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有效地解决环境生态问题,政府提出了利用海绵城市这一理念来对我国存在的生态破坏以及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有效的治理。结合我国目前实际的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分析讨论了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当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建设;应用
引言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城市园林绿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连接、贯穿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始终,而园林绿化的改建提升在整个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何在园林绿化改建提升中因地制宜地应用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则成为其中的重点、难点。
一、海绵城市的内涵
具体来讲,海绵城市指的是能够和海绵一样,弹性应对出现的环境变化以及各种自然灾害,在下雨天能够吸水、蓄水以及渗水等,而在需要水资源时,将其释放和利用起来。这种新型的城市开发模式包含着这些方面的的内容:
首先,低影响开发;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需要最低限度的影响到区域水文、生态以及环境等,甚至不改变原有状态;从狭义角度上来理解,则是要从源头控制,将分散式、小型源头措施运用过来,以便促使场地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得到维持不变。从广义角度上来讲,则是控制城市建设的全过程,采取一系列的综合控制措施,涵盖了源头减排、中途转输以及末端调蓄等方面,促使城市水文得到良性循环,更好的渗透、调蓄、净化以及利用径流雨水,将城市的海绵功能给维持和恢复下去。
其次,要对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以及生态脆弱区最大程度的保护,对蓝线和绿线合理界定,将城市开发之前的自然水文特征给维持下去;要将低影响开发建设理念融入到新区建设和老区改造工程中,建筑小区、道路交通以及绿地广场等各个项目都需要融入本理念。
然后,构建三大排水系统,分别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等;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指的是借助于一系列小型、分散式源头设施;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则是有机结合了行泄通道、大型调蓄池以及深层隧道等,来有效及控制高重现期暴雨。这三个系统是有机的整体,密切配合,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的建设,首先是原始城市生态的保护,尤其是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敏感地区的保护,“山水林田湖”的保护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对原有高生态附加建设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构建起完善的海绵城市,充分发挥城市的“海绵”功能。
2.1建设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通常是指那些有着储蓄雨水、调节雨水以及净化雨水能力的绿地,由于其具有储藏性,故而其高度一般都是比周围路面的公共绿地低的,故而也被称为低式绿地。下沉式绿地可以对地面上的雨水进行有组织的收集,在城处理地面上的污水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可以是污水对城市的影响得到有效的降低,增加土壤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同时在城市发生暴雨引起洪涝时起到减灾的作用。可广泛应用于城市建筑与小区、道路、绿地和广场内。
下沉式绿地有着非常大的深度,故而在进行其景观设计的时候,对设计人员的要求也较高。在功能的实现方面,也常与硬质地面的广场的功能相结合,使其不只是能够进行雨水的收集,而且可以将其作为人们的活动空间。下沉式绿地由于植物的耐淹性比较强,所以具有更长的水力停留时间,然而一些不耐水性的植物的生存空间会大大减少,同时需要派人定期进行清理和维护并检查设施的状况,增加了费用,这也成为下沉式绿地的缺陷。
2.2园林广场的海绵方案
(1)园林广场的主要功能为组织集会活动,广场有足够的行人活动空间、以硬质铺装为主、绿地较少且沿周边分布等特点。海绵设计应结合园林广场的特点,避免妨碍交通和破坏广场的完整性。透水铺装以渗透式路面为最佳选择,其可被广泛运用在人行路、广场与行车道上。
渗透式路面是一种雨水可从面层下渗至下层的路面,其在雨季来临时及雨水充足的区域表现得最为明显。渗透式路面的实施方式主要有透水混凝土路面、透水砖路面和嵌草旱汀路这三种;当然也要基于对景观园林工程的地势、地貌等情况来开展铺设工作,确保降雨天气不会出现积水的问题。在景观园林工程中常采用透水砖路面,在施工时主要选择多孔混凝土作为原材料,在广场以及人行路进行铺装。
(2)园林广场适合以灰色排水为主,宜采用线性排水的方式。广场雨水径流通过线性排水沟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引入周边绿地海绵设施或雨水调蓄设施。
(3)园林广场周边的绿地宜与道路、建筑设计相结合,可运用的海绵设施有生物滞留池、生态树池、高位花坛、植草沟等。
(4)园林广场的海绵设施均设置溢流管,超过设计标准的雨水溢流入市政管网。
2.4园林植草沟
植草沟是城市园林绿化的一项重要措施,植草沟被作为种植植被的景观性地表沟渠排水系统,也是泥沙和污染物的“过滤器”。虽然雨水在植草沟中流动的时间并不长,但是雨水中的泥沙以及污染物却可以被植草沟进行有效的清除,特别是在上游水量非常大的时候,效果更为显著。植草沟使雨水的流速下降,加之进行建设的时候,沟底的处理使用了砂土和砾石,故而可以让更多雨水渗入土壤中。植草沟同时还要和城市的排水系统相结合,在降水时能够发挥很好的排水作用。比如厦门植草沟等措施,当尼伯特台风带来暴雨时,洋塘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并没有出现大量积水的情况。
三、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保障措施
3.1 纳入城乡建设体系
在城市建设体系中,应树立海绵城市理念,明确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合理确定“蓝线”、“绿线”等开发边界,加大城乡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海绵城市建设建设既要考虑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绿地系统开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要求,也要考虑城市水系建设、排水防涝建设、园林绿地建设等方面,确保各项建设与海绵城市建设有效衔接。
3.2 开展建设项目试点工程
在城市雨洪资源丰富的区域开展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试点,进一步完善海绵城市建设的控规指标体系,使其涵盖屋顶绿化、透水路面、凹式绿地、植被缓冲带、雨水花坛、小区雨水综合利用系统等建设内容。调查研究该区域近年来防洪排老的情况、水资源变化情况以及区域生态环境条件,制定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在城市公园、广场、绿地、道路、建筑、小区等地建设低影响雨水系统设施,确保试点项目顺利开展。此外,构建起社会公众参与机制,向社会公众宣传海绵城市建设的优势,引导社会公众自觉、自愿地参与和监督海绵城市建设。
3.3 出台相关政策
地方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海绵城市建设,给予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的政策保障。如,对已经出让的地块,可通过政策激励措施,将海绵城市理念引入到地块建设中,促使地块开发商在平面设计、单体设计以及排水设计中考虑低影响雨水系统设施建设;对尚未出让的地块,构建起海绵城市建设引导指标体系,明确透水路面、凹式绿地、径流系数、单位面积雨水控制容积等方面的指标限制。
四、结束语
海绵城市以生态理论为指导,打造良好的水循环生态系统,使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城市建设更近一步。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而建设海绵城市,更是让城市回归自然的一种途径,让城市建设与生态文明共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佳鑫.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具体应用[J].民营科技,2018(04):74.
[2]张亚辉,贺佳勇.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园艺,2018(06):121.
[3]张晓.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8(04):104.
[4]万美程.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7(2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