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宁津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为类似地区农村水利基础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宁津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现状;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
引言:宁津县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冀鲁交界处,总面积833Km2,l辖9镇、1乡、2个街道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共856个行政村。全县境内属潘庄、李家岸灌区,已建有“五河三渠、十九条干沟”,支沟208条、斗沟280条,全长1155.48Km;桥涵闸各种建筑物1562座;全县共有坑塘856座,小型灌溉泵站396处,机井11692眼;全县耕地面积84万亩,在效灌溉面积70.25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53万亩。
1.现状分析
宁津县大多数农田水利设施由于建造时间久远,受限于当时人力、物力、技术水平等客观条件,造成建设标准偏低,配套不全,再加之年久失修,因此老化现象严重。近年来,虽经过灌区配套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建设等项目的整治,但仍有不少安全隐患,总体上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不强。相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总体基础设施老化,灌溉面积逐年萎缩,现有农田水利设施的防洪标准、灌排能力等都有待进一步提高。2012年,受“8.4”水灾影响,县城东部杜集、柴胡店镇等乡镇的46个村庄的农田积水达1米左右,大量桥梁、沟渠被冲毁,近10万亩耕地近乎绝产。
2.存在的问题
2.1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投入不足,影响项目建设整体效果
近年来,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中央、省、市、县级财政均按照投资比例进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宁津县政府财政能力有限,导致项目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甚至有些项目根本无力承担配套资金,不得不放弃很多项目建设机会。例如:在争取水系连通、灌区配套改造、平原水库建设等项目过程,由于县财政困难,无力承担40%-60%的配套资金,导致这些项目无法申报成功。
2.2管理体制与经营体制不匹配,严重影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发挥效益
长久以来,我国农村长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种植模式也是采取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而我国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主要由政府投入资金进行规模建设,这就导致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投入机制和管理体制与农村承包责任制不相适应。
近年来,宁津县通过水利、发改、农开、国土等部门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共建成节水灌溉面积53万亩,但由于部门不同,建设规模不同,设计形式不同,也就导致建后管理的模式各不尽相同。
以水利部门建设的小农水工程为例:自2009年以来,已经连续开展了10个年度的小农水重点县工程建设,共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7.87万亩。小农水项目建成后,产权和所有权多数均移交给当地乡镇政府进行管理,而真正的使用权却在一家一户的农户手中,这就意味着小农水工程不可能实现“谁使用,谁受益,谁维修”。在各农户意识中,小农水工程不像自己承包的土地一样可以确权,只能免费使用,所以就不会对工程设施进行爱惜和保护,有的农户甚至在耕地过程中将田间出水口、地下输水管道随意去掉,有的甚至嫌刷卡出水麻烦,直接把刷卡设备破坏掉,致使很多小农水工程遭到人为破坏后无法正常使用,最后甚至报废。
同时,各乡镇政府拥有小农水工程的产权和所有权,但基本都没有专门的维修管理部门负责小农水工程的维护与管理,只能依托于各乡镇水管站负责管理,而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导致灌溉时间达不到统一组织调配,各农户都凭着自己的意愿进行农田灌溉,在灌溉过程中,一旦小农水工程因故障不能正常发挥效益而需要报修时,各家农户也是各自向所在乡镇水管站进行报修,但乡镇水管站维修人员毕竟有限,往往是顾得上东村,就顾不上西村,经常会造成维修不及时,甚至无人给予维修的局面。
2.3管护经费没有根本保障,农田水利设施无法长期发挥效益
由于县财政困难,无法设立专门的农田水利设施维修养护基金,导致各乡镇水管站经常因为没有资金进行农田水利设施的维修与养护工作。而广大农户虽然拥有农田水利设施的使用权,但其产权和所有权在乡镇政府、村集体,一旦农田水利设施需要维修养护时,都期待政府给予解决,自己丝毫不想投入任何人力、物力。这就导致往往农田水利设施投入正常使用后,往往前几年都能正常运行,但由于平时养护跟不上,最终导致设施损坏而无资金维修的局面。
3.相关建议
3.1省级以上财政适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缓解县级财政项目配套资金压力。
由于受地域、历史、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地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再而宁津县本身就属于省级贫困县,所以县财政资金就相对比较困难,也就导致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方面所投入的资金就会不得不大大减少。因此,省级以上财政应该适当加大对经济欠发达的基层县市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进一步加大基础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扶持力度,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尽量做到让基层县市少配套资金或者是不配套资金,从而达到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从而更好的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3.2加快土地流转步伐,确保管理体制与经营体制相匹配
宁津县全县84万亩耕地, 将近80%的耕地都在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10%的耕地在种植果树、蔬菜、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高端经济作物的耕地还不到10%。近年来,由于种植传统农作物经济效益不高,导致全县土地流转速度有所减慢,有的土地承包大户甚至将已经流转的土地重新退还给各承包户。
土地流转速度的减慢,造成大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在日常维护与管理上又重新出现“无人”管理的弊端。尤其是在春灌和秋种期间,大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需要维修,广大农户无法自行维修,各乡镇政府又无力给予维修,导致很多农户拨打市长“12345”热线寻求帮助,仅水利部门每天收到的“12345”热线就多达近百件。
因此,积极推行并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可以采取租赁、承包、拍卖等形式,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职明确、管理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
3.3加大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宣传,实现“谁使用,谁受益,谁维修”管理机制
目前,在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方面,宁津县一直坚持谁使用,谁受益,谁维修”的管理机制,但农田水利设施始终没有得到真正的有效管护。农田水利设施得不到有效的维修养护,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农户对设施所有权的认知。广大农户只拥有农田水利设施的使用权,而没有其所有权,所以在对其维修养护方面就有很大的局限性,从意识上根本无法认识到“谁使用,谁受益,谁维修”的管理机制。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机制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户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是属于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要想长期的发挥其效益就必须亲自参与到维修与养护工作中来,而不是一味儿的依赖于政府,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田水利设施的后期管护问题。
4.参考文献
[1]余利丰.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发展关系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08(27):287-288.
[2]蒋邦全.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困境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 2010(02):73.
[3]邹宪军.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发展关系研究[J].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7, 000(0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