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机动车驾驶员肩负着安全运输和维持道路畅通的重任,良好的职业道德必然带来安全行车和较高的经济效益。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交通工具的不断普及,驾驶队伍的不断壮大,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在这个群体中,驾驶人员来之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加之各种因素的影响,驾驶员所表现出的道德素养参差不齐。现我根据交通现状,一是排查目前机动车驾驶员职业道德不良表现;二是判析目前机动车驾驶员职业道德积习判析以及其根源;三是机动车驾驶员职业道德养成;四是机动车驾驶员职业道德行为规范。
【关键词】 机动车 驾驶员 道德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动车数量的迅猛增加,机动车交通事故同时也快速上升,给家庭、社会带来了痛苦和损失。任何事情人是第一位的,驾驶人是道路交通系统中“会思考”的部分,是各种因素变量最大最活跃的因素。驾驶员的职业道德有无,直接影响着行车安全和经济效益。因此减少交通事故发生,培养和提高驾驶员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事在必行。
一、机动车驾驶员职业道德现状(发现问题)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汽车为主的机动车已成为交通运输的主要载体,各种轻型机动车已走向寻常百姓家,然而随着交通运输的迅猛发展,交通事故却又随影而行;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交通事故50多万起,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超10万多人,据统计数据表明,每5分钟就有一人死于车祸,每分钟就有一人因为交通事故而伤残,每年因交通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这一触目惊心的数据,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给国家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给每个家庭带来无比的痛苦。驾驶技术、汽车、环境等因素一时不会受人的意志转移而改变,现有的交通条件就这样。然而,驾驶人是道路交通系统中“会思考”的部分,任何事情人是第一位的,我们不能将现有的条件恶化。90%交通事故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因此,提高驾驶员职业道德能有效减少交通事故人的因素,大大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促进交通和谐、文明。
(一)部分机动车驾驶员职业道德意识浅薄
1.思想认识不足。认为现在改革开放什么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什么道德都是次要的,说什么“道德”也不能当饭吃,道德只是领导当个口号喊喊的。法律观念淡薄。有监管的地方,老老实实,没有监管的地方,投机取巧,违法行车,交通法规意识淡薄,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诚信意识缺乏,道德失范,服务质量差,职业道德标准混乱。
2.思想麻痹大意。目前道路设施较为完备,车况、路况较好,一般路况较为简单。这样,开车时容易放松警惕,思想松懈,对过往的车辆、行人以及瞬变的道路状况,缺乏提前的预判,及时的处置。等到发现情况时,已惊慌失措,措手不及。
3.价值观念不正确。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部分驾驶员把利益观发生了偏移,他们把原来讲奉献、比作为向讲金钱、比收入转变。认为谁讲道德、谁按道德做谁就吃亏。因此,驾驶员过分地强调个人利益,甚至出现抢客、抢货源、以强凌弱,开车时强超强会、开疲劳车、英雄车、赌气车,超速、超载等,严重影响着行车安全。
4.爱岗敬业精神缺失。部分驾驶员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由于生活所迫,被动地成为一名驾驶员。嫌工作风险大,生活没规律,这些人缺乏对工作高标准追求,存在着轻视自己的职业,不安心本职,他们更不会化精力去专研自己的车辆技术和驾驶技术上。工作懒懒散散,有利就干,无利免谈。
5.主人翁精神缺位。有些驾驶员思想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激,他们金钱至上。外出时离家离单位较远。天高皇帝远,单位难以直接管理。认为自己讲职业道德,就是给自己上紧箍咒。他们考虑问题多考虑自己利益,很少顾及单位的全局利益和社会效应。
(二)部分机动车驾驶员道德素养自我要求不高
1.机动车驾驶员对自身要求不严
(1)有的驾驶员在出车时,对有信号控制的地段,能够遵守秩序,但在无信号控制或无人看守的路口,互不相让,最后谁也走不了,造成交通堵塞,损人害己。
(2)有的驾驶员明知明天要出车还不注意休息,整日上电脑玩手机、打麻将。
(3)有的驾驶员身体不舒服还带病出车,边吃药边出车(有些药品有致幻作用),给行车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
(4)有的驾驶员不文明驾车,遇有灯控系统控制的路口还好,遇没有灯控系统控制的路口,违反交通信号。还有闯禁区、乱停乱放乱鸣号,甚至存在侥幸心理酒后驾驶、肇事逃逸等。
(5)有的驾驶员看到路边交通事故病伤员不能换位思考,绝尘而去。
(6)有的驾驶员图了一时“嘴快”把领导的隐私,甚至单位的秘密,不经意间泄露给他人。
2.机动车驾驶员特别是非专业驾驶员对车况情况不明。有些驾驶员对自己所驾的车不甚了解,没有落实三检查制度,对车的易损件的寿命极限不够清楚,全靠4S店或维修厂家定夺。
3.机动车驾驶员对车辆社会效益认识不清。有的驾驶员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只考虑个人利益的得失,缺乏因有的社会公德,甚至走向犯罪的边缘。给单位蒙上了巨大的损失。(如:2013年7·23北京女童被摔案)
(三)机动车驾驶员行业主管部门对驾驶员缺乏有效的道德防范
1.行业主管部门对机动车驾驶员道德责任教育缺失。使他们缺少应有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使他们没有地位感、作为感。
2.行业主管部门对机动车驾驶员道德规范教育的缺失。使他们不清楚什么行为是不道德的,什么是道德的。
3.行业主管部门对机动车驾驶员道德品质教育的缺失。品质是做人的立根之本,它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因此品质缺失,非常危险。(如:5· 6郑州空遇害案和8·24浙江乐清女孩遇害案)
一、机动车驾驶员职业道德积习判析(分析问题)
(一)查找部分机动车驾驶员职业道德意识浅薄原因
1.思想认识不足
(1)部分机动车驾驶员个人认知水平低,认知有偏见,既得利益者,认为现在是对外搞活了,只要经济上去,道德不是最重要的,经济好道德自然就会好,船到桥头自然直。这些人目光短浅,只看到脚面上的利益,对违反道德所带来后果没有认识,或认识非常不足,处于无知的状态,什么时候触犯法律的时候才能恍然大悟,这些人法律观念淡薄、美丑界限混淆,诚信意识缺乏,道德失范,服务质量差,职业道德标准混乱,大错误犯不了小错不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类驾驶员,主观上有一定的求知欲望,可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培养他们起码的道德良知,树立他们的内在的道德信念。
(2)部分机动车驾驶员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但这部分人主观上不愿意遵守职业道德,认为职业道德中的这些安全控制办法和管理处施会约束自己的自由。这些人,有一定的工作标准,责任意识不强,整日随随便便、懒懒散散。这类人对待事物和职业道德要求标准不高,小富及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样的驾驶人员,可通过身边的好人好事加以影响、引导,见贤思齐,使他们逐渐走向正轨。
2.道德观念淡薄、思想麻痹大意。这类驾驶人员麻木主义者。平时庸懒、,对待事物都毫不在乎,与世无争,一切就象四大皆空的样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类驾驶员,工作兴致不高,自己少作为,对他人也没什么要求,不得罪人,人缘较好,他们开车时漫不经心,容易放容松警惕,思想松懈,对过往的车辆、行人以及瞬变的道路状况,缺乏提前的预判。这样的驾驶员,应应势利导,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激发他们的兴致,点燃他们的工作热情,发现他们有一点闪光点有意加以认可表扬,从而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
3.价值观念不正确。部分机动车驾驶员个人价值观发生扭曲,利益观发生了偏移。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片面认为发展经济,金钱至上。他们只追求经济利益,他们对自己驾驶员地位存在偏见,对本职工作重要性缺乏正面理解。我们不否认,当一个人非常穷的时候,道德有时是苍白的。如:当一个人连饭都吃不上的时候,连生存都成问题时,我感到违背一些正常人所遵守的“客观规律”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问题是,他手里不是逃饭棍而是现代文明的机动车。所以这些未“穷先衰”的现象是不文明的现象。我们要帮他们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价值观培养,让他们明辨是非,清楚自己的道德界限,通过社会舆论和典型事例进行教育感化,培养他们的敬畏感、羞耻心,从而改变他们的价值取向。
4.爱岗敬业精神缺失。部分驾驶员受市场经济和体制的的影响,本身不想成一名驾驶员,由于生活所迫,被动做一名驾驶员。思想本来就有抵触,自认为怀才不遇。他们眼高手低。这类人员,我们要帮他们进行成就感教育。让他们懂得只要付出努力就可能获得成功,要是不努力肯定不会成功,有付出,才能有惊喜,以此来增强道德情感,促进精业精神的形成。
5.主人翁精神缺位。
有些驾驶员思想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激,他们金钱至上。有时,外出离家离单位较远,天高皇帝远,单位难以实时管控、直接管理。这类驾驶员我们要:
(1)加强责任心培养。给他们经常独自完成一些比较重要的任务,让他们觉得是代表一个部门或是一个单位,从而增强他们主人翁精神。
(2)利益挂钩。让他们觉得团体的利益与自己的利益相关,损害团体的利益,就象损害自家的利益一样,从而竖立主人翁精神。
(3)情感教育。可利用节庆等时候,搞一些庆祝活动,增加人与人感情的交流,培养他们感恩的心,以此来增强情感谢,从而来增强道德情感。
(二)查找部分机动车驾驶员道德素养自我要求不高内因
部分机动车驾驶员专业胜任能力差,工作标准低,平时车辆维修保养不到位,出车时,遵章守纪意识淡薄;执行行车纪律不严,道德素养、职业规范标准不高,缺乏起码的职业责任和道德良知。这类驾驶员,我们要进行内因改造: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唤醒他的道德良知。
2.利用身边的先进典型,让他们见贤思齐。
3.制定一些行业行为规范,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
4.制定一些奖励措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查找机动车驾驶员行业主管部门对驾驶员缺乏有效的道德防范外因。
机动车驾驶员行业主管部门对驾驶员缺乏有效的道德防范
1.行业主管部门对机动车驾驶员道德责任教育缺失。只有通过强有力的责任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社会生产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
2.行业主管部门对机动车驾驶员道德规范教育的缺失。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规范教育。通过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在本职岗位中怎样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怎样做合乎道德,怎样做违背道德,让他们改掉不良习气,做一个遵章、守纪、安全、文明的机动车驾驶员。
3.行业主管部门对机动车驾驶员道德品质教育的缺失。要通过耐心细致品质教育。不同行业有其不同的品质要求,这是人们在长期的工作生活中逐渐形成的,道德品质跟业务知识一样,他们始终伴随着本职工作。它是本职工作不可缺少的因素,没有道德品质,工作就没有质量。所以,机动车驾驶员要有熟练的驾驶技能,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助人为乐。
三、机动车驾驶员职业道德养成(论驾驶员职业道德 解决问题)
我国最早的文献汇编《尚书》中已经记载“德唯治,不德乱”的主张。
近年来,随着车辆的迅速增加,我国人、车、道路、环境(社会环境和道路环境)等交通问题日益突显。机动车带给人们生活便捷的同时,交通事故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威胁。然而,车、道路、环境都是物的因素。人会思考、能感知,有感情,人是交通要素中唯一“会思考”部分,人是万物的主宰,起决定性因素的还是人,所以人是第一要素(人可以决定道路、环境因素,而道路、环境因素决定不了人)。据统计90%的交通事故都是由人的因素造成的,人又是最活跃的因素,他思想专注认真驾驶就能减少事故,思想麻痹放松警惕就能增加事故。然而,决定认真、麻痹与否就与人的道德相关。而在职业中形成的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职业责任等就由职业道德决定。因此,要想减少降低交通事故首当其冲的就是培养机动车驾驶员的职业道德。
(一)对部分机动车驾驶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解决好意识浅薄问题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进行价值观教育。培养他们的道德良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傍样学习。傍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利用身边好人好事进行典型教育,让他们见贤思齐。
3.文化熏陶。定期搞一些文娱活动,宣传真、善、美,增强荣辱观。
(二)强化部分机动车驾驶员自我学习,提高道德素养
1.业务知识学习。单位或主管部门,定期对机动车驾驶员进行车辆专业知识辅导,增强他们胜任本职的本领。强化他们对机动车机械常识和道路交通安全法规的学习。让他们学习一些车辆构造给构,原理,尽量减少车辆故障或因车辆造成的交通事故;严格遵守交通安全法规,督促他们做到“十不“:·①不闯红灯;②不闯单、禁行线;③不酒后开车;④不违章超车;⑤不超速行车;⑥不违章超载;⑦不违章鸣号;⑧不违章掉头;⑨不乱停放车辆;⑩不违章占道行车。其次通过学习,让他们摒弃一些交通不文明行为:肇事逃逸、开故障车、酒后驾驶、疲劳驾驶、严重超载、长时间占用超车道、夜间行车交会不关闭远光灯、违章超车和会车、开赌气车等。
2.实践运用。教导机动车驾驶人员,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服务于实践,在平时的工作中①要注重车辆的保养与维护,尽量不出故障或小出故障,保证行车安全;②在实践工作中,注重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尽量不违法或最大限度减。③通过实践,不断对车辆知识、行车经验和守法情况进行经验积累。
3.经验总结。通过对前面的经验积累进行反思,查找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的行车安全提供知识支持,为个人的道德素养提供前提。
(三)政府督促行业主管部门对机动车驾驶员道德防范
1.舆论监督。政府有关部门利用新闻媒体有意对机动车驾驶员职业道德进行舆论宣传,表扬一些好人好事和道德模范,倡导驾驶人员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让他们明是非、知善恶、懂美丑,激发他们的道德良知,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
2.执法威胁。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和法律两者相辅相成,可以说没有道德,法律就无需存在的必要。道德是法律的评判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道德对法也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应由法律调整但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就起到了补充的作用。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换。一些道德问题出现矛盾凸显时,这时道德就可能转变成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法律对那些触犯道德底线的有警示作用。所以我们要有底线思维,对那些触犯底线的绝不手软。
3.事前防范。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对行业管理要有统筹性、前瞻性,做事前预期研判,做好前期的防范工作。如:今年5·6郑州空姐遇害案和8·24浙江乐清女孩遇害案。如果行业主管部门要求高一些,这两起案件都可能不会发生。如:①滴滴顺风车的行业准入门槛高一些(如对滴滴汽车驾驶员的驾龄、年龄、和一些政治审核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就有可能杜绝案件)②如果对滴滴出租车的行业管理加以提高,也可能杜绝其类案件(如对滴滴车驾驶员进行星级评定— 1、2、3、4、5星,让乘客有选择性的乘坐,这样也可大大降低其类案件。③还可进行其他一些科技手段,如:手机的一键报警功能等等。
四、机动车驾驶员职业道德行为规范 结论及建议(自己几个主要观点)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给合。
机动车驾驶员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交通参与者共同维护,它既需要个人的小环境,更需要社会的大环境。近年来,人、车、道路、环境等矛盾日益突出,车辆事故频发,90%的事故由人造成的,人是交通系统中“会思考”的部分,是第一要素,因而提高机动驾驶员的道德水平尤为重要。每一个机动车驾驶员需从自身出发,端正思想认识,提高驾驶技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养成。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好手中的权利,构建好上层建筑,实施好宏观调控的力度,利用好新闻媒体的有利条件,大力开展舆论宣传和群众监督。开展一系列道德宣传活动如:“车辆百日安全竞赛活动”、“车辆夏季安全月”等活动。充分发挥各种优势,提升驾驶员的职业道德,让驾驶员职业道德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程昌明 译注,《论语》 ,远方出版社,2014年10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法律出版社 ,2015年 5月
3.赵永贤,《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读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12月
4.杨韶刚,《职业道德》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6年 4月
5.习近平 ,《十九大报告》 ,人民出版社 ,201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