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孙晓龙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4期   作者:孙晓龙 彭磊
[导读] 随着中国建筑业的发展,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追求
        摘要:随着中国建筑业的发展,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追求,装配式建筑应运而生。装配式建筑起源于19世纪的英国,在中国算是起步较晚的,直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才开始重视其发展,该建筑在美国的应用比较成熟。由于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实践时间较短,所以许多建设单位经验不足,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偏低,管理不到位,引发了许多工程质量和安全问题。我国建筑形式从传统的粗放型施工方式向装配式建筑转变,装配式建筑具有环保性能高、质量优、施工效率高的特点,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向。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EPC模式;IPO模式
        引言
        装配式建筑发展需要将建筑生产的全过程连接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是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的转变。装配式建筑是用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具有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装配化、装修一体化、管理信息化、应用智能化等特征。希望通过本文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的研究,有助于创新项目管理工作流程,破解行业管理障碍,推动我国装配式建筑蓬勃发展。
        1传统的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缺点
        1.1设计管理问题
        在传统的现浇混凝土建筑中,建筑、结构、电气、给排水、暖通空调五大专业是相对独立的设计单位,当施工单位在工程项目现场发现问题反馈至监理,监理再向上反馈至业主,业主找原设计单位或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对问题进行深化设计,这个流程反射弧过长耽误工程项目的进度。传统的设计管理模式着重点在项目的实施阶段,而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管理应把重点放在前期,把建筑构件的分离和组装、转运和堆放、吊装拼接、后期维护等因素综合考虑。
        1.2构件生产安装问题
        影响装配式建筑的质量安全、组装效率因素主要是建筑构件。目前装配式建筑的构件生产加工运行管理模式不够完善、运营体系跟不上发展的步伐,供应链有短缺。装配式建筑构件主要有以下工序:清模、装模、置筋、预埋预留、浇捣、吊装脱模、堆码、运输等,这些工艺很容易出现问题,如灌浆的填充不充分及作为项目的施工节点的套管连接的未对准等。
        1.3项目现场施工管理问题
        施工现场管理人员需要对新技术、施工部署和构件连接质量检测进行针对性的管理方式。装配式建筑目前在建筑行业中的普及率没有传统的现浇混凝土建筑高,因此在建筑市场上有经验的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数量较少。在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有大量的部件,如起重、混凝土浇筑、螺栓连接和焊接等。由于大多数部件体积大且重,很容易造成施工现场的混乱,有针对性的管理才能使建设有序,以确保施工进度。现场管理问题
        1.3.1节点连接质量问题
        在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对于节点连接质量没有进行严格的把控,对于施工现场控制注浆料用量的工具也缺乏监管,导致在具体施工时,施工人员难以掌控注浆筒内混凝土的密实度以及注浆层厚度。且在对节点进行连接时,常因为现场管理不到位出现浆层与预制构件结合面之间的裂缝,同时还会出现垫块偏移、粗糙面处理不到位等现象,这些现象都会使节点连接质量不过关。
        1.3.2安装质量问题
        在进行钢筋安装施工时,若没有做好施工管理,施工人员出现对钢筋进行弯折或切断等情况,则会导致出现较大的构件套筒与钢筋位置之间的偏差,若偏差过大,则无法顺利的插入钢筋。在对预制墙板进行施工时,会使用到竖向钢筋,而竖向钢筋本身在进行定位时就有较高的精度要求,因而在执行施工时难度较大,若没有对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操作的严格监管,则会导致出现现浇墙模板安装不规范、模板偏位等质量问题。


        1.4信息化管理问题
        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构件制造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效率低下,与项目其他参与者的信息共享较差,组件标准化尚未达到预期要求。装配式建筑信息化程度不高导致项目各参与方信息传递延迟,尤其对于施工单位来说每延迟一天的进度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费用,如延迟产生的机械租赁费、人员窝工费和合同违约金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数字虚拟化和信息共享等各种系统要素入手。
        2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及发展策略
        2.1组建高水平技术人才队伍
        整个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中,不管是最初的建筑设计,还是建筑构件在工厂的生产制作,亦或是后期的在施工现场的组装,各个方面都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支援,不过,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完善的人才体系,对于装配式建筑的专职人员也极为缺乏,因此为了满足未来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建筑设计师应积极进行学习,深入对装配式建筑的全周期设计,并加强与用户和厂商的交流沟通。不管是政府还是装配式建筑相关集团公司,都应出台人才鼓励机制,促进人才的进修和锻炼,进而完成人才储备,并逐渐组建高水平的技术人才队伍。
        2.2完善施工管理体系
        传统的工程施工项目中经常会出现管理体制缺失等情况,如果将其用在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中,无法实现管理的目的。因此,为了对装配式建筑进行有效的管理,符合发展要求,装配式建筑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构建起一套适合应用的施工管理体系。在体系建设过程中,可以将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纳入其中;同时还应与工程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制定出容易执行且可以发挥出管理作用的管理体系,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和需求优化管理体系,并将其纳入管理工作;此外,相关的管理部门也应不断的加大监管力度,促进施工管理工作可以有序进行,达到管理的目的。
        2.3提高技术水平
        不论是传统建筑模式还是装配式建筑模式,都需要生产技术的保证,对于装配式建筑的关键性技术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积极研发,加大研究力度,为装配式建筑模式的发展提供最根本的技术支持,对目前所欠缺的构件节点连接、组合安装位置的精确、抗震性能进行针对性研究,并及时用于实际操作中;加大力度培养专业人才,加大力度普及专业生产设备的使用,并确定明确的管理技术体系;企业积极配合落实装配式建筑规范的落实;积极运用BIM技术,它不仅可以在前期设计中使用,甚至在一个建筑工程项目中所有阶段都可以使用,BIM技术可以提供多个数据端口。
        2.4国家政策鼓励
        我国已出台很多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政策,比如对于江苏省,目标是到2020年,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以上。为了鼓励开发商,政府还提供了系列的补助,项目建设单位可申报示范工程,每个项目得补助金额约150万~250万元;可申报保障性住房项目,按照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混凝土结构单体建筑预制装配率不低于40%,钢结构、木结构建筑预制装配率不低于50%,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奖励300元,单个项目补助最高不超过1800万元/个。这项政策补贴将会分担开发商的部分成本,提高一部分人的积极性,有利于预制建筑的进一步发展。
        结语
        装配式建筑的工程项目管理需要摈弃传统模式,实现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高度组织化和系统化,使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成为一体化产业链。
        参考文献
        [1]梅彬,张哨军,夏萌.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推广措施[J].工程经济,2018,28(7):47-50.
        [2]叶浩文,周冲,王兵.以EPC模式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思考[J].工程管理学报,2017,31(2):17-22.
        [3]马钢锋.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推广措施探讨[J].市场周刊,2018,(2):1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