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低段借助鱼骨思维图复述故事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2期   作者: 陈雨烟
[导读] 根据学生不同学段的学习能力和特点,逐渐培养养学生复述故事的语文素养是部编教材的亮点之一。
         摘要:根据学生不同学段的学习能力和特点,逐渐培养养学生复述故事的语文素养是部编教材的亮点之一。但从学生实际看来,仍存在很多问题。学完一篇情节性较强的课文后,如何能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较清楚、完整地复述,这是我们想要攻克的难关。
         关键词:鱼骨思维图;复述故事;想象

         通过对部编教材的研读,我们发现新教材对分学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提出了要求,但从学生实际看来,这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如:读故事时没有思考,关书即忘;家长反映,不能复述故事,无法分享......学完一篇情节性较强的课文后,如何能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较清楚、完整地复述,这是我需要攻克的难关。说到底,这是一个思维逻辑问题。如何借助有效的学习工具,帮助提高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值得我们思考。
一、研究背景
1、低段学生复述故事的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复述困难。在老师指导下,把一年级时,我们读过故事《小蜗牛》《棉花姑娘》《小壁虎借尾巴》,让学生尝试讲一讲。发现小部分同学“不能讲”,或是能讲“完全没问题”。但是仍有大部分同学,“如果有提示,可以讲讲”。把二年级时读过的故事《小蝌蚪找妈妈》,让孩子选一选,仍有大部分同学选择“如果有提示,可以讲讲 ”。
         家长在陪伴孩子阅读过程中,发现孩子在读完故事后,把书关上后一问三不知,头脑中没有留下思考的痕迹,关书就忘了故事情节更别提复述故事了。
         而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则普遍反映,有的孩子复述故事,是凭借记忆,将故事一字不漏的说一遍。但这样往往让孩子们讲出的故事少了一点灵动,也让学生的想象力黯然失色。也有一部分孩子,因为故事太长,有畏难情绪。当老师在要求学生朗读或是提简单的问题时孩子们都信心满满、积极举手,当遇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或是简要复述故事的问题,就容易退缩,即使老师教了方法也有同学作了示范,小部分同学仍觉得无法把故事讲下来,怀疑自己的能力,担心有遗漏,有畏难情绪,不敢轻易尝试。
2、部编教材对复述故事的要求
          各年段部编教材在不同学段,对复述故事提出了不同要求。如下图:

         在低段,一年级上第十四课《小蜗牛》、一年级下第十四课《要下雨了》、第十九课《棉花姑娘》、第二十一课《小壁虎借尾巴》、二年级上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都是故事情节较强的课文。一年级课文中,课本画面较多,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图片理解、复述故事;二年级上要求从“看图讲故事”逐步向“根据提示(关键词、关键句)复述故事”。我们发现,教材已经有意识地在培养学生复述故事的语文素养;但从学生实际看来,存在诸多问题。
         学完一篇情节性较强的课文后,如何能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较清楚、完整地复述,这是我们想要攻克的难关。
         此外,如下图,在不同学段的语文要素的要求中,也指向了“抓住关键词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同时,“借助图片阅读课文”、“了解人物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等语文要素可以看出,部编教材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要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可以借助思维工具,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比如,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填入思维导图,从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第六单元    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    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基于此,我们要寻找的思维工具,既应该能够帮助学生提取文中关键信息,也能形成一幅图,让人直观而对内容能整体把握。
3、借助鱼骨思维图复述故事的可行性
         在寻找理想的思维工具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日本管理大师石川馨先生所发展的“鱼骨图”。这是一种发现问题根本原因的方法,也称为“因果图”。
         问题的特性总是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我们通过头脑风暴找出这些因素,并将它们与特性值一起,按相互关联性整理而成的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并标出重要因素的图形就叫特性要因图。因其状如鱼骨,所以又叫鱼骨图,它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鱼头在右,特性值通常以“为什么……来写”(原因分析型);鱼头在左,特性值通常以“如何……”来写(对策分析型)。
         经过改良后,鱼骨思维图能否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否借助此思维工具复述故事?我们决定试一试。
二、研究目标
         1、学生能够借助鱼骨思维图复述故事、能够根据故事情节在他人帮助下绘制鱼骨思维图。
         2、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逻辑意识。
三、教材和单元重组
         为实现研究目标,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逻辑意识。能够借助鱼骨思维图复述故事、能够根据故事情节在他人帮助下绘制鱼骨思维图。在结合学生学情的情况下,我们将部编教材一、二年级的教材进行了整合确定了如下单元重组: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四、实施过程和策略
         结合重组单元,我将课程内容安排如下:



教学目标

    1、初识鱼骨思维图
2、尝试问题导向绘制鱼骨思维图复述故事    能在他人帮助下,问题导向逐步熟练绘制鱼骨思维图复述故事    自主绘制鱼骨思维图并据此复述故事
1、初识鱼骨思维图尝试绘制并复述
         在教读课中,我们把已知提示放入鱼骨图,让学生发现已知提示缺少的地方,引发提问《玲玲的画》中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与心情对应),带着学生画图填图。学生可以迅速发现,“玲玲的心情变化”这一贯穿始终的问题,也正是课后探究的问题。学生借助这个鱼骨图,结合玲玲心情的变化,加入自己的一些话便能比较轻松的复述这个故事。当鱼骨图出示出来时,同学们都有浓厚的兴趣,有着探索与发现的好奇,更加细致的阅读课文。

2、尝试自主绘制鱼骨思维图复述故事
         在执教《风娃娃》时,学生尝试在鱼骨图自主放入已知提示,发现与地点对应的信息需要找出来,学生尝试提问后完善图后复述。老师在学生绘制过程中相机提示与帮助。学生能快速找出风娃娃区的地方的变换,找出“田野”、“河边”、“广场”这三个关键信息,甚至有学生在大鱼骨旁画小鱼骨进行细节补充。大部分学生完成了借助鱼骨思维图对故事进行完整复述。

3、逐步熟练绘制鱼骨思维图复述故事
         在自读课中,通过前面精读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在阅读过程中熟练绘制思维图。学生自主尝试带着自己要解决的问题,画鱼骨图,老师在旁边相机帮助,学生阅读兴趣浓厚,且能借助鱼骨思维图复述故事。
4、课外阅读课自主绘制并复述故事
         学生用前面已经掌握的方法,自读“课外阅读”相关文章。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每个小组推选鱼骨思维图画得漂亮,借助鱼骨思维图把故事复述最精彩的同学,进行全班分享。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一边思考圈画,一边填写鱼骨思维图,再借助鱼骨思维图把自己最喜欢的故事进行复述分享。
五、结语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致很高,也很喜欢鱼骨思维图这一形式,学生借助鱼骨思维图复述的故事都很精彩。我想以后,学生只要看到自己的鱼骨思维图,就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个故事内容讲出来。可见,鱼骨思维图,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提高复述故事能力,是一个不错的思维工具。以后在中段学习童话故事的过程中,也可将这个一方法进行灵活运用,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养。当然,在研究就过程征也遇到了一些待解决的问题。有的故事形式不太适用鱼骨思维图,如《大禹治水》的故事,就不太适合用鱼骨图,不知如何将文中的提示语放入“鱼骨思维图”中。自读课的课时的划分,也需要我们再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1]段天喜.思维导图在语文读写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教学参考,2019(8).
[2]龚文娟.故事复述,实现学生言语智慧的增长[J].小学教学研究,2019(4).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陈雨烟,女,汉族,重庆人,小学二级教师,本科,重庆市大渡口区育才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实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