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记试卷讲评课的一次尝试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5期   作者:廖润红
[导读] 说到试卷讲评课,我们多数会想起枯燥沉闷、缺乏活力的课堂
        说到试卷讲评课,我们多数会想起枯燥沉闷、缺乏活力的课堂。传统的试卷讲评课多为教师一言堂,一讲到底,不放过任何一题,既浪费课堂时间,又收效甚微。这样的课堂往往缺少师生的双边互动,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而且多半只关注一时的对错和成绩,而很少关心错误原因和考查重点。于是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①讲评过后再考同样的试题,学生的正确率并没有提高多少,明明反复练过、讲过的题,学生却吃惊地说“这题做过吗?”②同一知识点题干稍加变化,学生就会出错;③考试后学生总感慨运气不好或粗心。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教学越来越提倡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实践,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王总校和郑校也一直在推行“生本课堂”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少讲精讲,搭好平台让学生多参与多展示。那试卷讲评课到底要怎样设计才能让学生多参与呢?
        期中测试试卷讲评的时候,我尝试了这样一种模式:自我纠错——小组讨论,互助学习——教师答疑总结。当时由于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和分数,所以参与积极性很高,明显比传统的讲评课更胜一筹。但是,这样的模式,放在周测试卷讲评时,学生不是很关注成绩,效果就不那么明显了。我再度陷入困惑。
        就在一筹莫展之际,机会来了。2019年元旦节放假返校第一堂地理课,我走进八(1)班教室,学生们像往常一样在诵读提纲,这时候课代表走过来轻声说:“老师,陈某里和张某宇抄答案。”我点点头,什么也没说,脑子里却飞速转动,思考该怎么处理这件事。突然灵光一闪,我决定先不提抄袭的事,只是跟学生们说:“今天我们改变一下试卷讲评的方式,有请陈某里和张某宇两位同学给大家讲。”然后给他俩分工,陈某里讲31-33题,张某宇讲34-35题,我在教室后面当“学生”。
        陈万里同学疑惑地看了看老师,很从容地走上了讲台。但是刚开讲就出现了错误,将“福建省”写成了“浙江”,这时下面的学生一改往日的安静(沉默),齐声纠正了他的错误,陈万里尴尬地笑了笑,坦然接受并马上改正了。当讲到我国的温度带时,答案出现分歧,一些同学填“温带”,另一些同学说要写“北温带”,然后开始各自陈述理由,说写“温带”的声音慢慢小了下去,也就是说通过刚才的辩论,大家一致认可要填“北温带”。我在教室后面没有出声,由着孩子们自由发表意见,直到他们自己统一认识。讲到32题第3小题时,这样的分歧再次产生,地面崎岖不平,石林、溶洞广布到底是指黄土高原还是云贵高原呢,各有各的说法,各找各的证据,当然很快就在书上、资料上找出来了正确答案是云贵高原。

后面讲得比较顺,直到33题第4小题出现,大家开始争论不休,一方始终没有办法说服另一方,陈万里最终在犹豫不决中选择了D ,这时他的3道大题全部讲完,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由于最后一小题没有彻底弄明白,我觉得应该借机让大家辩一辩,于是我走上讲台,将学生分为两组,选C的一组,选D的一组,分小组讨论如下两个问题:①我们选择的理由是什么?②我为什么认为对方选择是错的。C组郭某城同学说暴雨有可能是酸雨,酸雨是有害的,所以不能算补充淡水资源;D组徐某桥同学说,暴雨不是必须撤离,上次“山竹”登陆下那么大暴雨我们都没有撤离呀;张某辉同学补充暴雨不需要全流域撤离,全流域范围太广;还有同学反驳,题目只说了暴雨,没有任何材料或文字涉及酸雨,不能想当然自己添加条件。辩论进行到这里,答案不言自明,无须老师多加解释。
        张某宇同学相对比较腼腆,不太放得开,但也坚定地走上了讲台,34题和35题基本没有什么争论的地方,唯独对于东莞市的温度带定位方面,张某辉同学坚持认为应该是热带而不是亚热带。这个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世界温度带划分依据和中国温度带划分依据不同。其他学生为了说服他,列举了3方面的证据:①中国温度带划分的依据是活动积温,根据南北气温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②出示中国温度带划分图,显示东莞位于亚热带;③本题的第3小题提到东莞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整堂课下来,课堂气氛活跃,人人积极参与,总结下来有这几点意料之外的收获:
        第一,给两位同学搭建了展示自己的平台,像张某宇这样既不突出也不惹麻烦的同学,往往容易被老师和同学忽视,但通过讲题活动,慢慢放松找到了感觉,能够比较流畅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其次,学生代表讲题让下面的学生觉得更加平等好交流,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在各种观点的碰撞火花中无形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学生展示的不一定是正确的思路,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通过辨析使思路越来越清晰,对原有的错误认知印象深刻。
        最后,从学生的讲解和辨析中,教师也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遇到的困惑,了解学生哪些地方容易出错,他们到底是怎么考虑的,为后面的教学查漏补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下学期八年级的学生就要进行地理中考了,在总复习阶段几乎都是习题课和讲评课,像往常一样考考考、讲讲讲的话,课堂会特别枯燥乏味。希望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不同的讲评课模式,让习题讲评更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参与积极性。同时为学生多创造展示机会,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锻炼锻炼各方面的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