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数据工程审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程倩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2月4期   作者:程倩
[导读] 在大数据背景下,传统的工程审计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要求
        摘要:在大数据背景下,传统的工程审计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要求,工程审计模式创新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首先对大数据工程审计工作的优越性进行阐述,其次研究分析了当前开展大数据工程审计工作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了一些有利于顺利开展审计工作的建议,希望可以为大数据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工程审计;挑战与对策
        引言
        工程审计能够影响工程项目的众多环节,如招投标、施工管理、竣工结算等,能够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工程建设的速度以及工程的整体实施。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数字化技术应用的普及,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也给审计带来耳目一新的发展机遇,传统的工程审计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创新审计模式、探寻符合当前发展环境的新的审计方法刻不容缓。
        1、传统工程审计存在的问题
        审计模式经历了“传统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过渡。制度导向审计以及风险导向审计均解决了传统账项基础审计的一些弊病和问题,如融合了审计风险考量、增加了内部控制制度测试等,然而从实用角度看来,即便是最先进的风险导向审计也难以完全适应当前的工程审计需求。
        1.1没有建立完善的建筑工程审计工作的完整体系
        建筑工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性过程,建筑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涉及到多个步骤,主要包括决策、设计、招标投标等等,但是现如今建筑工程审计工作体系并没有完整的建立,工作人员不能够对建筑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与管理,很难发挥审计工作对建筑工程的经济监督作用。现如今大部分的建筑工程实施的是三位一体的监督管理体制,在具体的工程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的问题,不利于对建筑工程的实施进行监督与管理,难以将建筑工程的各个环节灵活科学的联系起来,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违背了建筑工程实施的内在规律。除此之外,在建筑工程实施之前并没有对实施的实际情况进行完整的考察,没有进行可行性分析,甚至一些建筑公司在项目实施之前不能够保证有足够的资金,具有极大的随意性以及盲目性,建筑工程的审计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科学体系进行指导。
        1.2无法满足审计的实际需求
        传统的工程审计是以工程项目审计为中心开展工作的,主要是对项目开展的各个阶段开展审核,审计手段主要是结合招投标材料、合同、施工、竣工图纸、变更签证、支付凭证等开展竣工决算。不同于财务收支审计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需要考虑发表积极式审计意见可能遭遇的诉讼风险,在工程审计过程中,审计对象不仅是基于责任方认定的报告,而是伴随工程活动发生而产生的管理相关事宜,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审计对象的复杂性。与此同时,工程管理活动没有较为统一的审计标准,缺乏完整的责任方认定报告,这导致审计工作落实存在诸多限制,根本难以适应实际的工程审计需求。
        1.3在获取信息数据方面有很大的难度
        工程项目审计工作主要包括财务的收支情况、工程内部的主要管理制度以及建设此工程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等,审计内容综合性较强。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只能通过搜集外部数据然后将其结合起来进行审计工作。一些企业部门还会因为自身的行业要求以及所谓的保障信息安全等来限制审计人员的信息获取,从而导致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因缺乏信息数据而使整个审计工作较为片面,降低了最终审计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1.4难以适应审计全周期特性
        风险导向审计主要针对已经发生的各种活动,从本质看来是一种事后审计模式。项目建设包含了事前、事中、事后的各个环节,从项目建设流程来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立项、招投标、施工图设计、施工、验收等过程中都存在不可控因素,有些因素甚至可能会对工程产生终身影响。在此种情况下,单纯的风险导向审计无法对工程的前期、中期工作进行审计,加之工程施工时间可能较长,事后审计也可能存在与现实不符情况,审计风险较大。


        1.5难以覆盖审计效益性特征风险
        导向审计始源于报表审计,关注点落于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和公允性,要求注册会计师在落实审计时重点考虑法律法规的需要,但却对工程的整体效益关注不多。就工程审计而言,项目绩效是审计的一个重点,审计过程必须考虑项目投入的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率性。由于侧重点不同,即便在工程审计过程中完全遵循会计准则进行,那么也很难防范工程浪费、工程经济效益差、工程污染环境等问题,进而影响审计效力。
        2、促进大数据工程审计发展的策略
        2.1建立健全相关大数据技术的法律体系
        我国当前在审计方面的立法项目还不全面,到现在为止只有一部有关审计的法律法规。随着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技术已将逐渐开始被人们接受,但是我国相关的制约大数据技术的法律还不健全。对此,国家应积极制定科学有效的大数据技术体系,加强进行大数据工程审计工作人员的制约,确保审计工作的高效安全,从而有效规范企业的大数据工程审计工作。
        2.2加强审计技术的创新和审计工具的应用
        只有不断创新审计理念和方法、优化传统的数据分析技术,才能为审计技术的创新提供前提。众所周知,在传统模式下创新发展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只要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经过一步一步的实践就一定会成功。通过众多的研究可以发现,审计技术创新促进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在审计方面对分析工具的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充分利用各研究团队的研究资源和人才优势,运用互联网的云计算、地理信息系统等系统将数据资源结合起来,然后经过研究分析进一步组成大数据审计分析软件,其可有效帮助审计人员提高效率和工作质量;另外,有关审计管理部门还要加强对各分级审计机构的大数据分析软件的应用培训工作,从审计人员的使用情况考虑是否需要对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深入的开发工作,科学调整分析工具的功能,从而使其与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进行有效的配合。
        2.3加强审计人员的审计技能培养工作
        审计部门在日常审计工作中要加强对审计人员互联网以及大数据意识的培养,通过培训的形式将大数据审计与审计人员的实际审计工作结合起来,从而使审计工作呈现多样化的审计模式。另外,在进行培训工作时最好是将青年审计员与传统审计经验丰富的审计员进行组合,这样就可以帮助青年审计人员解决相关的审计专业知识,也能帮助传统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快速的学习新兴的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从而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共享,帮助审计人员共同进步。
        2.4规划建设大数据工程审计平台
        在大数据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审计人员需要在众多互联网平台中逐个寻找有关审计数据,这就大大降低了审计工作的效率,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较大的阻碍。对此,审计人员在利用大数开展审计工作时,有关大数据工程审计研究人员可以建立一个专业的大数据审计平台,将所有的有关审计的数据、工商信息等都包含进去并且进行实时的数据更新,这样就可以方便审计人员查找各个被审方的工程数据,实现资源的共享,也为审计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了保障。
        结语
        工程审计工作是我国企业进行工程项目建设的重要环节,尤其是最近几年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国家政府的广泛关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工程审计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的工程项目建设,对此,随着大数据的发展,我国的工程审计工作开始向大数据方向迈进,其可有效的弥补传统审计的不足,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也为审计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陈霆,焦朋朋,周峰华.大数据平台的业务流程风险识别[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7(33):50-51.
        [2]张媛. 对公共工程项目审计大数据技术暨互联网+建设与运用的一点构想[N]. 中国审计报,2017-07-07(002).
        [3]王杰,王立国.我国“互联网+工程审计”实现路径探究[J].财务与会计,2016(16):45-46.
        [4]赵樱.大数据驱动的工程审计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5):40-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