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铁路运输凭借其运量大、运价低和运程远等特点成为我国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铁路的运输组织能力和运输质量的相互矛盾随之而生。因此,全面提高铁路运输组织管理,优化铁路行车组织变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笔者工作经验,从铁路运输组织能力、运输质量等角度进行阐述,希望对于大家能够起到一定帮助。
关键词:铁路运输;运输组织;行车组织
1 前言
铁路行车组织就是铁路充分利用人力、设备、技术等来组织列车合理、安全、有序的运行,从而最终实现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过程组织计划工作,是铁路运输组织的重要组织部分。具体的内容包括:车站内外的工作组织、列车运行调度组织、接发列车工作组织、技术计划和运输组织方案等。
2 我国铁路行车组织的现状
当前,我国铁路行车组织大方向上是良好的、健康的,但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铁路运输能力和运输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车站站场设置陈旧、多方向列车交叉运行、换挂机车作业等影响,导致在一些行车组织工作的细节上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例如:一些大城市的客运运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大件货物运输能力较弱,有些车站站内股道接发列车能力逐渐饱和,有些铁路线路的使用率不高,基础设置陈旧维修不及时等。铁路合理、安全、有效、有序的行车组织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合理的铁路行车运输组织是国家的大动脉,四通八达的铁路线将全国各地连在一起,加强了各省、各市的物质文化交流。二是铁路交通运输能够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给人们带来便利,同时也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三是健全的、高效的、合理的铁路行车组织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是一个国家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准,铁路行车组织应该遵守一定的原则,这样,才能保证行车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3 铁路行车组织遵循的原则
铁路行车组织的原则应该基于铁路技术管理规章制度之上,同时结合地理区域位置、行车环境、运输条件、行车设备装置等实际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原则:
3.1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是铁路行车组织的首要原则。对行车设备的检查、维护、维修工作要及时开展,充分保证新建、改建等设备的使用安全。变更线线路面应该保持原设计标准。对涉及行车工作中的车站工作人员应该予以严格的安全管理。调度工作要根据铁路技术管理规章制度进行,调度作业的指挥、命令的下达、调车速度的规定都有明确规定,对于潜在危险做好充分而周全的安全预案措施。
3.2 高效性原则
铁路行车组织工作应该是高效的,例如在车站内,提升旅客验票检票上车速度,提升列车进出站效率,缩短在行车组织形成过程中在其他工作中所耗费的时间。调度工作应更加需要根据科学理论依据来开展工作,同时运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在行车调度时提前做好研判,这样才能够提高行车调度效率。
3.3合理性原则
保证每个时间段内行车的均匀性和每个路段内行车的合理性,不能在同一时间段内出现行车组织运行的高峰期,又在另一时间段内出现行车组织运行的低谷期;同时要避免同一股道饱和性工作而另一股道利用率不足,避免同一站台人流拥堵而另一站台利用率不足。
3.4经济性原则
保证合理的行车速度和经济载重量,以保证最大程度的提升铁路行车组织的经济效益。铁路运输经营需要很多方面的考虑,其中经济性是必须要面对的,经济性是通过从方方面面综合评鉴后列出的一些工作,经济性运输经营过程必须建立在坚持安全性、高效性、合理性原则的基础上。
4影响铁路行车组织的因素
影响铁路行车组织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般是由人、车、线、流、效五个方面,涵盖机车交路、机列衔接、机车换挂、径路、中转时间、车流集结、编组计划、调车能力、站场布局、到发线能力、调车线等工作复杂交织而成。
(1)人:指作业人员,主要包括行车工作人员、旅客组织工作人员等;
(2)车:指运输工具,主要包括机车、动车组、普速、货车、调车等机车车辆;
(3)线:指铁路线路,主要包括正线、站线、段管线、岔线等;
(4)流:指铁路车流,主要包括运行径路、运行时间、运输计划等;
(5)效:指作业效率,主要包括货检、旅客组织、调车效率等。
下面阐述几点影响铁路行车组织的主要因素:
4.1站场设置陈旧,动车组、普速、货车混跑影响大
站内,受站场设备限制和运输组织需要,为减少交叉干扰,同一方向的动车组、普速、货车在一条铁路线路上混线运行,基本模式是优先满足动车组列车、其次是满足普速列车、然后再是满足货物列车的运行,在设备利用率最大化和股道通过能力最大化的前提下实现全天候混跑。这种模式的行车组织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旅客出行需求,但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4.2换挂机车作业对接发列车影响大
换挂机车作业在站内作业时间较长,不仅影响车站到发线的衔接运用同时也影响车站接发列车能力。调图技术资料规定直供电列车技术作业时间为15分钟,非直供电列车为11分钟;通过写实,反映出实际作业时间超出技术资料时间。
4.3车站股道运用冗余不足
近年来经过历次调图,大城市站内办理列车数量逐年增加,站内股道运用与咽喉能力空间冗余很小,列车运行图弹性差,遇突发事件及列车晚点,站内调整余地极小,列车间晚点传递极强,往往因某趟列车晚到,受等线接车影响,造成整体运输秩序不正常。
5 保证铁路行车组织安全的措施
5.1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引导,提高职工政治站位,增强职工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树牢职工安全万无一失理念,在职工群体中开展专题讲座,带动职工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工作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确保铁路运输组织安全,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
5.2优化区间运行时分
调整动车组、直达特快、特快、快速及货物列车在站间运行时分,缩小各等级列车在该区间的速度差距,减少因速差导致的各类列车间的等让、待避。
同时,结合站场设置综合考虑,合理调整各方向、各种类列车接发车时刻,充分利用好平行进路,努力降低交叉干扰对咽喉接发车能力的影响。
5.3打通机车交路
尽量安排机车直通,减少机车换挂作业和到发线占用时间;对换挂机车的列车,要结合实际,在编制列车运行图时留足站停时间,减少因机车换挂作业超站停,造成的运输秩序混乱。
5.4高度重视车底取送作业对接发列车的影响
车底取送作业是车站整体运输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终到车底不能及时取下,势必影响到发线的衔接运用,始发车底不能及时送达,势必影响客运组织和客调接续作业。因此,在编制列车运行图时,要把车底取送作业考虑进去,一是在铺画动车组时,在动车通道预留出取送车底时间;二是取送车底时,要充分考虑走行距离远、作业时间长和接发列车、机车走行对其影响。
6结束语
当前,国铁集团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期、关键期、黄金期,铁路行车组织能力还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和旅客对出行的需求,因此,铁路仍需要扩大路网铺设规模,提高行车速度,提升技术设备条件,优化行车组织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安全、快速、便捷、有序的行车运输组织。
参考文献
[1]于颖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铁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J].新课程(教师).2010(4)
[2]铁岩 对调整营业站布局过程中若干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铁路.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