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做好幼小衔接教育工作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5期   作者:次成巴姆
[导读]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对于幼小衔接工作越来越重视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对于幼小衔接工作越来越重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在教育方面受到一定的阻碍,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切实有效的策略,为少数民族地区幼小衔接教育工作提供保障。不仅是少数民族地区,任何地区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孩子的一件大事,是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小学教育是之后进一步学习的关键点,所以在幼小衔接的阶段就要打下基础。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需要我们重视起来。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幼小衔接 教育工作

        幼小衔接,简单来说就是幼儿园教育的终结阶段,又是小学教育的开始阶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目的是让孩子提高学习兴趣,顺应小学教育的规律,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从幼儿园过度到小学生活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产生了诸多不适,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何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幼小衔接教育工作,需要我们结合实际情况对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切实有效的策略,保障孩子更好的发展。
一、少数民族地区幼小衔接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教育教学存在差异。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与发达地区及城镇地区有一定的差别,主要是由于民族语言的影响,给教育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作为教育部门也应该正确地认识到这方面的区别,要慢慢地提高这个地区的教育教学水平。长期在民族偏远地区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有很深刻的认识。特别是低年级的教学,很多的儿童进入学校之前都没有上过学前教育,基本上听不懂普通话,这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所以,很多教师也都是少数民族教师,大多应用双语进行教学,慢慢地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和识字能力。偏远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受语言条件的限制,教育水平比其他地区相对落后,成绩也相对较差。一些比较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很多到中学还不会说普通话,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作为教育教学机构和领导部门,在以标准教学的同时,也要在教学上有所自主创新,研究出一套适应本地区民族的教育教学方法,为边远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服务。
        2. 错误理解幼小衔接,单纯在物质上和知识上做准备。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每个家长都抱着想让子女成才的的想法,有的家长在孩子刚牙牙学语的时候就强硬让孩子学习汉字,而忽视了本地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语言。有的家长把小学教材提前教学认为这样做就不会输在起跑线上,结果等儿童上小学以后就会自认为已经学会,对学习失去了好奇心和新鲜感。上课老师讲课,听不进去,做小动作,注意力难以集中。不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造成孩子认识的字不少,但不知道正确的笔画名称和顺序,握笔姿势不对。家长急于求成,反而使儿童求知兴趣下降,学习动力不强,缺乏上进心。错误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有不少家长吓唬孩子或有些孩子看见过邻居或亲戚家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而受到家长打骂的事实,在一些孩子心理上过早的形成了上学的恐惧。有些家长担心孩子上小学以后会跟不上课就到处询问幼小衔接班,有些幼儿园为了让家长看到成绩,盲目的教授识字、数学等小学知识却忽视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
二、少数民族地区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有效策略
        1.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首先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培养幼儿理解每个活动的规则,帮助幼儿掌握执行规则的能力,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发现规则及没有规则带来的后果。然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老师要让幼儿认识任务的含义,意识到老师或成人信任你,才给你布置任务,培养幼儿乐意接受任务的意识,并且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并掌握完成任务的本领。培养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要给幼儿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第四,培养幼儿大胆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应从小事做起。最后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园是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好场所。在活动中,特别是自由活动,尝试着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问题。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增加自我保护能力。?
        2.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自理能力。我们都知道,在幼儿园里面孩子过的是一种被照顾着的集体生活,幼儿园的老师整天都跟着,吃饭、穿衣服、系鞋带、上厕所,老师都会看护周到,及时给予帮助。但是进入小学后,则是相对独立的生活,孩子必须有生活自理的能力,自己学会照顾自己,自己系鞋带、穿衣服、上厕所。这时候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小学也有很多学生守则,学校规章制度,孩子需要自己学会集中注意力,学会自控能力。作为家长,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不要溺宠孩子,什么事情都替他们打理好,要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穿衣服、系鞋带、入厕,自己的玩具学习用品自己收拾好。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家长们也不要急着帮孩子解决,先引导他们,然后让他们想办法去解决,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性非常重要的环节,这对于他们以后进入小学甚至是以后的人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家长不能随时随地看护陪伴着孩子,进入小学后,他们需要自己去处理他们遇到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上的问题。
        3. 正确认识幼儿园与小学的主要差异。幼儿园的教室,一般布置得美观、形象和富有儿童情趣,不仅有丰富的物质环境,而且包括和谐的心理环境。而小学教室只有桌椅,固定的座位对幼儿缺乏吸引力,操场上的运动器械低年级享用机会又较少,必然使幼儿感到枯燥。小学学习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不论对所学的课程是否感兴趣,孩子都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来学好所规定的课程。幼儿教师像父母般地照料幼儿并参加到幼儿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师生之间形成了和谐、亲密的气氛。而小学教师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对学生生活关心的机会较少,师生个别接触时间少,新入学的幼儿可能感到压抑和生疏。还有教学方法的变化。幼儿园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在玩中学、学中玩;而小学强调系统文化知识教育等基本技能的训练,需要勤奋刻苦才能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变化将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才能科学地从生理、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孩子做好入学前的准备。
三、总结
        在少数民族地区,搞好幼小衔接工作不是单方面就能做好的,需要调动多方面因素共同努力,幼儿素质的培养,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常抓常新。总之,老师和家长要积极配合,共同努力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调整好心态。让幼儿即愿意上学,又喜欢上学,又具有一定的克服困难的能力,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让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健康成长,顺利完成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参考文献:
[1] 浅谈如何做好儿童的“幼小衔接”教育[J]. 郝春英.??学周刊.?2018(23)
[2] 李伟宏.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4):117.
[3] 吴中清.浅谈当前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学周刊,2017(25):179-180.
[4] 幼儿园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 赵宜君.??课程教育研究.?2018(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