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事故与煤矿负责人安全管理探析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4期   作者:李欢欢
[导读] 安全管理是煤矿生产的重要环节,是衡量煤矿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
        摘 要: 安全管理是煤矿生产的重要环节,是衡量煤矿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打造“本质安全型”煤矿,是保证煤矿安全高效运行的基础,也是煤炭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为了提高我国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杜绝煤矿重大事故的频发,针对我国煤炭企业安全现状,在分析其安全管理的特殊性以及复杂性的基础上,指出当前煤矿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煤矿安全管理的方法与对策,旨在促进整个煤炭行业的安全管理工作走上标准化、制度化的轨道,为煤矿企业的安全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安全管理; 安全现状; 对策分析
         1 煤矿安全现状分析
         我国是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目前已探明储量8000多亿t,产量稳居世界前列。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耗构成比例的70% 以上。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煤炭企业原煤产量跃居世界第一,然而,在安全生产水平上,却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事故发生率与百万吨死亡率居高不下。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我国煤炭产量为17 亿 ,高于美国原煤产量17% ,因煤矿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约为 6434 人,是美国死亡人数的128.68倍。在诸多采煤大国中,我国煤炭企业百万吨死亡率接近 4,远远高于俄罗斯0.34、南非0.13、美国0.039 的统计数据,煤矿安全管理水平亟待提高。进入 21 世纪以来,频发的煤矿事故引起广泛关注,煤矿安全生产问题成为社会热点。在一系列政策以及制度的约束下,煤矿进行了广泛的整改,事故发生率也有了明显的改善,自2018年1月到 2018年4月25日,全国煤矿事故共死亡90人,同比减少 32 人、下降26.2% 。其中: 较大事故6 起、死亡18人,同比死亡人数减少 6 人、下降25%。机电运输、顶板等零打碎敲事故明显增加,特别是进入 4 月份以来,事故明显反弹。今年以来,山西、内蒙古、黑龙江、江西、湖北、四川、云南、陕西和新疆等9个省份和单位煤矿事故同比增加,安全形势仍然严峻复杂。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多数煤矿为降低事故发生率,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却没有学习普及先进的技术,并且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规范约束指导实际生产。
         2 煤矿安全管理的特殊性
         2.1 事故的多样性较大瓦斯事故时有发生。自2018年以来,全国共发生2 起、死亡9人,分别占较大事故的33.3% 、50% 。黑龙江龙煤集团鸡西滴道盛和煤矿“4·4”较大瓦斯突出事故,造成 5 人死亡; 湖北恩施咸丰县青林湾煤矿“4·10”较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 4 人死亡。顶板事故频发。自2018年以来,全国共发生顶板事故 3 起、死亡 9 人,均占较大事故的一半。包括吉林长春姜家沟煤矿“1·7”顶板事故、宁夏灵武高闸煤矿“1·10”顶板事故、内蒙古门克庆煤矿 “4·18”冲击地压事故。 提升运输事故接连不断。1 月 23 日黑龙 江双鸭山宝山区七星一采区井“放飞车”撞击电缆 引起煤尘爆炸,造成2人死亡; 2月16日河南平煤神马集团十矿架空乘人装置钢丝绳脱绳,造成2人死亡; 3月5 日山西煤运集团四明山煤业公司检修胶轮车时刹车失灵跑车,造成2人死亡; 3月28日黑龙江天源公司鸡西兴华煤矿违规在变坡点摘钩跑车,造成2人死亡。
         2.2 人员结构复杂性
         井下采掘一线施工者多为外来务工的人员,未接受过专业的培训与指导,质量意识较差,缺乏煤矿基本的安全技术知识。在煤矿生产实践中,单凭实践经验处理工作中的难题,难以规范化生产,给安全生产带来一定的问题。施工技术人员往往迫于生产的需求,盲目追求产量,使煤炭生产线总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简化安检流程,在带来高额产量的同时,忽略了生产的质量与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为煤矿安全高效生产埋下了潜在的隐患。
         3 煤矿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生产中,就煤矿安全上,暴露出许多基础管理问题,包括安全基础管理不到位、监察方式无法实现危险源的动态系统监控等。


         3.1 安全基础管理不到位
         在相关部门对煤矿进行安全检查的过程中,基础管理隐患层出不穷,包括图纸与报表不实、未严格执行监测监控系统有关规定,导致人员位置系统不起作用、安全大检查信息反馈存在避重就轻、工程投入欠账、基建项目手续不全、机关部门改制后的安全监管等问题。这些问题既有顶层设计问题,又有监督管理者专业技能和责任心问题。
         3.2 危险源动态监控的难实现性
         煤矿生产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这就表明,危险源的出现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随着生产的过程变化和发展的,在复杂的地质环境或剧烈的开采扰动下,极小的危险源也可能被诱导发展为严重的矿难事故。对于我国绝大多数的煤矿企业,多采用传统的监测仪器与监测手段对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预防,对危险源的监测仍停留于静态辨识、静态预防的阶段,难以在开采工程中对可能出现的危险源进行动态追踪,从根本上遏制危险源的扩散与发展。
         4 煤矿安全管理对策分析
         4. 1 制度建设方面
         健全部门监管责任体系。认真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强化机构队伍建 设,完善安全设施设备,实施精细化管理。具体需要做到:( 1) 建立员工素质提升机制。各企业要依据 实际完善切实可行的员工素质提升机制,使广大员工自觉自愿地学习知识,实现主要岗位工作人员专业技能 100%合格。(2) 建立完善隐患源头治理机制。各企业要依据行业实际探索建立隐患源头治理机制,充分利用现有信息技术手段,使每一个员工都能自觉自愿 积极地去排查隐患、处理隐患,真正实现隐患的源头治理。(3)全面推行岗位对标管理办法。所有高危企业都要按照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制订切实 可行的岗位对标办法,做到全员岗位对标。
         4.2 技术应用方面
         强化科技创新保安全。加大必要安全投入,建立投入保障机制,用足用好安全费用,加强同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动态北斗导航等现代智能信息技术在日常管理、隐患治理、监测预警、培训教育等方面的应用,重点加快推进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煤炭监控信息平台、煤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综合信息系统,构建矿区“大安全网”,实现科技保安。在生产上,大力开展沿空留巷无煤柱开采技术、采动覆岩注浆控制地面塌陷技术、充填开采工程技术等技术攻关,提高集约高效生产水平。着力推进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智慧矿山”建设,实施“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无人化开采”计划,从根本上保证生产安全性。
         结 语
         煤矿安全管理问题关乎着企业的形象与长远发展,是煤炭企业首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要实现煤炭企业长治久安,加强制度建设、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理念二者缺一不可,安全高效生产就是最优质经营,各煤矿企业唯有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体系,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做到治标治本,实现安全高效生产的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1] 施 伟,刘建辉. 煤矿安全管理分析与评价方法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 综合版) ,2007( 8) : 22 - 24.
         [2] 叶其生. 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分析和治理对策[J].煤矿安全,2009,40( 6) : 116 - 119.
         [3] 石建文,桂祥友. 煤矿安全管理方法及问题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8( 1) : 62 - 64.
         [4] 周西华,傅传洋,王志强,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我国煤矿安全监察体系探析[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0,32( 6) : 815 - 817,797.
         [5] 田水承,赵泓超,裴俊斌.煤矿安全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J]. 煤矿现代化,2012( 2) : 79 - 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