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理性主义解读    ——以伊东丰雄仙台媒体中心为例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4期   作者:王晓旭
[导读] 文章通过对建构理性主义相关理论的剖析阐述该理论与“结构理性主义”宗旨趋同的特点
        摘要:文章通过对建构理性主义相关理论的剖析阐述该理论与“结构理性主义”宗旨趋同的特点。依据建构理性主义相关理论对伊东丰雄仙台媒体中心展开批判性的解读,解析其似是而非的建构。
关键词:建构 结构理性主义 批判 仙台媒体中心

1   对《建构理性主义与维奥莱—勒—杜克的影响,高迪、奥尔塔、吉马尔与伯尔拉赫》的认识
    作者自己就曾在前言中承认,他的历史观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同时也接受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这些无疑都对本书中的观点形成、立场阐释等结构性框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理性的批判能力是其最大的特征。
        结构理性自有建筑以来就一直存在,而结构理性主义这一说法却是现代主义萌生阶段由理论家所定义的一个特殊时期的概念或者思潮。吉迪恩以棚屋作为人类房屋的原型,最开始其实就是四根柱加上屋顶的结构。这个最初的图景给后人一种印象,建筑之所以得来,最初都是由于需要,而需要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能够由最简单的形式建造起来。也因得于这一原型被世人所接受,类型学所归纳的建筑原型分类,就是几种不同的结构。而由这些简单的结构发展,得来现在我们所见的形形色色的建筑。
        所以体现结构的建筑形态就变得理所当然了,从古希腊神庙的梁柱式结构,到古罗马的拱券穹顶结构,无一不是将结构完整的表现出来,成为建筑造型的主导因素。表达结构的建筑被人们认为是“彻底的”、“纯粹的”、“美的”。
        铸铁技术的成熟使得铁这种材料成为结构构件大量使用变为可能,拉布鲁斯特和勒杜克成为实践这种结构的先锋建筑师,而勒杜克在理论上又有更大的贡献,他将建筑结构的理性展现上升为审美判断的“标准”。
        高迪是在勒杜克之后的,并且肯定受到过他的结构理性主义的影响。塑性的造型,建筑立面上大面积的雕塑,如同进入森林般的树干形的立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巴洛克和哥特时期的教堂。然而高迪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实践理性主义者,他精于几何学,所有看似无理由,仿生的形态都是由纯粹的几何体旋转变化而来,而且事先都用等比例缩小后的灰泥模型检验过力学性能的。甚至有的形态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实验得来什么结果就直接用在建筑中,这样肯定是符合受力的,这跟结构理性主义的宗旨不谋而合。
       
2   建构理性主义“应用”——对建筑作品的批判性解读
        2.1建筑作品的选取
        伊东丰雄之前的的作品东京Tama艺术大学图书馆,拱形用钢结构和混凝土做成,这些拱形结构相互交汇,而顶部可以承住二层的重量,这些交汇的拱形把空间柔和地划分成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区域带来即有个体性又和整体空间保持连续的感觉。做到了结构与功能的完美统一,被认为是理性结构主义的回归,认为他的作品是建构的。从而他接下来的作品仙台媒体中心也被认为是建构的,是结构理性主义的又一次展现。然而,我在阅读这个作品的过程中发现并不是这样的,我将空间体系,受力体系和结构的选择性表达等从方面展开,批判解读仙台媒体中心似是而非的结构理性主义。
        2.2  仙台媒体中心似是而非的建构理性主义
        2.2.1从理性到非理性的建构体系
        从吉迪恩提出棚屋四根柱加上屋顶的结构体系,到现代建筑运动中,柯布西耶的多米诺体系提供出一种建筑空间的原型,它由作为结构要素的柱子、平板和作为空间联系的楼梯三个要素组成。伊东借用柯布的多米诺体系开始模拟。从伊东的第一张草图即可清楚地观察出和多米诺体系相仿的构成原理。
        仙台媒体中心可以视作是由平板和立柱所构成的体系。如果从结构理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建筑的表现是在建造逻辑和规律基础上对建筑的本真表达。以此为原则的话,仙台媒体中心的结构体系当中,暴露出其在技术经济以及对建筑本真性的表达上所存在的“结构非理性”。
    从与理性的结构体系多米诺体系的比较来看,在多米诺体系当中,构成体系的板和柱其刚度较为接近。所以在面对水平或是垂直荷载时,该体系具有较强的整体效应。

而媒体中心的体系则与其有根本的不同,它基本上可以视为有柱状体系与板所构成,柱和板在刚度上不在一个层级,所以柱网自身承担了更多的水平与垂直荷载。而板起到的除了承担水平荷载之外.则更多是一种拉结作用。所以该体系在受力时的整体性能较差。多米诺体系提供出的是受力和结构上最为经济与合理的模型,那么媒体中心的体系则显然并不具备,而之一结果的出现也应该归根于伊东在建筑设计时所预先设定的条件,也即他对于空间的种种设想,使得最终的结构体系并非完全符合结构理性。
        从最后所呈现的形态来观察,立柱上有这些值得关注的地方:首先是管径不同的柱子相对随机的分布,其次是由更细的钢柱所形成的管网状的形态。还有便是整体上呈现出扭转的态势。考虑柱在整个结构体系中所占据的主体地位,如果从结构理性的角度来看,这些柱最终是要作为一个整体来承受荷载,那么最为合理的情况应该这些柱子拥有统一的管径,均匀地进行排布。集束状的管柱虽说有利于应力的传递,可是直接带来的后果便是单个柱的整体性下降,从而导致抗扭能力的下降,所以便产生了水平向的拉结杆件。而柱的扭转更是造成扭转拐点的应力集中,所以这些扭转点的位置便取在和板的交接处,以刚性节点相联系,这样却进一步破坏了柱结构体系的独立性,与板的拉结处理更是与其在结构中的地位相矛盾。而就伊东本人所讲,当地震时,整个结构会是象水草般摇摆,以消除地震纵波所带来的瞬间的应力变化。媒体中心的整个体系更应该视为是刚性体系,而上述的情况只可能发生在柔性体系当中。
        构成该建筑体系的三种要素,它们之所以如此,正是由于伊东对流动和透明这些空间概念的营造。而从纯功能的角度来看,伊东所着力强化的这些概念并不是必要的。所以这些概念本身便具有伊东本人强烈的个性色彩,或者说它们本身便是非理性的。而另一方面这些概念的实现过程却是相当理性,无论是对结构体系的瓦解还是对于平板的追求都表达出逻辑的彻底性。甚至于在建造过程当中,无论经济性或是建筑自身的本真表达也都让位于这种看似理性的概念逻辑。伊东正是通过这种理性的行为向理性的概念提出质疑,最终走向非理性。
        2.2.2结构的选择性表达—非建构的体系
        媒体中心尽管水平楼板的支撑形式被“纯净”的吊顶所掩盖,但事实上减轻楼板自重并有效组织从方正楼板到异型管状柱的荷载传递。同样也是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重要而复杂的环节之一。从最后呈现的结果来看,板上存在两点值得关注的问题,首先是连续,约45 mm厚的板,没有任何分隔和阻断强调出一种逻辑的彻底性。事实上板上的应力分布并非均匀。从板当中所分布的横梁情况也可以清晰地发现这一点。因为从受力来看.由于柱的随机穿越客观上造成跨度的复杂变化,靠近板边缘的部分又形成了较大的悬挑,与柱交接的部位.由于开洞的行为,又必然会存在应力的集中,既然如此.那么板厚的处处一致,这种看似理性的行为就值得怀疑。事实上,这种行为从经济性的角度来看,代价也是巨大的,因为结构上稳定性的要求以受力最大,最厚的地方为标准。
    在构思的最初伊东丰雄就试图采用极具象征性的要素来组成单纯的构成形式,这种意向最终得以实现。而其中,尽管结构的连续性作用实质存在,只是清一色50 m见方的楼板纯净形式,隐匿了40 cm厚结构间层内从管状柱到轻质幕墙的复杂转化过程,从而在两者间强烈的形态反差中将表现性的张力引向了极致。但是这一过程是不建构的,类似于密斯巴塞罗那德国馆的做法。

3   小结
        新结构体系和新材料的不断出现让建造出现了多种可能性,但是理性的结构体系从受力经济等多方面考虑依旧是有现实意义的。然而理性的结构体系,清晰的结构表达基于综合因素的考量,其实现过程充满了多种不确定性。
       
       
       
        作者信息:
        姓名 :王晓旭
        工作单位: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丰台北路18号恒泰广场D座
        邮编 :100161
       
        发表在 建筑实践 杂志上 发表时间 2020.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