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智慧园区,其是园区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也是智慧城市发展缩影。同时,智慧园区的发展模式、体系结构表现出了智慧城市形态。简而言之,其不仅体现了智慧城市的未来发展趋势,还具备独属于园区自身的特点。目前,伴随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提出,一旦园区完成建设,将不再拆分出售,而是采取整体运营模式,以便获取长期利润。为此,加强园区信息化系统建设是势在必行的。
关键词:5G;智慧园区;园区建设与规划;结合应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加速发展,世界城市尤其是较为发达的城市饱受“城市病”的困扰,“智慧城市”理念应运而生。众多发达国家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刺激经济发展和建立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美国、新加坡、瑞典、丹麦等国家已纷纷迈入这一试验田,中国也将北京、天津、上海等90余个城市纳为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区域,着力打造智慧城市建设。在智慧城市这一先行概念的引导下,“智慧园区”的理念也进入了公众的视野。智慧园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表现,其体系结构与发展模式是智慧城市在一个小区域范围的缩影,既反映了智慧城市的主要体系模式与发展特征,又具备了不同于智慧城市发展模式的独特性。
1.5G及智慧园区的概念
当前,全球信息技术革命正在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信息通信技术创新和跨界融合速度不断加快,新应用、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移动通信技术由4G迈向5G。国际电信联盟(ITU)基于全球业界共识发布了IMT-2020(5G)愿景建议书,指出5G将支持增强移动宽带(eMBB)、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和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三大类应用场景,前者主要面向移动互联网应用,后两个则主要针对物联网及行业应用。5G需要满足八大关键能力指标:下行和上行峰值速率分别达到20Gbps和10Gbps,用户体验速率达到0.1~1Gbps,流量密度达到10Mbps/m2,连接数密度达到100万/平方公里,时延达到毫秒量级,频谱效率比4G提高3~5倍,网络能效比4G提升100倍,并支持500公里/小时的移动速度。
智慧园区包含了智慧楼宇、智慧交通、智慧工厂、智慧办公、智慧社区、智慧消防、智慧政务、智慧水务、智慧路灯等智能软硬件和基础设施。正是这些智能设施的系统结合,让每个灯泡都可以变成园区的“神经元”,既可以接受信号又能给系统反馈执行情况。让园区在“云端”轻松看到整个神经网络的各个角落。另外,打造优秀的智慧园区,理念中还应融入社交、移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将产业集聚发展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形成社群价值关联、商圈资源共享、场景应用自主分配的先进理念。
2.5G与智慧园区规划的结合
2.1智能安防
一直以来,由于视频信号数据量大、实时性要求高等问题,4G在安防领域的应用受限于带宽资源有限、干扰多等因素,5G技术的出现为智能安防提供了解决方案。以“智慧门禁+无人机+智能巡检机器人”的智能安防方案为例,通过5G网络,结合人工智能、红外识别等技术,可实现无人机和机器人24小时自动巡检,对来客进行自动识别,自动检测烟雾、有毒气体等异常情况,并实时监测空气质量等。同时5G网络赋予了智能安防系统优越的传输和响应能力,使得不同的业务分支之间可以实现交互响应。以无人机和巡检机器人的交互响应为例,当无人机发现地面的异常时,可“通知”巡检机器人到现场进行异常复检/确认,巡检机器人进行响应并将确认结果发回无人机,从而决定“继续警报”或者“消除警报”。
2.2智慧交通
传统的交通巡逻需要人力,遇到交通事故时,只能人力驾车到达,而在交通事故出现后,尤其容易出现路段堵塞等情况,通过5G+无人机则可以实现24小时全路段巡逻,可实时跟进交通事故现场的情况,远程协调指挥事故现场。未来,交通部门甚至可以借助VR技术实现“面对面”的事故处理。“借力”人工智能,助力“智慧停车”。当前,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人脸识别广泛应用在跨境通关、站台安检等交通出行领域,这种一对一识别相对比较简单,而车牌识别属于一对多识别,信息采集系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深度学习才能实现快速识别、精准识别。相比于4G来说,5G的网络速率将达到4G的100倍,而时延则是4G的1/10,可即时实现云接入,同时,5G海量连接的优势将为智慧停车场景带来全新体验。
应用5G网络,结合物联网技术,可实现智能汽车的车-车、车-地、车-人信息交互,停车位精准定位与智能导航等场景。
2.3智慧人员管理
①访客管理。在智能园区建设中,要安装访客登记系统。一般而言,可以结合园区运营情况,安装在园区入口、以及建筑门口。对于有特殊需要的园区,还可以安装人证 比对系统,即将身份信息与人脸相比对,确保是本人来访。同时,可以进行人脸库对比,一旦出现异常,可以及时报警。
②员工出入。在园区内部,要设置门禁系统,以管理员工出入问题。在这一方面,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选取指纹、曈孔、刷卡等认证方式。同时,对于重要门禁点,除了要进行常规认证外,还可以安装可视对讲设备。此外,该系统要形成与其他系统的联动,比如消防系统、智能视频等。
③人员轨迹。在园区内安置的监控系统,要具备人脸识别功能。同时结合着门禁系统,可以定位人员轨迹,一旦发生治安事件,其可以提供直观线索。
④智能考勤。出于方便运营方的目的,园区要拥有多种考勤模式,在支持传统考勤模式的同时,还要支持远程考勤模式,具备定位破解报瞥作用。
3.案例分析
江苏省某科技型智慧园区以智慧应用为重点,基于IBMS平台、GIS三维平台、大数据分析平台及定制化开发平台形成统一的管控一体化平台,统筹集成园区各个智能化系统、机电、消防等系统,高效整合和集成园区智慧应用所涉及人财物及场所、资源,满足园区对园区智慧化、创新展示、科研人员舒适工作、安保/物业维护检修技改、能耗优化、园区管理及园区数字化等多维度管理需求,满足园区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同行及合作者、各职能部门、物业服务人员及外包服务人员使用。
项目建设分为5个阶段进行,包括设计阶段、基础建设阶段、开发调试阶段、系统试运行阶段、总结提升阶段。
3.1设计阶段
根据建设内容,编制调研计划,展开深度调研,处于调研报告及建设方案提供咨询服务,配合完成项目建设需要的所有图纸、方案、清单、预算等资料。
3.2基础建设阶段
主要以智能化硬件设备实施为主,建立园区基础设施层,包括视频监控、周界报警、公共广播等子系统。
3.3开发调试阶段
根据竣工CAD图纸,基于GIS建立数字园区集成智能化子系统接口,将数据汇总至园区统一管理平台对相关联的子系统进行联合调试,以达到实时联动的目的,同时采集各个系统的业务、信息数据,上线各个业务系统模块,并对移动端应用进行测试及上线。
3.4系统试运行阶段
各个系统安装、开发调试完毕后,经过竣工验收可进入试运行阶段,在试运行阶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系统,并根据实行的运行状况和园区的需求,修改和补充平台功能。
3.5总结提升阶段
根据前期收集的外来访客数据,结合前期应用积累的海量数据,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生成园区运营分析报告,辅助园区决策,加快园区创新发展。同时,按照智慧园区整体功能架构的要求,对前期建设的系统予以优化完善。
结 语:
社会和产业发展要求通信升级,其关键性能的提升可通过5G技术实现。数据量爆发式增长对网络传输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以5G为代表的新技术在智慧园区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智慧园区的变革之路已开始。
参考文献:
[1]黄庆明.基于智慧城市的智慧园区综合管理系统构建[J]. 数字通信世界, 2017(9).
[2]周一锋.浅析"智慧园区"智能化设计的几个发展方向[J].低碳世界, 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