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学后教”是为了更好地彰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故而该教学理念在新课改背景下收到广泛重视。本文结合案例探讨了“先学后教”理念在小学数学课中的基本落实途径。概括来说,落实“先学后教”首先要能够为学生布置合理的课堂学习任务,其次则基于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实施针对性的教学。新的教育形势下,一线教师要重视先学后教理念在课堂上的有效落实,从而更好地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先学后教;小学数学;学习任务;圆柱表面积
“先学后教”是为了更好彰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故而该教学理念在新课改背景下收到广泛重视。以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对“先学后教”理念在小学数学课中的落实作一简要探讨,希望对相关教学工作者有所启发。
一、“先学后教”在小学数学课中的落实途径简析
所谓“先学”,也就是让学生“自学”,但让学生“自学”并不是说教师无所事事,放任不管,而是应当为学生布置合理的课堂学习任务,以作为学生进行自主性和探索性学习的指引,教师则根据学生的任务成果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就是所谓“后教”。显然,先学后教颠覆了传统课堂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故而能在极大程度上彰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先学后教”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则只起组织、引导和点拨的作用。而要这样的课堂模式则是以课堂任务为组织核心,也就是说落实“先学后教”首先要能够为学生布置合理的课堂学习任务,其次则基于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实施针对性的教学,这也就是该理念的基本落实途径。下面我们结合一个较典型的课例来进行较为具体的探讨。
二、基于教材设计学习任务
课堂学习任务的设计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通常来说,应基于教材上的知识生成思路设计为一组具有合理梯度性的任务,从而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具体指引。在这方面,课改后的新教材更为重视知识生成思路,一定程度上为任务的设计提供了便利,以笔者所使用的北师大版教材来说,每一节的知识探索性都很强,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在此需要一提的是自主性学习分为学生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上通常应采取后一种方式,这主要是为了便利课堂活动的把控和有效开展,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就某一个任务本身而言,表述上要清晰具体,使学生能清楚地知道要做什么和怎么做以及做到什么程度。
如北师大版六年级《圆柱的表面积》一节,其任务可设计如下:
①回忆上节课所学习的圆柱的特点,先自己画出一个圆柱,并在画出的圆柱上标出它各个部分的名称,然后小组长带领组内成员相互对照答案,确保最终一致,并选出最优版本的答案。
②组内成员一起观察老师下发到组内的圆柱模型,说说上下底面的圆是否一样大?用剪刀沿易拉罐圆柱的一条高将其商标纸剪开在展开,看看是什么形状?根据刚才的操作思考:若得知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如何求该圆柱的侧面积呢?组内交流讨论,形成一致意见。
③组内合理分工,测量老师提供的易拉罐圆柱模型的相关数据,计算其表面积,得出答案后组内成员之间交流测量的方法和表面积的算法,在此基础上尝试用字母写出求圆柱表面积的公式。
④组内配合,一起努力,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课本上第6页的“试一试”中的两个题目,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又快又好。
结合教材会很容易看到,上述任务即遵循教材上的知识生成思路,并突出了动手操作这一实践性的环节。前三个任务重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知识,任务四则让学生及时巩固,整体上看这样的任务设计是符合该节特点的。下面来看课堂上的落实过程。
三、课堂上的落实过程
任务设计到位后,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上是很简单的,具体来说,首先出示任务一(可将任务做成课件,通过多媒体屏幕呈现,或者以任务单形式下发到小组内,在学生在任务的指引下展开自主性学习,教师根据各组的进展情况及课堂总体进度,选择合适的时间宣布该任务阶段的学习结束,然后汇集各组任务成果,据此进行针对性教学,待确认无问题后,再逐一出示下面的任务,这样步步为营,在积极的师生互动中步步为营地完成课堂教学活动。在本文案例中,任务一很简单,多数小组都能很快完成,该阶段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圆柱模型强调其各部分的名称,巩固学生的认知。任务二但在直观模型的帮助下也会很容易的完成。任务三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推导能力,该阶段要注意使学生切实理解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要和学生再一起推导一遍,加深和巩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任务四阶段,则主要是对“试一试”中的两道题目进行评析。
综上,本文结合案例探讨了“先学后教”理念在小学数学课中的落实。新的教育形势下,一线教师要重视先学后教理念在课堂上的有效落实,从而更好地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叶晓娟. 小学数学课堂"先学后教"的策略研究分析[J]. 新课程(上), 2018(6).
[2]苏小娟. 运用“先学后导”教学模式,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 新课程:中, 2016(4).
[3]冯明, 胡慧良. 谈小学数学“先学后教”之后教[J].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 2014(6):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