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反复结构类文本”在小学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喜闻乐见的一种文本形式。“反复结构类文本”自身具有鲜明的趣味性、规律性、范例性,它的教学价值是比较丰富的:可以很好的契合小学生的审美特点,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语言具有极强的规律性,可以提升小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具有范例性,可以为小学生学习提供优秀的示范,从而达到迁移的目的。总之,“反复结构类文本”是儿童学好语文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反复结构 教学策略
反复,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是指有意识地重复某一话语,可以是词语或者句子, 甚至还可以是语段,当文中出现多次句子或语段反复,段落之间结构相似、句式相同,或情节反复,这样的文本,我们就可以称作“反复结构类文本”。 “反复结构类文本”在小学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是小学生阅读的非常重要、喜闻乐见的一本文本形式。“反复结构类文本”自身具有鲜明的趣味性、规律性、范例性。以部编语文一年级教材为例:
一年级上册“反复结构类”文本
由此可见,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反复结构类”文本,在低段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低年级语文课本中,“反复结构类文本”是帮助学生阅读的非常重要、常见的文本样式。 可以说,在低段,教师教好“反复结构文本”,对才接触语文学习的小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谈谈对小学语文低段的“反复结构类文本”教学的一些策略。
一、抓住文本趣味性,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高尔基曾说过:“儿童通过游戏,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地去认识这个世界。”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反复结构类”文本,语言的反复、句式的反复、情节的反复,对于儿童来说,就是一次快乐的游戏体验。很多老师都有过这样的发现,儿童在背诵“反复类结构”文本时,记忆兴趣很足,记忆时间很快,记忆品质很高。很久都不会忘记,笔者的学生五年级了,常常还和同伴玩耍时嘴里说出:“谁和谁好,白云和风好,风往哪里刮,云往哪里跑。”可见儿童对于“反复类结构”文本的喜欢和接受程度。
在学习此类文本时,教师可以引导儿童把文本当成一次“语言游戏”,贾志敏先生说:“语文课上,老师要想方设法的组织学生读书,让他们喜欢读书,让他们读出味、读出效果来。”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激励孩子参与这次“语言游戏”,可以自读、小组读、男女生比赛读、带动作读、边演边读……
在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中,有这样一篇文本《拔萝卜》,其中就有一句语言的反复“嗨哟!嗨哟!”拔呀拔,拔不动。反复出现的这句话,随着情节的发展不断出现。若能让学生随着这句话配上相应的动作,一定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不由自主的会对课文后面的情节展开想象。
在轻松、欢快的游戏场景中,儿童的主动性、想象力、语感都得到了极大的增强。教师若能抓住“反复类结构文本”的趣味性,一定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利用文本的规律性,提升思维品质
“反复结构类”文本有很强的规律性。有语言的反复:例如一年级上册《拔萝卜》中,反复出现的那句“嗨哟!嗨哟!”拔呀拔,拔不动。一年级上册《影子》一课中,都通过:影子在( ),影子在( ),影子常常( )。这样的句式,有很强的规律性。“反复结构类”文本有情节的反复:如一年级下册19课《棉花姑娘》中,棉花姑娘生病了,分别向燕子、啄木鸟、青蛙求助。在《要下雨了》中,小兔分写询问了燕子、小鱼。小兔的询问和燕子、小鱼的回答,句式都相同。教师可以利用这种规律性,提升儿童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指思维能力的特点及其表现。一般包含: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系统性。
1、利用“反复结构类”文本,提升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敏捷性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反映了智力的敏锐程度。“反复结构类”很特殊,它的语言文字有极强的规律性,在学习文本时,学生非常容易找到这种规律。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工具,例如:“鱼骨图”、“树状图”、“圆圈图”、“气泡图”等思维导图、表格等,提升梳理文本内容、思考问题的速度和正确性。例如,在部编版
语文二年级上册的《植物妈妈有办法》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工具提升理解文本的速度。如下图
2、利用“反复结构类”文本,提升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小学生反感单调乏味、照本宣科的语文课堂。这样的教学,没有放飞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尊重学生的思考能力。而“反复结构类”文本是提升学生思维独创性的好帮手。耳熟能详的《小猴子下山》、《拔萝卜》、《小壁虎借尾巴》、《七颗钻石》等课文,都是情节反复类文本,都是由不断发展的情节组成。这类文章,教师可以充分的放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可以不局限于文本,让学生继续思考文本的后续情节,让学生充分投入到他自己思维的“创作”中。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再让学生书面“创作”。口头说的为“语”,书面写的为“文”,每个孩子说的都不一样,写得也不一样,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就会慢慢的显现出来。儿童的独立思维也得到了尊重。
3、利用“反复结构类”文本,提升学生思维的系统性。
结合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表格等),教师可以训练学生抓取、整合各类不同信息的能力,“反复结构类”文本,由于有极强的规律性,学生在抓取关键信息时,必须考虑全面。笔者利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引导学生利用“反复结构类”文本的特点,运用思维工具,自己梳理、学习、背诵反复结构类课文《泉水姑娘》、《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在与其他没有用此方法的班级对比中,发现通过这种全面、系统的思考,学生不仅背得快,而且记得牢,还想得全面。在这样的训练过程,提升了学生思维的系统性。
三、利用文本做范例,引导学生学会迁移
语文课文只是教语文的材料,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贾志敏先生认为,我们只是借这个例子来教学生说话、写话。而“反复结构类文本”中的语言、情节,就是我们指导学生说话、写话的很好的例子。在学习《谁和谁好》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密切联系、关系友好的两种事物?学生可以经过充分讨论后,作为“小诗人”对课文进行续写。再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的《要下雨了》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小白兔除了会询问小燕子、小鱼、小蚂蚁之外,还有哪些动物可能知道要下雨了呢?可以查阅资料,了解生活中有哪些动物有这样神奇的本领呢?学生可以模仿课文中的情节,创编故事。这些文本作为范例,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迁移,迁移到自己的语文学习中、生活中。
低段课本中的“反复结构类文本”,具有趣味性、规律性、范例性,我们可以灵活地运用策略,紧抓它的特点,让低段学生在学生“反复结构类”文本时,有收获,这类文本,也很值得我们的老师继续深挖其价值。
陈杰,男,汉,重庆人,小学二级教师,本科,重庆市大渡口区育才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