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都是高校研究生思政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力量,这两种力量是研究生学习生涯中起到的是引导和帮助的作用。导师和辅导员是教育体系中两个不同分支,在实际工作中分管不同的领域,但是这两者的最终目的依然要回归到教书和育人,由此可以看出这两者所承担的教育工作,虽然各司其职,但整体却是相辅相成的。基于此,对于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和培养过程,可以构建辅导员和导师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本文便对此展开了探讨,希望能够发挥出两者优势互补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人才培养育人合力。
【关键词】研究生;辅导员;导师;协同育人;工作机制
辅导员和导师都是研究生思政教育的主体,其承担的育人责任是一致的,但是具体的工作内容却存在一定的差别。在对研究生的思政教育过程中,导师身为专业教育的主体,大多数只将重点放在专业教育上,而忽视了对研究生的德育教育;辅导员身为思政教育的主体,大多数只将重点放在德育教育上。因此现阶段,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两个教育主体没有发挥出协同育人的优势和作用。针对这种现象,对辅导员和导师协同育人的具体方法和工作机制进行探究,促进双方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合力是极为必要和迫切的,也是需要在长时间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的。
一、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协同育人的可行性分析
(一)专业上存在优势互补
研究生辅导员的专业优势即为思政教育,导师的专业优势即为业务知识学习,因此,辅导员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对研究生给予专业的思想指导,从而完善导师在教育培训中缺乏的思政教育内容。导师可以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大胆尝试、不断创新,融入思政内容,寻找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共同之处,将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相结合,与研究生辅导员一同促进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科学性和理论性。
(二)沟通上存在优势互补
就以导师和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来说,在专业上导师能发挥出更大的效用,并且导师对自己学生的情况更加熟悉,而辅导员实际上在生活中与研究生的交流和接触相对较少。基于此,为了弥补与研究生交流上的问题,辅导员可以与导师定期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了解学生的更多信息。除此之外,研究生辅导员可以通过自身的年龄优势、思想优势等与研究生更好地去交流,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样便能实现辅导员和导师的协同育人,最终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
(三)工作方式上存在优势互补
导师与研究生辅导员,一个主战场在第一课堂,另一个在第二课堂,两者作为相辅相成的教育主体在研究生的成长与成才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二者职能互补,相得益彰。此外,育人本是导师的职责。《若干意见》即规定,要“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责任人的作用。”《立德树人职责意见》)的总要求指出,要“落实导师是研究生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因此,思考如何落实好导师“首要责任人”的主体作用,发挥导师与研究生辅员协同育人优势将更具可行性。
二、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工作机制落实路径
(一)建立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的有效沟通机制
为了促进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工作更加顺利,需要建立和完善双方之间的沟通机制,比如辅导员和导师需要在一定时间段内就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工作进行交流,以此从而将双方的工作衔接处理得更妥帖。学校的研究生工作部门应该统筹各院系,在学院党委的指导下,建立辅导员与导师的协同育人制度,在该制度下,导师对于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有清晰的认识以及导师和辅导员在平时如何有效地进行沟通,通过多种形式更进一步了解研究生的需求,如定期的导师课题组研讨会邀请辅导员参加。辅导员与学生的座谈会可以邀请部分导师参与,形成导师育人合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完善评价激励办法,制定合理的考核与监督体系
高校对于当前研究生导师的考核制度需要进行全面的审视,并根据当前的教育实际,不断完善考核制度,加入对导师辅导和培养研究生德育水平的相关考核。需要注意的是,新的机制在制定和实施的时候,需要根据此制定衍生的考核与监督体系。每学期初召开导师与辅导员动员大会,建立一套确实可行的育人责任制度,使彼此确认各自的职责,了解研究生管理考核监督制度;学期中定期抽查导师与辅导员的完成情况,防止此项制度浮于表面。学校应研究和制定新的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和考评制度,要着力体现研究生教育中的“德育为先”的标准,把导师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导师的每年工作考虑中,将导师的职称评定与思想政治的量化成果相联系。
(三)加强专业培训,提升导师育人的内在动力
在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高校要拓展拓宽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导师的师德教育,不仅局限于课堂之上,建立健全导师的师德教育专题培训制度,特别是针对导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培训制度,包含针对“海归”的岗前师德教育培训制度。同时,高校可以通过邀请相关学生工作专家学者对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指导,提升导师的育人能力,通过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培训,全面发挥导师的育人作用,让导师充分认同“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导师是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不断提高导师育人的内在动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教育背景下,研究生思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辅导员和导师的双向合力,形成协同育人的新结构。在这一教学要求下,研究生的思政教育活动不仅要加强辅导员和导师的相互沟通和交流,而且还要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等不同方面来促进两者的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专职思政教育与研究生管理两方面的合作,促进学校与学校二级教学管理之间的合作,最终建立优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教育布局。
【参考文献】
[1]高玉亭,郝慧琴.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索[J].校园心理,2019,17(04):264-266.
[2]王芹.研究生思政工作协同育人的微观实现路径[J].学习月刊,2019,(05):9-11.
[3]方勤.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与实践——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03):26-30.
[4]孙悦,李江燕.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创新模式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03):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