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东营市2007~2019年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的各项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气象灾害是造成农业生产变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并具体指出了暴雨、冰雹、大风、干旱、台风等气象灾害是影响我市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并从灾害种类、灾害发生时间、受灾作物、受灾面积、农业经济损失等方面具体分析了2007~2019年气象灾害对东营市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后指出通过农业部门提高作物本身及农业基础设施抗灾能力;气象部门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能力;加强农业灾害防范意识,为趋利避害,防灾减灾提供依据,对东营市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指导意义[1]。
关键词:气象灾害;农业生产;抗灾减灾
引言
东营市地处中纬度,背陆面海,受亚欧大陆和西太平洋共同影响,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年平均降水量为540.9㎜,旱涝、冰雹、大风、台风及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本文通过认真研究2007~2019年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力证近十年气象灾害对我市的影响及气象部门对自然灾害的预报、预警服务对地方政府及农业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1、东营气候概况及常见气象灾害
东营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常年平均气温为13.2℃,1月最冷,平均气温-2.5℃,7月最热,平均气温26.9℃;年降水量540.3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5%;年平均日照时数2639.4小时,各县区日照时数在2412.4-2747.1小时之间,西部和北部相对较多。东营常见的气象灾害主要有暴雨洪涝、大风、干旱、雷电、冰雹、寒潮、雾、霜冻等,近几年台风灾害较为突出。
2.1、2007-2019年气象灾害对东营市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象灾害对东营市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占各种自然灾害的80%以上,严重阻碍了我市经济的发展。如图1,从时间变化上来看,2007-2019年东营市发生的不同种类的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都处于不断的波动之中,并呈现稳中有升之势。近两年有突增的趋势,在2019年达到最大。袁艺等[2]指出中国自然灾害影响范围趋于相对稳定,灾害强度波动性较大,有增大的趋势。2007-2019年东营市气象灾害的特点与这一观点也是基本吻合的。
图1:2007-2019年东营市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年变化
2.2、东营市2007-2019年气象灾害导致的农作物受灾面积
由图2可见,2007-2019年东营市气象灾害导致的作物受灾面积都处于不断波动之中,2013-2017年以来呈现舒缓的趋势,而在近两年随着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农作物受灾面积突增。其中2010年我市分别遭受了暴雨,大风,冰雹的袭击,农业经济损失较大。2012年、2018年及2019年东营市均遭受了台风的袭击,从受灾面积分析图可见台风是对农作物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之一,台风“利奇马”的影响在2019年达到最大。
.png)
图2:2007-2019年东营市气象灾害导致农作物受灾面积
2.3、东营市2007-2019年主要气象灾害分布特征
2007-2019年东营市出现的气象灾害主要有暴雨、大风、冰雹、干旱及台风,其中暴雨和大风出现的频率最高(见图2),13年中分别出现了10年、8年,其次是冰雹。但就造成的农业受灾面积及直接经济损失来看,影响最大的是台风。2019年,仅“利奇马”台风就造成了我市作物受灾面积146697.72公顷、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375179.54万元。根据气象灾情评估分级标准对这次灾害情况进行评估,此次灾害属于特大型气象灾害。
图3:2007-2019年东营市发生的气象灾害分布
2.4、东营市气象灾害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时效性
以2007-2019年东营市气象灾害的统计资料分析,东营市气象灾害发生区域比较明显,北部较南部遭受气象灾害的可能性明显要大,即河口、利津发生率较高,垦利、东营、广饶次之;气象灾害发生的时间性也比较明显,3-6月主要以大风,冰雹,干旱为主,7-8月以暴雨、大风或台风系统形成的暴雨,大风为主,且台风的危害性最大;影响农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棉花,大豆为主。
3:结论与建议
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主要成员,且是造成农业生产变动的主要原因之一;气象灾害有明显的区域性和时效性,受灾作物的种类比较突出。农业生产的丰歉与天气、气候变化关系十分密切,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都与天气,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因而,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掌握天气,气候知识及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信息【3】。
灾害不可避免,但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点。第一,农业工作者要加强天气,气候相关知识的学习,密切联系气象部门,及时获得天气及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采取有效措施,将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力求降到最低,对减少农业成灾面积亦具有重大意义。第二、加强农业本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通过加强农业抗灾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等[4]。第三,气象部门进一步提高预测气象灾害的能力,及时发布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通过政府网、微信公众号,公众媒体等及时发布气象灾害的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强度、变化趋势及防范措施等相关信息,为各级政府制定抗灾减灾对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鲁向东.长春是双阳区主要气象灾害分布特征.气象科学,2018,11(4):126-129
[2]袁艺,马玉玲.近30年我国自然灾害灾情时间分布特征分析[J].灾害学,2011,26(3):65-68,82
[3]张钛仁,匡晓燕.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方法研究.气象与环境学报[J],2014,4(10):101-106
[4]许炳南,贵州主要农业自然灾害及其防御对策析[J].灾害学,2000,15(3):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