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2月4期   作者:李萍
[导读]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在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获得发展
摘要:《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在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获得发展,逐步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当前学生最大的问题是不敢或不善于提问。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抹杀了学生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发现、提出、分析及解决问题是必要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思考
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也就没有了数学的生命。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和发展。“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教师只要为学生提出、解决问题创造有利条件,养成质疑的良好习惯,学生问题意识才会得到落实。“新课程理念下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是本人惠州市立项的课题,通过一年来的理论学习和课堂实践,从问题意识的建立到发展,讨论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基于这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如何问”是我们着力研究的问题。下面,结合一年来的课题研究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问题意识淡薄的分析
1.理念偏差
我国的教育是以“知识为核心”。 分数对于家长、教师来说是重点,但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不够重视,疏忽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导致学生认为课本的才是科学,老师讲授的是正确,缺乏个人的思考。
2.方式单一
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是抹杀学生创造思维,减弱问题意识的培养。“懂了吗”“会了吗”是教师共同的口头语,问题由教师提出,学生回答,当学生回答正确,教师认为学生全都掌握了,这节课成功了。教师生怕学生有问题,错误地把衡量教育标准认为是将有问题的学生都变成没有问题就成功了。
3.尊严束缚
学生心中教师是神圣、权威及知识的化身。学生崇拜教师,教师发号施令,学生被动接受。传统课堂教学通常是教师问学生答,问是教师的专利,回答是学生的,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不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认为提问与自己无关。
二、问题意识培养的思考
传统教学观认为学生听话、不违反纪律就是一个好学生、会学习的学生。学生能独立思考,敢想敢问,敢于创新才是现代教学的主要因素。教育一向重视知识的积累,随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掌握学习的方法才是关键。“你今天向老师提问题了吗”,这是欧洲人在孩子回家后的对话,反映出外国教育与中国教育不同的方式。在推崇学生探究、合作,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作为教师,主要是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不是怕学生有问题,而是教学生发现、提出问题,让学生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
1.让学生“敢问”。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课堂的教学气氛密切相连,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好学、爱探究、敢想、敢问,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构成完整的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教学《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概念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自学课本的内容,再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一名学生问:“这两个单位该怎样用呢?”老师肯定了该同学爱动脑,敢提问,提了好问题,并分析这个问题好在哪里,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提出问题。
2.让学生“会问”。


(1)增添探索性和开发性的问题,丰富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发展。如:教学《乘加应用题》时,课前让学生设计一次旅游方案,需要带些什么东西,需要多少钱。这种开放性的问题,学生积极投入,在问题解决中获得乐趣,体验到成功。
(2)鼓励学生提各类型的问题,形成“凡事要问个原因”。如:教学《正方形的面积》时,把正方形转换成长方形,联系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推导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拓展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质疑、解疑过程中发现、提出、分析及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3.让学生“有问”。
(1)有问题提问。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教学也应回归到生活,关键是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促使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2)有时间、空间提问。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老师讲到哪里,学生就听到哪里,学到哪里,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受到制约,没有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机会。课堂中,应留给学生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方向思考问题。
4.让学生“善问”。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要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教师先示范为学生如何提问,启发学生在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在学生还不理解、不明白处寻找问题,多问“为什么”。比如,在教学《面积》概念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封闭图形?”这一关键处设问,揭示了这一概念的实质。经过不断地示范、探索,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到了点子上,不会提一些没关的问题。
5.让学生“乐问”。
小学生存在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想问。如:教学《年、月、日》时,通过小头爸爸与大头儿子的故事情境导入新课:一天,小头爸爸在看书时,大头儿子急冲冲地哭着跑来说:“爸爸,人家小东每年他爸爸都帮他庆祝生日,可我今年12岁了,才过了3个生日,以后我每年也要过生日。”小头爸爸听了大笑起来:“不是爸爸不想每年给你过生日,因为你不是每年都有生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样,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昂,大脑中产生许多问题:“为什么大头儿子12年才有三个生日?”“是不是这几年日历上没有这一天?”等等,这时,学生急于想学,猜想、探究成了学生强烈欲望。
最后,基于“新课程理念下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这一课题的探讨,本人认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中善于引导,更新教学观,放开传统的教学模式,制定增强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学会发现、提出、分析及解决问题,才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唐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课程教育研究,2017(42):130.
[2]宗菁.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小学教学研究,2017(29):18-19.
[3]贾凤银.论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中国校外教育,2017(19):1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