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过程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5期   作者:刘小亮
[导读] 深度学习是一种高度沉浸、持续深化、不断扩展延伸的学习方式,
        摘要:深度学习是一种高度沉浸、持续深化、不断扩展延伸的学习方式,属于主动学习、批判学习类型。深度学习过程是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全身心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学习过程。学生具备主动学习意识,才能深入掌握知识并具有较高的理解程度;学习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结构分析问题并正确解决问题。二者合一,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才能体验成功、收获发展。化学学科学习中引入深度学习的方式,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培养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化学;深度学习;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化学学科是学生学习生涯中必须学习的科目,教师在传授学生化学知识时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应用,才能保证学生在深度理解知识后可以应用于实际中,实现学生具备实践能力的目的[1]。只有学生具备化学观念、思维、实践探究能力,才能实现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围绕化学学科采取深度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措施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一、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内涵与意义
        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进行理解式、批判式的学习,能够应用批判式思维研究知识并主动建构知识结构,在解决相关问题时能够灵活应用各项知识点。站在知识体系角度分析深度学习,包括纵向、横向两个方面。纵向是指深处探究知识点,达到理解透彻的认知程度;横向是指利用本学科学习掌握的所有知识点、相关学科知识对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探究,从而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案[2]。可见,理解是深度学习的基础,核心则是知识的建构,而价值体现在灵活应用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深度学习理论中,如果认知水平停留在第一和第二层次,只是实现了浅层学习,主要表现在:第一,简单、肤浅理解。在学习时只是机械记忆知识点,表层化理解,未注重批判性理解。第二,学习碎片化,未将所有知识有机整合,无法掌握知识点之间的关联。第三,被动学习。学习时未主动建构知识点、反思知识表达的内容,只是被动式接受知识的传授过程。第四,未注重问题解决思路。在解决相关问题时,知识点生搬硬套,未思考正确的解决方法。在应用深度学习时,教师要充分理解深度学习的含义,是通过深度理解知识点并灵活应用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不是过度学习、制定较高学习目标、追求一步到位的过程。
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稳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内容,宏观辨识与微机探析是要求学生可以站在不同层次认知物质的多样性,可从宏观与微观相结构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是指能够对物质运动与变化正确的认知,掌握化学变化时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的规律,能够多角度、动态式的对化学反应进行分析,并可应用反应解决问题;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指含有证据意识,能够假设推理出正确的答案,运用模型解答化学现象,揭示出化学现象的本质与规律;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是指发现具备探究价值的问题,能够通过科学的实践活动研究问题,从而创新出新的化学理论;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是指应具备科学的态度、探索未知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热点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深度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关键
(一)建构化学基本观念
        化学知识的学习是能够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要保证实践效果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化学知识时,需要帮助学生站在化学角度认知事物、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具备化学基本观念[3]。在传授化学知识时,应避免学生只掌握理论知识含义的层面上,而是采取将原有的传授事实、掌握知识的教学策略转变成实践应用、发展理念的教学模式。比如,世界中存在的物质非常丰富,并且每个物质之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共性,还存在不同的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培养学生形成分类的化学思想,站在不同角度对物质及变化进行分类。在解决化学问题时,也要在分析时将物质或者是变化进行归类,用分类思想掌握问题的实质,根据实质找出正确的解决思路,分类思想是化学基本观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在学习高中化学《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一课时,教师应组织学生深度学习——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概念——建立分类观。比如建立AgCl(s)=Ag+(aq)+Cl-(aq)平衡实验,教师在实验时应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比如哪些物质属于同类型物质,同类型物质下的Ksp与S在同等温度下的变化;哪些物质属于不同类型物质,不同类型物质下的Ksp与S在同等温度下的变化。引导学生建立分类观念,能够通过将实验过程进行分类后,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知识点,在具备化学基本观念的同时实现知识点理解透彻的目的。
(二)培养三重表征思维
        教师在传授化学知识时,不只要培养学生能够在宏观角度观察与描述物质性质与变化,还要培养学生可以站在微观结构解释物质,有效把控物质的性质变化及本质规律,应用正确的化学符号表达与交流物质本质。因此,需要培养学生具备“三重表征思维”。教师应注重学生“三重表征思维”的培养,克服以往教学中存在的符号教学模式,包括文本化教学、空洞化理解知识点、缺失书写规范等不良现象。
        例如,在学习高中化学中的《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一课时,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培养学生具备“三维表征思维”,经过从宏观、微观到符号、再经过宏观与微观的设问与追问,实现良好的培养。教师在传授分子晶体物理特性时,可以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比如“为什么分子晶体具备较低的熔沸点、容易挥发与升华、具有较小的硬度?”问题的提出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分子间的作用力,通过相邻分子之间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的相互吸引过程而导致分子晶体具有的物理特性。然后,教师再提出第二个问题“分子晶体在晶体与熔融状态时为什么不具备导电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在晶体状态、熔融状态时的状态,掌握因不存在自由离子而不具备导电能力。
(三)发展实验探究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探究物质及变化的重要工具,并且还可以通过实验能够找出解决化学问题的关键。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注重深度学习的运用,在实践中采取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完成实验步骤,并在实验步骤中掌握实验知识点。此外,教师还应在实验结束时采取发展性引导教学,能够让学生将实验灵活应用于其他化学问题探究中,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促进学生良好的发展。
        例如,在开展高中化学实验《铝热反应》教学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主研究实验步骤,可先让学生书写实验步骤,教师收集学生实验步骤后掌握学生是否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验中。然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设定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过程,并且观察实验过程中是否发生耀眼光芒、产生大量的烟、纸漏斗发生烧破现象、是否存在红热的液珠、液珠冷却后是否变成了黑色固体。如果实验中未产生这些现象,分析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分析的结果,向学生展示正确的实验过程,要求学生将教师实验过程与自己实验相比对,掌握错误的环节。此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研究、自主操作的过程,学生亲自实验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根据教师提出的实验应有的现象观察实验过程是否产生,若未产生要分析原因,在分析时培养了学生化学分析能力。经过与教师正确演示后,学生能够深刻记忆自己的错误,对实验知识深刻掌握。
结束语:
        综上所述,化学学科是学生学习的必修课,学习质量决定着学生未来的化学发展,教师应注重深度学习的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点、具备化学观念与化学思维、可灵活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学生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点、分析与探究化学知识、构建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提升学生化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吴孙富,秦丽,张圣涛.例谈深度学习与深度教学的关系[J].化学教学.2016(05):289.
[2]徐宾.基于“深度学习”的化学教学须把握好“五个度”[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3):22.
[3]王宝斌.核心素养培养:化学教学的应然追求——以“常见的碱”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2016(02):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