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联系教学实践、结合人文精神和地方区域特色开发选修课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物、关注家乡发展、关注祖国复兴,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
关键词:人文精神 校本课程 开发
1 课程开发的背景
依据2017年最新版本的生物学课程标准要求,“关心我国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有一定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立离不开生物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也离不开生物学和其他人文学科的互动。但是,目前高中阶段的生物学国家课程更加侧重于科学性和实验性,对生物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的重视略显不足。我校是一所县级中学,教育思想偏差,教育条件较为落后,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缺失更为严重。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为了达到教育目的或解决学校的教育问题,依据学校自身特性、条件和可利用及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教育人员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课程开发活动。针对我校校情和学生实际,开发基于人文精神的校本课程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符合我校师生需求的。
2 课程的设计
2.1 课程目的
我校地处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的重庆市垫江县。县境内由大量以牡丹、樱花、李花等为主题的成规模的旅游资源,这为中学生进行观察,开展调查与探究活动提供了十分广阔的空间。
我校也是一所植被覆盖率极高,植物种类较多的园林式学校。同时,在1907年至今的100余年来,也是垫江学子的读书圣地、文化传承和积淀的源泉。因此,开发基于人文精神的生物学校本课程有助于学生在观察植物的基础上,学习了解更多先祖生产活动所创造的植物文化,尤其是与植物有关的花语故事和诗歌,让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更进一步提升人文素养。
2.2 课程内容
本课程的开发内容共分为“奇妙的植物世界”、“垫江植物与花语故事”和“校园植物掠影”三章。每章内容侧重点各不相同,现将具体内容分述如下。
2.2.1 第一章 “奇妙的植物世界” 校本课程的开发不同于国家课程,国家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更加注重知识内容的科学规范性和程序化。校本课程开发做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其开发过程中更加侧重知识内容的趣味性和生活化。基于这一点,本章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带领学生了解更多的植物现象,如:不怕火烧的海松、会“害羞”的害羞草、会“捕食”的捕蝇草等。
本章课程内容的取材尽量选取我国就有的植物材料,引导学生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增强学生国家自豪感,提升学生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等情感素养。
2.2.2 第二章 “垫江植物与花语故事” 本章课程内容主要选择了垫江县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种类(四花二木)。由教师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搜集与植物有关的花语小故事,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分享。课程涉及的花语故事有白果和银杏的爱情故事、蜀王杜宇与杜鹃花的故事、曼珠和沙华的爱情故事等。
值得注意的是,课程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也渗透了 STEM教育理念。每种典型植物和相关花语故事的呈现次序中隐含了“雍容华贵的牡丹仙女和英姿飒爽的白果王子在美丽的垫江相遇。他们彼此仰慕者对方,并且燃起了爱情之火。
本来,二人就想这样一直快快乐乐的生活着。但是,有一天天神知道了它们的爱情故事,并没有对他们发出祝福。而是在盛怒之下,将牡丹和白果都打入了万世的轮回之中。”的自编爱情故事。
在本章内容即将结束时,教师列出一些垫江常见的花草树木,请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植物,搜集相关花语小故事,并制成PPT进行班级分享。这样能够更加充分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教师在后续教学中内容的充实。
2.2.3 第三章 “校园植物掠影” 本章的教学内容主要选取校园内颇具特色的6种常见植物,由教师根据积累,结合网络搜集的方法提供相关的植物文化素材,尤其是大量经典的有关诗词,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与学生分享。如文征月的“绰约新妆玉有辉,素娥千队雪成围。” 、刘兼的“叶如羽盖岂堪论,百步青阴锁绿云。” 等。
本章课程内容的植物素材就取自学生身边,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同时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能够让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素养在无声无息中得到进一步升华。
2.3 课程实施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我们采用了理论传授和动手实践相结合的多种方法进行教学。现介绍如下。
对第一章内容,我们主要采用了小组网络资料搜集和共享、教师理论传授等教学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需要引起学生参与到本课程中去的兴趣,并对大中华的奇花异草有所了解。
以牡丹、樱花、李花等为载体的生态旅游是垫江县的特色,在第二章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物力资源进行教学。如请专家来,到生态旅游区去。课程开发时可以联合生态旅游区,与专家一起开发课程,引用前辈的成果等。学校还与牡丹樱花世界等旅游区进行“校区合作”,定期带领学生到生态旅游区实地考察、实习和采访。
第三章内容的实施,主要采用查阅资料和亲自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选修课的实施需要延伸到课外,因此在第三章教学过程中我们还穿插了必要的课外活动,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校园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等。这些课外活动的开展不仅有益于本课程的教学,还会让致力于植物学研究的同学受益终身。
3 课程开发的思考
陶行知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产生力量,教育要回归生活。”在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机会,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学生在探索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同时可以充分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另外,我们的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了一次新的升华。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渝教规办[2018] 12号)立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批准号:2018-27-619)。
参考文献
[1]姚焕玲.2014.农村中学生物学教学的人文精神思考.生物学教学.39(11):33~34
[2]杨二群.2017.基于府学文化“植物与诗歌”的校本课程开发.生物学教学.42(4):65~66
[3]陈木香.2014.“玉环文旦”区域特色类选修课程的开发.生物学教学.39(9):57~58
[1]张国镇.2006.以STS理念开发化学校本课程的实践和思考.化学教育.2006(4):19~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