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育的意义与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5期   作者:胡波
[导读] 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提升综合素质的关键一环。
        摘要: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提升综合素质的关键一环。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和生活实践进行结合,是效果较好的教学方式。本文对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进行探究,找出这种教学方式的意义所在,并且根据教学实践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引言:当前,以核心素养为主要教学目的的基础之上,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质量,应当成为教师不断研究的课题。小学生本身对于道德与法治认识程度不高,如果还是采用应试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会使得他们接受知识很困难。所以,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们去理解这些知识,并且适合于他们的思维方式。
        一、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育的意义
        1.提高课程教学品质
        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提高教学品质,这是采用生活化教学的目的。教学质量较差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在上课时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教学效果很难保证。将生活化教学法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得学生真正拥有对于这门课程的兴趣,让他们建立起自己的良好道德观念。
        2.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并不能很好理解课堂上讲的知识点。这样的问题需要解决,而生活化教学方式就是一种效果很好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学知识,并且有一个较为深刻的印象,便于之后的学习。
        二、生活化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现在很多学校都在普遍采用的学习方式,但这种方式尤其适合于在生活化教学中使用。这是因为小学生处在对很多事情都存在好奇心的阶段,小朋友之间的交流会碰撞出很多新奇的想法。在老师的讲解之后,学生们之间的交流尤为重要。这会使得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得到培养,对于道德与法治之中的一些知识点会理解得更加透彻。比如,教师应当进行更为合理的分组,使得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可以分在一起,保证每组差距不是很大。并且在课堂上或者课后布置一些任务和作业,让学生们讨论合作完成。在课上学生进行讨论的时候,教师要扮演一个观察和辅助的角色,不要轻易帮助他们完成。这样可以锻炼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一个更好的学习氛围。
        2.将教学目标生活化
        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应当设置好教学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主要目的,真正根据学生的情况去设定目标。学习目标不能很高,也不能很低。高了学生很难企及,低了学生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能力。所以教师应当考虑好整体,确定一个适合的目标,提升学生对于德育的感知能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比如,在课堂上,很多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并没有很好的自制力,在上课的时候会有一些小动作。所以老师在教学之前就应该确立一个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课堂纪律的目标。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之上认真听讲,认真讨论,真正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规范自己的行为。
        3.教材内容要和生活结合紧密
        道德与法治对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未来的人生都很重要,所以应当使其和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在学生的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课本上学到的内容,所以教学内容和生活结合更紧密之后,可以使得学生通过一些生活实例掌握课堂上学到的道德与法治内容。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所以即便在生活中经历了这些事,还是不能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去提示,去进行教学。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经历和不同个性,将生活化内容和教学内容进行更为多元的整合,使得学生学起来更适合,整个课堂的教学也更加高效。
        4.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道德与法治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因为道德与法治和生活中以及社会中发生的事件相关。学生应当接触到这些真实的事件,提高自己对于道德与法治的认知。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当放在较为重要的地位。可以首先在校内进行实践。教师在进行较为完善的计划之后,可以为学生布置实践作业。学生们可以在校内进行实践。并且,还可以布置一些家庭作业,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这样就将实践场地从校内延伸到了校外,可以进行更为广泛的实践。
        比如,在《认识周围的邻居》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去邻居家拜访,更好认识生活在自己周围的邻居,并且对他们有所了解。这样的实践可以和所学知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更好体会邻居在自己生活中的存在。邻里和睦是学生应当重点体会的方面。这对于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至关重要。是实践让学生可以理解得更加透彻。理解更加透彻之后,这些知识才可以真正化为他们的品德,使他们成为更好的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能只局限在书本之中,而是要在浩瀚的生活中找到更适合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之下,应当设计更为生动的课堂教学形式,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让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实践去掌握这些知识,达到一开始设定的目标,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宗红.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的构建[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3):46.
        [2]张桂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J].亚太教育,2019(07):131.
        [3]胡立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23):70-71.
        [4]郑帅.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19):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