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物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为了对文物进行有效的保护,需要开展专业的文物修缮工程,并对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随着社会水平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文物修缮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对文物进行有效的修缮和保护,能够充分发挥文物本身存在的历史价值,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提供保障。
关键词:文物修缮;工程质量;管理措施;分析研究
文物经过长时间的历史发展,其材料、工艺、生存环境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在移动、展览或者挖掘过程中会受到不同损程度的破坏和损失,对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产生负面影响。在实际的文物修缮保护过程中,受人为因素影响,很容易对文物造成二次破坏,使得其文物原貌不可逆转。因此人们需要加大对于文物修缮工作的研究和分析。
1 对博物馆馆藏文物展开保护性修复的重要意义分析
文物作为人类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中历史文化、艺术、精神等的见证,能够帮助人们了解人类起源文明。开展有效的文物修复和保护工作,能够帮助人们提高对于博物馆、艺术馆等人文建筑的认知和理解。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相应的文物修复技术和设备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为了保证对文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破坏,需要应用先进的修复技术,使文物修复效果更加显著,提高工作人员对于文物修复流程的把握。针对文物的保护性修复工作,修复的主要目的是尽最大可能减少对于文物本身的破坏,避免出现二次损伤。现代化的修复技术能够将文物的修复部分与文物本体进行有效结合,为工作人员开展后续修复工作提供实质帮助。同时,能够有效延长文物在博物馆内的保存时长,使其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价值得到发挥。
2 提高文物修缮工程质量的措施和建议
2.1 结合信息技术,收集文物信息
当工作人员对文物进行修复工作时,需要提前对相应的文物档案和文物信息进行收集,并保证文物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从而提高文物历史价值的保护效果。对文物档案和信息进行收集,能够使得修复工作人员全面的掌握文物的生存状况、内部结构、整体特点等,是发挥文物历史性价值的直接要求。在进行收集时,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比如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据云计算等技术。既提高了信息搜集的效率,又保障了信息传递的安全性,提高工作人员对于文物修复工作的全方位管理。
大数据技术具有强大数据的存储和管理能力。文物修复过程中的数据总量和种类众多,因此文物修复技术的处理平台需要具备相应的数据管理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传统的数据存储容量有限,并且存储状态受外部影响因素较大,时常出现数据丢失、数据排列失序等情况,因此对文物修复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的实际操作具有较高的要求和困难。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在虚拟化技术的支持下,将大量混乱无序的资源分门别类的进行归集和识别,并且受外部影响因素影响效果较小,具有相对稳定的状态。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只需进行简单指令的输入,就可实现对文物修复数据的快速获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大数据分析技术变得更加智能化和专业化,为文物修复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功能。
在针对青铜器文物的修复保护时,工作人员需要对基本信息进行搜集。青铜器文物具有特殊性,其大多数在出土过程中容易产生裂纹、裂缝、残缺、纹饰受损等情况。对这些真实信息进行有效把握,能够为后续的修缮工作提供专业化帮助。针对青铜器文物的信息收集,可以包括名称、年代、材质、获取方式、获取地区、获取来源、外观特点、博物馆收藏编号、修复工艺、制作工艺等,从而全面地掌握青铜器文物的特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修复工作人员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根据实际的青铜器破损情况、破损原因、修复方式等,制定相应的修复计划。同时,需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传播的优势,在进行修复之前,将同批出土的其他文物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使得其性质、破损情况、修复方案的制定更加专业和科学。
2.2 对文物进行有效的分类和管理
针对文物的收藏和存放,同批出土的文物之间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但是其制作工艺、外观特点、出土地区、出土来源等因素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同。为了提高对于不同文物的保护效果,工作人员需要着重加强对于文物的分类管理,在开展相应的修复工作前,对文物进行分类,“因物制宜”的开展实际修复工作。并且在对文物进行分类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额破损情况、不同的修复目标,帮助工作人员开展针对性的文物修复工作。
在实际修复过程中,尽量减少随意修改文物修复计划问题的发生,为文物分类和存储提供良好的环境。
具体的文物修复分类和保存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①相关人员需要针对文物的损害情况进行明确。大多数情况下,一些文物经过长时间的保存,会使其性状结构发生改变。这主要是由于不同文物具有不同的损害情况。在实际的分类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对受损情况进行有效排列,从而确定文物修复和保存的先后顺序,使得文物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存储时间,充分发挥存在的历史文化价值。②在文物分类过程中,需要制定相应的抢救性修复管理机制,针对破损严重,并且会继续加重损害程度的文物在第一时间内开展抢救型修复工作。③针对青铜器文物的修复分类,要对其材质、性能进行充分划分。一般纸质文物的修复和保护难度更高,对于修复工作人员的技术要求也更加严格,并且在修复过程中,极可能产生二次破坏的情况。针对青铜器文物的修复,需要对青铜器表面的铜绿性质进行充分分析,比如硫酸铜、氧化铜、二氧化铜等,避免这些物质在后续的存储过程中对青铜器文物表面造成腐蚀损坏。④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对铜绿成分进行分类。通过机械化处理、化学置换反应等对有害的铜绿物质进行清除,提高青铜器文物的存储效果。
2.3 加强对不可移动和可移动文物的修复管理
不可移动文物主要指历史遗迹、文化古迹等,即先民留下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址。比如古建筑物、古街道、考古遗址等。不可移动文物作为我国历史文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针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相关文物保护单位需要提供对其保护的重视程度。同时,与相关公安机构进行配合,对于破坏历史遗迹和考古遗址等违法现象进行严厉打击。除此之外,在修复过程中,充分了解其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尊重原有样貌,提高历史可信度。
可移动文物一般指规模较小,可进行移动的文物器具。比如青铜器具、陶瓷器皿、书画等。可移动文物大多保存在博物馆内,容易受到温度、湿度、光线、辐射等外部环境影响。对于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人员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外部负面影响因素进行控制,延缓其发生质变的时间。同时,在开展修复工作前要进行相应的预防工作,严格管理文物在出土后的文物入库、上架、出库、外展、运输等过程,为后期的修复提高帮助。
2.4 制定专业的文物保护性修复方案
在制订馆藏文物的保护性修复方案时,要在严格遵循的修复原则,结合收集的资料以及分类完成保护性修复方案的制订。
针对文物的修复和保护,相关人员需要遵循“因物制宜”的原则,在不同的实际情况下,制定保护性修复方案。在制定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工作人员结合需要修复文物的实际破损情况,制定修复方案。重点针对文物的受损情况、修复目标、修复工艺选择等,避免盲目使用相同的方法对同批次、同材质的文物直接进行修复工作。②针对同一文物的修复流程,需要结合文物后期收藏和存放的实际需求,对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使得修复方案更加适应文物的长期发展。③修复工作人员需要充分明确文物修复的原则,使得文物保护性修复方案的制定符合修复管理规定。比如可逆性原则、环境统一原则、最小干预原则、可分辨原则等。④保护性修复方案的制定,需要将文物的二次修复损坏降到最小,避免对文物本体结构造成损伤。⑤修复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文字、图像、三维立体模型、动画展示等方式,提高保护性修复方案的专业性、科学性和直观性。⑥针对青铜器文物的保护性修复方案制定,需要着重注意同批次青铜器文物之间的紧密联系性。根据同批出土青铜器的造型风格、制作工艺等,为其他难度较大的青铜器文物修复工作提供帮助。
3 总结
综上所述,对文物进行修复和保护工作,不仅有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文精神建设提供重要保障。在实际的修复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结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文物信息进行全面的收集和整理。并按照不同的修复目的,对文物进行分类,制定专业化的保护性修复方案,使得文物本身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杨坚华. 浅谈文物古建筑修缮工程管理技术[J]. 建筑设计管理(7):84-86,共3页.
[2]赵玲. 刍议文物建筑修缮工程中的设计服务[J]. 科技风(18):283-284.
[3]卢中一. 文物古建筑修缮工程优化施工管理的几点思路[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000(014):4054-4054.
[4]张茜. 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研究[J]. 建材与装饰, 20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