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课程有着浓厚的人文色彩,在语文教学中融合德育教育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语文德育旨在发掘语文教学中德育契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乐于助人、积极向上的美好品质,是体现语文教学人文价值的重要途径。
关键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德育工作;有机结合;开展方式
小学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汉字、热爱中华文化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和健全人格,尊重文化多样性,关注自然环境,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在这样的教育目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深度发掘自身德育价值,在提高学生语文知识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一、深挖教材,探索其中德育契机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文章都立意深刻、内容优美,值得回味。其中,有包含科学发展的科技文章,有包含古代文人墨客的古诗词,有包含描写亲情的文章,也有包含家国情怀的抒情文章。在这种种文章中,作者咱们了人间的美好,发扬了传统文化,弘扬了大爱大德,同时也反映了祖国的壮美江山和风俗人情。这些都是学生捡来的宝贵财富,也是带动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关键所在。在此基础上,班主任要站在教育工作的前排,综合语文知识的教学与引导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德育素养培育,同时要基于不同的课文内容以及不同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彻底地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篇课文?德育素养的建立对个人将来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所以,教师务必要深度挖掘语文教材,从中撷取优质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和思想上的培育,使其能够将“大道理”转化为“实际行动”,进而全面带动学生的德育素养发展与提升。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海上日出》这一美文教学的时候,可以从课本内容出发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从而激发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综合“祖国山河壮丽”的理念对学生进行培养。以此,学生会在学习该文章的似乎对“海上日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这种感受可以直接带动学生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对祖国的山川大海更加热爱,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来自于身边的美好景色以及秀丽的大好山河。又如,教师在开展《狼牙山五壮士》文章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革命先烈的勇于献身精神对学生进行培养,让学生明白,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由革命前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拼出来的。所以,今天的我们一定要发扬革命精神,传承革命前辈的遗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二、联系生活,深化语文教学厚度
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且要以此来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发展学生的学习水平。这样,才能有效确保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能逐渐养成一种积极向上,乐于思考,善于发现的态度,且该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有着较大的帮助。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课堂的“学会合作”教学时,可以结合各种生活实践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然后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实践融合在一起进行应用。在此,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相应的意见,给出相关的案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班级大扫除这一内容进行合作。在大扫除的过程中,需要有学生拖地、扫地、擦玻璃、擦黑板、摆课桌凳。而如何良好的分工,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如何降低工作难度,如何又好又快地完成大扫除是学生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在这一环境下,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分配。并且要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分配工作。如,女生可以选择扫地和擦玻璃,男生可以选择摆课桌和拖地等。此时,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明白,男同学要有绅士风度,要讲比较重的活承担下来,把轻松的工作留给女同学。而且在配合的时候要有先后顺序,这样才能保证大扫除工作尽快完成好。
三、言传身教,拓展德育课堂深度
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和德育建设的思想更加坚定,且可以让学生对其做出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在此,教师要通过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以此全面拓展语文德育课堂的教学深度。
例如:教师在开展“规范汉字”的教学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广告字体、校园标语等各种字体。然后让学生对其中的字体进行分别,并且要记录其中的错别字。在此,学生会发现,有的广告牌“的得地”不分,有的标语存在错别字等。在此基础上,首先可以让学生的汉字学习能力得到一个全面的提升,其次可以让学生感受汉字当中的中华传统文化,这对于提高学的德育素养,发展学生的文化认知理念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帮助。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方面,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德育要求开展多形式、多内容的教育活动,避免德育形式化和功利化。语文德育不能仅做表面文章,而是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理解能力、行为特点等实现语文与德育的无痕融合,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促进德育和智育的协同发展,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房文莉.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2016.
[2]冯磊.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