【摘要】小学生对正处于人生非常活跃的时期,他们对固守的课堂形式感到排斥,而对充满乐趣的课堂形式非常向往。小学数学中很多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如果让学生脱离实际生活与乐趣而进行死记硬背,显然无法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为此,数学教师应采取积极的教学措施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让学生的数学成绩悄然提升。本文基于游戏的趣味教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希望对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能力有所帮助。
【关键词】数学游戏;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游戏教学应用在课堂中显然不是稀奇之事,将游戏应用在课堂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趣味,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为高效课堂带来极大的助力。小学数学中的很多知识在生活中都会运用到,对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方位认识、思维拓展等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单独凭借教师的讲解,学生会听得百无聊赖,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而如果教师能通过一定的游戏形式,则会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心理,让学生可以在“玩”中掌握知识结构,在“趣”中感受到数学的美好,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具体而言,结合笔者的教学经历和经验,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尝试:
1.“玩”中学
“玩”中学并不是纯粹的玩,而是让学生在一定的活动中发现数学的规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升学生的数学兴趣,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教学中,笔者擅长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表演中,理清数学内部的关系,然后鼓励学生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实际水平。
例如,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中,笔者为鼓励学生进行了生活化的场景演练,有的学生扮演超市的结算员,有的学生扮演购物的人员。购物人员将自己购买的很多东西摆在了结算员的前面,如此,结算员为顾客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如此,学生们的兴趣十足,每个学生不仅快速进入角色,还进行了交流和互动。在快乐的演绎中,提升学生情感互动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让数学课堂在“趣味”中更加高效。
2.“趣”味练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讲完数学知识后,虽然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训练,但让学生进行的训练内容都是课后的习题或试卷中的习题,不仅让学生觉得训练的枯燥无味,更让学生觉得教师的形式化严重。要想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趣味和能力,数学教师要为学生布置当场训练的“活”题,让学生现场学习,现场训练,达到当堂问题当堂消化的境界。
例如,在学习《辨认方向》中,笔者开展“报方位”游戏并让全班同学参与其中,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
从教室随机叫一个学生起来,然后回答自己在某个同学的哪个方位,比如甲同学在乙同学的东南方向,丙同学站起来说自己在乙同学的西北方向等。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不仅要反映快,还要描述正确。之后,笔者采用喊口号,让学生站起来的形式,喊到哪个学生,哪个学生要立马站起来,比如,笔者喊道“东南方向第几排的XX同学”,相应的学生站起来。通过灵活的游戏形式,不仅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也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掌握了方向的知识。
3.“乐”于思
做游戏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教师在应用游戏中不能脱离教材的实际内容,也不能为了课堂热闹而实施游戏。教师要通过游戏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具体思考的机会,让小学生在互动中中掌握数学的基本规律,也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还可以结合数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游戏,在具体的操作中,小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更清晰,对数学的把握更牢固。
例如,在开展《倍的认识》教学中,笔者为学生提供了“绑一绑”的动手操作游戏,将五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不同的学生参与不同的问题,通过接力的方式完成所有游戏环节。设计问题时笔者基本遵循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如给小组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如果五个小木棍为一个小捆,这里有20个木棍可以捆绑成几个小捆?”在学生完成相对简单的捆绑之后,笔者为学生增加了捆绑难度,这次是将不同颜色的木棍摆在学生面前,比如捆绑5个不同颜色的木棍为一捆,五种无颜色不能重复。如此,每个小组进行了详细的分工,每个人专门负责拿一个颜色的木棍,五个人合力才能促成一个整捆。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游戏,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氛围,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深入的记忆。
总之,数学游戏是小学教师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强有效的手段,需要教师结合数学的有关知识进行深层的分析,并且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开展由简到难的游戏设置。但教师不能由于过度关注游戏的形式而忽略了游戏的内容,游戏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乐趣中掌握知识。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游戏,可以为学生提供表演的活动,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思考与当场训练的活动,只有将活跃的活动渗透在数学的各个环节,才能展现游戏的灵活性,提升课堂活动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杨光权.游戏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学周刊,2016(16):48-49.
[2]冯宇.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06):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