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教育正在进行着不断的发展,人们对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了,传统的教学策略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各学科教师都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语文是小学生需要学习的一门基础学科,而写作是小学语文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师自然需要承担起教师的职责,注重写作教学方法的革新,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教学。基于此,本文将谈一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教学策略
在小学语文中,包含着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写作就是其中的之一。在小学语文试卷中,对学生写作能力考查的题型占据着较大部分的分值,由此可见,写作是重要的教学内容。面对这种情况,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紧随社会发展的潮流,探究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采取多样、新兴的方法对学生实施写作教学,让学生能够接受到高质量的教学,使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角度谈一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
一、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具有写作的兴趣
写作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学生不仅需要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还需要具备丰富的语文知识。因此,很多小学生畏惧写作,难以产生写作的兴趣。面对这种现象,小学语文教师自然需要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出发,巧妙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具有十足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能够更为主动性的进行文章的写作。
笔者在具体的写作教学中就十分注重对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如,在教授“习作:‘漫画’老师”这节时,笔者便巧妙地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备课阶段,笔者在网络上搜索了多种多样的漫画的图像,将这些图像放在了课件里。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笔者所搜集的图像,图像所显示的漫画十分的夸张、有趣,学生能够认真的进行图像的观看,产生十足的兴趣。在学生观看的过程中,笔者会让学生探究漫画的特点,使学生能够根据漫画来描绘老师。在学生观看完图像后,笔者便会让学生以文字的形式来描绘老师,使学生能够将老师描绘的具有漫画的特点。因为现代信息技术所展现的图形形象、生动,所以学生产生了十足的兴趣,能够更为认真的进行作文的写作。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主,巧妙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开教学,使学生具有十足的写作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更为认真的进行文章的写作。
二、引导学生口语表达,使学生更为轻松地写作
小学生刚刚接触写作教学,不能够十分顺畅的进行文章的写作。
面对这种现象,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口语表达,使学生在表达完后再进行文章的写作,从而让学生的写作更为轻松。
如,在教授“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这节时,笔者为了使学生的写作更为轻松,就在具体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了语言上的表达。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首先会对学生说:“同学们,请发动你们的小脑袋,想象一下二十年后的家乡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并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自己想象的内容。”学生根据笔者的引导,进行了认真的想象,并与同桌之间进行了一定的想法的表达。因为可以与同桌一起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在学生进行完同桌之间的想法的表达后,笔者便会挑选一两名学生上讲台来说一说自己想象的二十年后的家乡的样子。在学生说完后,笔者便会引导学生以二十年后的家乡为作文题目,进行作文的写作。因为学生进行了口语的表达,所以能够更为积极的进行作文的写作,所写的作文内容也更有逻辑性。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口语表达,使学生因此能够更为轻松的进行作文的写作,提升学生的写作速度和写作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具有写作的欲望
学生只有拥有良好的情感,才具有写作的欲望,所写的作文也具有真实感,水平更高。因此,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具有写作的欲望,使学生能够更为积极的进行作文的写作。
如,在教授《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时,笔者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融入到了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更好地感悟到了这篇文章所展现的情感。在向学生讲述完基础的文章内容后,笔者为了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便引导学生进行了本篇文章的读后感写作。因为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篇文章具有了十足的感受,所以学生能够具有写作欲望,更为积极的进行本篇文章的读后感的写作。在学生写完读后感后,笔者对学生所写的读后感进行了一定的检查,发现学生所写的文章十分的优秀。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的写作教学中,应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因此具有良好的写作欲望,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作文的写作,使学生的作文水平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综上,写作能力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基本的素养,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注重写作教学方法的革新,使学生的写作水平获得提升,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瑜.浅析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师,2017(28).
[2]李艳华.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方式研究探讨[J].新课程(上),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