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价值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4期   作者:刘璐
[导读] 博物馆是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承担者,特别是在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之后,它的社会职能与教育职能就更加凸显
         [摘要]博物馆是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承担者,特别是在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之后,它的社会职能与教育职能就更加凸显。博物馆通过精美的陈列展览和高质量的讲解、讲座等活动担当着宣传历史、文化的任务。在博物馆与学校青少年的关系中,博物馆始终是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目前,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广泛地与基础教育相结合,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他们的素质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积极有效地开展青少年素质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如何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资源优势,积极地为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成为博物馆工作的重心之一。
         [关键词]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地位;价值
         一、博物馆教育的特点及内容        
         博物馆教育是根据博物馆的藏品和陈列展览及相关材料,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直接形象地对观众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提高思想品德、审美情趣,这是博物馆的重要功能之一。
博物馆教育是运用文物标本或陈列展览对人们进行的教育,不管它是通过何种形式和活动,其宗旨都在于培养和教育人。博物馆教育对象面向社会,标志着它有广阔的教育环境和成千上万的、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教育对象。博物馆教育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进行的,这种形式本身就带有学校教育和其他教育无可比拟的生动直观性,这是博物馆教育的独特之处。
博物馆教育具有社会性和群众性。它的教育不同于学校,从幼儿园儿童到老年人,从一般群众到残疾人,从团体观众到外国旅游者,博物馆都为他们敞开大门。人们可以自由地出入展厅,通过参观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吸取科学文化知识。
博物馆教育内容具有多样性、广博性。博物馆门类众多,收藏品涉及广泛。从地质、天文到当代的航天科学,从社会历史到自然生态,从艺术到科学。总之,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遥远的古代到现实生活;从本国本地区到异国他乡;从宏观到微观;各种实物例证和资料都是博物馆收藏研究的对象。可以说,博物馆是一部立体的“百科全书”,它所涉及知识领域的广博性,也是博物馆区别于其他文化教育机构的一个特征。它对少年儿童是一个充满新奇和引起幻想的天地,对成年人是补充新知识、研究学问的好场所。
博物馆的教育方式具有生动直观性。与其他教育设施相比有其特有的长处。它大量运用文物标本、模型等实物资料组织陈列展览,以实物例证作用于观众的感官。用实物例证比其他文字资料或图片更有感染力,更容易使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促进观众的思维和认识。特别是一些设施先进的博物馆,不仅可以眼看、耳听,而且可以触摸,亲自试验和操作,通过电影、数字化录音导览机、光碟自动导览系统、多媒体电视墙等辅助系统,使观众可以依自己的意愿吸取博物馆展示的科学文化等最新信息。
博物馆的藏品具有综合性、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与中小学开设的各学科都能找到契合点,是各学科的实物教材;博物馆的藏品具有丰富、真实、稳定等特点,可以充当学校素质教育永久性的资料库,有利于作为学校素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并编入教学计划;博物馆的文物和展品具有可视性和直观性的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1]博物馆的场所具有开放性教学的特点,是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进行良好行为养成教育的阵地。
二、当前博物馆教育现状
         博物馆事业是文化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大众的终身学校和精神家园,它珍藏历史、启迪未来。博物馆是以“史实”和“事实”说话,具有现实感,与实际贴近,与生活贴近,因而它的教育方式易于为观众所接受,充分发挥博物馆对社会公众的教育职能作用,将会对社会群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的教育起到极具吸引力的作用。
我国历来重视博物馆对青少年的教育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曾经指出,博物馆是了解民族历史和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振奋民族精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发展现代社会服务,既要展现历史,又要为当代社会服务,更要突出以人为本的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将学术性、专业性、知识性、观赏性、趣味性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对青少年进行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的作用。

切合实际地做好对青少年的宣教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由此可见,博物馆应当成为青少年的良师益友,课外活动的中心,成为他们学习、休闲、进行文化活动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成为他们乐于向往的地方,但是据某青少年研究所200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64.8%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愿意从事的活动是与朋友聚会,其次是听音乐、看电视、与家人在一起、上网聊天等,只有7.8%的学生选择参观博物馆。
据调查我发现以下几点原因是青少年对博物馆表现出乎寻常的“冷”的原因,即学校不把参观博物馆列入学生课外学习的主要活动;一般家长没有带孩子参观博物馆的习惯;课外补习班过多,学生压力大;博物馆“不好玩”等。
二、今后改进博物馆教育的建议        
   (一)改变博物馆宣教方式
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方式不同,它具有直观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博物馆可以营造一个健康的、充满活力的休闲娱乐场所。青少年观众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知识是一种主动行为,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进行学习,易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同时,将陈列展览中与课堂教育有关的资料提供给学校,作为任课老师的教学参考,在帮助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继承传统文化,把教室搬进展厅。[2]如果这样,博物馆教育能与学校教育很好的配合起来,利用它独有的教育特点参与到学校教育中,这将会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欧洲,大多数国家都很重视博物馆的教育,强调博物馆是国家重要的教育资源,强调博物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必要性,以英国为例,早在《英格兰学龄儿童免费参观博物馆提案》中就明确指出“孩子们可以从博物馆的参观中获益”。[3]美国的学生在学习一些课程的时候往往被要求参观相应的博物馆,以此获得比书本上更为直观的认识。美国政府历来就积极鼓励博物馆增强其教育功能,以博物馆之长弥补学校之不足。70%的博物馆在过去几年中增加了面向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服务。按保守估计,全美博物馆每年共为学生提供390万小时的服务,美国博物馆已经成为从小学生到研究生名副其实的第二课堂。
(二)丰富展览内容        
         如今,计算机网络以它令人目不暇接的各种形式,深深地吸引着青少年,许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这一现象已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承担着社会教育职能的博物馆是否能利用自身优势,努力发掘一些符合青少年兴趣的活动,使他们在闲暇时间更多地到博物馆来,让他们了解除了网络以外还有一个蕴含着无限知识和奥秘的乐园。但是博物馆类型单调、陈列单一而没有吸引力成为不受青少年观众普遍喜爱的原因。
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一般都是几年、几十年都不会变的,所以观众也不会三番五次地来参观。那么,举办一些主题性的临时展览,比如邀请同类型的其他博物馆将展品做交流展出;或者在展览期间策划一些适合青少年参与的活动,就能很好地弥补展品单调这一不足,这样展品新颖、内容丰富及常办常新的特点会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同样以国外博物馆教育的成功经验为例,在欧美博物馆都设有活动中心,组织有少儿课堂,安排有让儿童观众从事更多参与探索活动的场所。在美国的博物馆里,不但公共教育、儿童服务中心,还建立了专门的儿童博物馆,在博物馆中还设立了儿童活动室、学习间、放映厅、艺术馆。在法国卢浮宫拥有数十个集参观、讲解及自己动手三者结合的“艺术车间”,为青少年提供亲身参与艺术活动的场所和机会。[4]这充分显示出青少年教育工作的显着成果和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随着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和与国际博物馆的接轨,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多渠道了解到国内外博物馆在发挥教育功能方面的做法,许多成功的经验我们可以以“拿来主义”的方式借鉴和学习。
总之,博物馆已经成为青少年课外教育的基地,配合学校对青少年开展素质教育,对于博物馆来说,确实拓展了发展空间,但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更加深入挖掘有效的教育方式,最大限度地实现青少年教育意义,需要博物馆工作者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曹默.浅谈博物馆教育中手工活动的教学设计[J].博物馆研究,2009(2).
[2]果美侠.方式决定成效情景创设下的博物馆儿童教育[J].博物馆与儿童教育,文物出版社, 2013,5.
作者简介:刘璐(1987--  ),女,黑龙江大庆人,大庆博物馆馆员,研究方向:文博管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