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程地质视角简述上海区域构造演化及第四纪沉积地层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5期   作者:张仕强
[导读] 摘要:本文通过阅读文献系统梳理了上海及毗邻区构造演化历程、古地理环境演化历程及沉积地层、区域构造断裂及地震活动:上海地块由古-中元古代海洋火山沉积变质岩金山群和中元古代海相沉积碎屑岩微变质惠南板岩构成褶皱基底,其上覆盖南华-震旦纪至志留纪的海相沉积岩、侏罗纪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白垩纪以来的陆相沉积岩盖层,第四纪以来发育厚达200~400m湖泽相、河口三角洲相、滨海浅海相松散覆盖层,区内分布约20条
        上海市政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市徐汇区  200030
        摘要:本文通过阅读文献系统梳理了上海及毗邻区构造演化历程、古地理环境演化历程及沉积地层、区域构造断裂及地震活动:上海地块由古-中元古代海洋火山沉积变质岩金山群和中元古代海相沉积碎屑岩微变质惠南板岩构成褶皱基底,其上覆盖南华-震旦纪至志留纪的海相沉积岩、侏罗纪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白垩纪以来的陆相沉积岩盖层,第四纪以来发育厚达200~400m湖泽相、河口三角洲相、滨海浅海相松散覆盖层,区内分布约20条整体属若活动性的构造断裂、有记载以来发生烈度为Ⅳ度以上的地震影响几十次。在了解此背景知识基础上结合工程经验对上海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简单分析总结,旨在为初学者及对上海地质背景知识薄弱的同行提供参考、供交流探讨。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构造演化;第四纪沉积;工程地质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第四纪以来沉积了巨厚的河湖相、河口三角洲相滨海浅海相数百米厚沉积层,巨厚的第四纪沉积层是建设工程载荷的直接受体、其对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第四纪沉积层直接覆盖于新近纪及以前的基岩地层之上,基岩的板块构造形式决定着区域整体稳定性;区域断裂带及新近活动断裂是决定场地稳定性、适宜性的重要因素;开展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工作时,若在不了解区域地质条件的情况下开展工程地质工作,容易出现因缺乏地质知识而导致错误的现象,例如因不了解区域构造背景而出现地层划分错误。为此,笔者阅读大量资料、文献,结合工程实践,从工程地质角度系统简述上海构造演化、第四纪沉积历程、构造断裂及地震活动等地质问题,并做与之相关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供同行参考交流。
        1、上海及毗邻区构造演化与基岩地质
        1.1区域构造背景及变质基底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属于扬子-华夏板块(秦岭-大别造山带以南、滇藏造山系以东,包括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华南以及西南东部等区域),位于扬子地台东南边缘,临近南部的华夏地块和江南褶皱系。扬子地台广泛存在着形成于距今33~23亿年、18~19亿年的陆核,距上海较近的为苏北、安徽一带的新太古代、古元古代陆壳,这些陆核接受了沉积自南华-震旦纪以来的沉积盖层构成了扬子地台。上海金山区朱泾-吕巷、华泾-三林塘、南汇赵家宅等地分布古-中元古代由海洋火山沉积岩变质而来的黑云母石英片岩、黑云母石英斜长片岩、花冈片麻岩等组成的金山群,南汇惠南镇分布中元古代由海相沉积碎屑岩微变质的灰色钙质绢云母板岩惠南板岩,它们组成上海最古老的褶皱基底,其埋深约300~4900m。扬子地台构造演化阶段与上海基岩对照见下表1。
        1.2构造演化与盖层的形成
        上海及邻区在南华纪属于东南海槽,浙西发育凝灰岩和硅质建造;震旦纪扬子地台大部分地区被海洋覆盖,发育了较统一的盖层-下部陡山沱组和上部灯影组,主体为白云岩和硅质岩的海相化学沉积,灯影组在上海主要分布于浦东坦直一带、在宝山罗店等钻孔也有揭示;寒武纪和早、中奥陶世扬子地台仍然被大面积海洋所覆盖,先沉积砂页岩至早奥陶世最大海侵期过渡为碳酸岩盐,下、中志留世发生海退地层由海相页岩过渡为介壳状砂页岩,从早寒武世至中志留世上海接受连续沉积;此后扬子地块和华南褶皱系拼接形成扬子-华南板块,上海及邻区露出海面形成东南山地接受剥蚀、缺失晚古生代沉积,海域向西南收缩至赣中、湘中南、鄂西、粤西等;自泥盆纪以后浅海从湘西向东侵漫至中二叠世达到最大海侵,海域逼近上海西北临近区域,上海附近的苏皖南部江阴、宜兴等地中晚二叠世为深水硅质沉积。
        表1  扬子地台构造演化阶段与上海基岩
       
        中、晚三叠世之间上海及邻区随华南地台大部分上升成陆;晚侏罗世伊耶那岐板块朝北西向俯冲在欧亚板块陆缘之下,造成闽浙、湘赣-火山、岩浆岩带及东部隆升区,其中包括上海的洞庭湖-雪峰山以东的东部为隆升背景下发育小型火山-沉积断陷盆地的明显活动区,该区先后发育了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的砂页岩夹煤象山群、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建造建德群、晚白垩世-古新世红色砂砾岩-砾岩红色类磨拉石建造及东部多期多幕构造变质与岩浆侵入;晚侏罗世上海发育了分布于奉贤、金山南部、浦东南部等处的劳村组,分布于天马山-川沙一带、金山区南部、奉贤区西南部等处的黄尖组,分布于青浦至市区以北、嘉定、宝山、崇明等处的寿昌组,其岩性基本为凝灰岩、凝灰质砂砾岩、火山角砾岩、安山岩、流纹岩等中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晚白垩纪发育了浦口组砾岩、砂砾岩夹粉砂岩、泥岩等沉积岩,古新世发育了夏架桥组、北桥组泥岩、粉砂质泥岩、砂质泥岩等沉积岩;中新世发育玄武岩夹粉砂质粘土和砂质层的白龙港玄武岩,上新世发育崇明组砂砾岩、细砂岩及粘土。
        2、第四纪沉积演化及地层
        2.1上新世-中更新世沉积
        第四纪以来沉积了巨厚的河湖相、河口三角洲相滨海浅海相数百米厚沉积层,上海第四纪古地理环境演化与沉积地层对照见下表2。
        上新世晚期上海中南部为广袤的低山接受剥蚀,位于崇明、宝山、嘉定北部、浦东北部等区域是以崇明为中心的沉降盆地发育了湖泊相、河流相、河流心滩-边滩相沉积,金山枫泾、嘉定、浦东中南部等发育山前、洪积扇等。早更新世继承了上新世晚期的沉降运动,宝山-川沙-惠南一带为浏南古河道占据、其东为辫状河流-泛滥平原-湖泊洼地,早更新世晚期显著沉降,湖泊水域面积向东、向南扩大形成更大面积的湖泊河流水域,原西南山区向天马山-佘山一带收缩为丘陵。中更新世原丘陵陆地准平原化仅在佘山、淀山湖、金山南部等处零星分布,大部分地区为河口、湖泊等水域覆盖发育河道-边滩堆积、三角洲平原河流堆积、泛滥平原-湖泊相等沉积,晚期沉积了上海工程地质⑫层湖泊相硬塑绿灰色粘性土、⑪层河口~滨海相密实青灰色粉细砂、⑩层河口~湖泽相硬塑蓝灰~褐灰色粘性土。
        表2  上海第四纪古地理环境演化与沉积地层
       
        2.2晚更新世沉积
        晚更新世发生约始于11万年前、止于约1万年前的末次冰期,期间曾出现几次冰川的前进及消退,最盛期发生于约1.8万年前。晚更新世早期随着气温回暖发生到达太湖及现长江三角洲南北缘的“太湖海侵”,上海全境基本被水域覆盖,发育了弱海陆过渡三角洲河流相砂层工程地质⑨层青灰色粉、细砂夹中-粗砂、粘性土。晚更新世晚期随着冰川的前进、消退海平面上升、下降,区内先后沉积⑧层、⑦层、⑥层,其中⑥层硬粘土为古土壤。
        2.3全新世沉积
        随着末次冰期的结束,上海在内的长江口出现海侵,沉积了工程地质⑤层自下向上依次为粉砂、粉土、粘土的海进序列;约在7500年长江口覆盖镇江达到最大海侵,沉积了滨海~浅海相④层粘性土、③层粘性土-粉土夹粉砂的快速稳定沉积;随后长江输砂量增加河口沉积速率增大、海平面略微下降,发育②层海退序列,随后人类活动改造并形成①层耕土、填土加剧上海成陆。
        3、上海及毗邻区断裂构造及地震活动
        3.1上海及毗邻区主要断裂
        上海及毗邻区主要发育约20条走向为北东、北北东、北西-北北西、近东西向的四组断裂,可分为地球物理场有明显反映、穿越地壳硅铝层甚至硅镁层的大规模深断裂,地球物理特征明显、深至十多千米、规模较大的基底断裂,两侧重磁场不明显、切割较浅、延伸不远的盖层断裂。现以罗店-周浦活动断裂为例简述其特性,断层走向NW320~330度、倾向NE、倾角约85度,区内延长50km、最新活动时间为早-中更新世、断距约7~30m、切割古生代及上侏罗统火山岩、为张扭性断层,推测于燕山期形成、喜马拉雅期仍有活动;大场以北基岩面断距12~18m、上断点埋深145~155m、为中更新世早期断裂,大场至黄浦江边断距约7~10m、上断点影响至中更新统顶部(约100m深),浦东六里至新场断距约12~30m、上断点埋深160~190m。
        3.2上海及毗邻区地震活动
        自有地震记载以来有160余次中强地震波及上海地区,近500年以来上海区内遭受26次烈度Ⅳ度及以上地震影响,其中Ⅳ度(室内有感、室外大多无感、悬挂物摆动)地震影响13次、Ⅴ度(多数人有感、门窗作响、墙壁出现裂缝)地震影响9次、Ⅵ(站立不稳、陋室损坏)地震影响4次。上海地区遭受本区或毗邻区地震烈度达Ⅵ度的地震活动见下表3。
        表3  上海地区遭受地震烈度达Ⅵ度的地震活动
       
        3.3地震活动与工程建设
        我国东部地区中强地震在原地复发的例子很多,间隔时间从几年到几千年不等,上海及邻区地震活动也具有明显复发特点。上海及毗邻区地震整体呈北强南弱、东强西弱,以南黄海和苏北为主的“北区”地震活动性较高、北纬29.8度以南的“南区”地震活动性最弱、位于南北两区之间的“中区”地震活动性介于两者之间。区内地震多受控于第四纪活动断裂、尤其是晚更新世活动断裂,主要发生在多组断裂交汇处、新生代盆地边缘、次级隆起凹陷交汇处;据研究表明活动断裂最大速率为0.06~0.08mm/a、不足0.1mm/a,属弱活动断裂,说明各活动断层两盘差异活动和缓,不具备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构造条件,上海整体上基本处于稳定区,地震活动一般不产生地表破裂和强变形、无需采取避让措施。按照抗震规范上海各县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g、地震分组为第二组。
        4、总结
        (1)位于杨子地台东南边缘的上海地区,早古生代为海洋环境沉积了巨厚的海相、浅海相页岩、碳酸盐岩等,晚古生代为东南山地接受剥蚀,侏罗纪区内为火山岛弧及断陷盆地发育中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沉积岩,此后至第四纪以前除喜马拉雅期发育白龙港玄武岩外、其余均为陆相-过渡相-浅海相沉积岩,这些第四纪以前的地层构成了上海的基岩。上海区域构造活动性若、整体为构造稳定区。
        (2)上海基岩除局部埋深较浅外大部分地区埋深均较大:①上海各区县大部分地区基岩埋深为200~400m;②崇明岛部分区域、嘉定-宝山北部局部地区基岩埋深较大、超过450m,崇明岛局部区域基岩埋深达到480m;③金山西北部天马山-佘山一带出露侏罗纪黄尖组剥蚀残丘,青浦区、金山区也有少量基岩出露。
        (3)上海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只有松江、青浦、金山等区极小部分区域的工程地质条件涉及基岩问题,其它大部分区域的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均以第四纪晚更新世以来的松散沉积层为研究对象。
        (3)晚更新世以来受末次冰期及其多次冰川前进-后退、海平面上升-下降、区域构造升降运动、长江河口输砂沉积等因素综合控制,在海陆过渡环境中发育了较粗的粉性土、粉砂、细砂如⑨层、⑦层,在水深较大的浅海-滨海环境中沉积了较细的粘性土如⑧层,在河口泛滥平原环境中经历沉积-成土反复作用形成⑥层可塑~硬塑的粘性土硬土层;末次冰期自1.1万年前结束海平面开始上升至距今约7500年前的最大海侵期,沉积了细粒土⑤层粘性土;最大海侵后长江携带泥砂快速沉积了土性较差的细粒土④层、③层淤泥质土;随后海平面略有下降开始了上海成陆过程。
        (4)对于上海地区基础工程而言,由于浅层土物理力学性质较差,除承载力要求不高的工程采用天然地基,绝大多数都采取地基处理或桩基形式。桩基持力层选择可根据土层埋深、厚度、物理力学性质等综合考虑,若承载力要求不高可采用性质尚可的⑤层土、⑥层土和埋深适宜的⑦层土作为桩基持力层,对于承载力要求高的工程可采用⑨层土、性质较好的⑧层土、埋深大的⑦层土作为桩基持力层。
        (5)浅部第②层土、③层土往往夹粉土、粉砂,其渗透系数大、易产生流砂、管涌等对基坑工程影响较大应重点考虑,另外粉土、粉砂会发生地震液化因此岩土工程勘察应重点分析评价。②层土性质较好、可作为轻型建构筑物的天然地基。
        (6)本文重点在于从宏观上梳理上海区域构造演化、地层沉积、工程地质条件等问题并进行贯通简述,因而忽略了很多具体问题的细节阐述,且因知识局限有些论述可能存在偏颇,敬请读者谅解并自行斧正。
        参考文献:
        [1]魏子新,翟刚毅,严学新等.上海城市地质[M].地质出版社,2010.
        [2]葛肖虹,马文璞.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M].地质出版社,2014.
        [3]顾国荣,许丽萍,石长礼等.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GJ08-37-2012)[S].2012年版.
        [4]李从先,陈庆强,范代读等.末次盛冰期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沉积相和古地理[J].古地理学报,1999,1(4):12-23.
        [5]史玉金,陈洪胜,杨天亮等.上海市工程地质层层序厘定及工程地质条件分析[J].上海地质,2009,(1):28-33.
        [6]李从先,王靖泰,许世远等.全新世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海进海退层序[J].地质科学,1980,(4):322-330.
        [7]邓兵,李从先等.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古土壤的古环境及古气候信息[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3,23(2):322-330.
        [8]赵思远.上海地区基岩浅埋以及出露区域岩土工程勘察的探讨[J].中外建筑,2015,(7):183-1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