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进程。在阅读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至关重要。教师要通过更加先进的教育方法,拓宽语文阅读教育的发展路径,进一步丰富阅读课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阅读知识,为小学生语文教育奠定基础。本文围绕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感悟能力的实施价值及表现措施展开探究,供大家借鉴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感悟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一种教学活动。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汲取信息,能够帮助他们在文字、图片等视觉材料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以此达到陶冶情操、提升修养的目的。增进学生的感悟能力作为展开阅读教学的重要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在阅读材料中挖掘知识和情感线索,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拓宽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路径,从而更好的完成多项教学任务。
一、阅读背景中培养感悟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包含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等各项活动,阅读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过程中,围绕阅读材料的实施背景展开教学必不可少。
当前,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阅读材料呈现出了不同的信息形态,教师要加速延伸阅读探究路径,帮助学生从文本中提取重点内容,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另一方,阅读在对学生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的补充和延伸上,借助于多样的优秀作品而展开,学生所接触的读信息量越大,他们的精神境界愈加深远,对于语言、诗词的解码能力和感悟能力也就更强。通过增加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探究、挖掘和联想,能够有效推动课内外阅读的延伸,使学生能够加深对阅读素材的理解,在文字语言之中,探寻和解读出众多鲜活的形象,增进他们对阅读材料内涵的深刻感悟。
例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的阅读课程中,文章里有这样一句话:“灵车缓缓地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奔跑,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这句话可以说是文章情感的一个聚焦点,在提高小学生感悟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于多种技术手段,让学生细细品读这句话中的深层次含义。首先,教师可以在备课阶段,下载相关的影视片段,在学生进行第一遍通读后,为学生进行播放。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认真解读全文,让他们去想一想在这些送行的人们里,他们都在想什么?带领学生感悟周总理的人格魅力、生平事迹,让学生感受周总理心系百姓、心系国家的伟大革命领袖精神,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生动丰富的形象场景。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相关的文学片段,帮助学生了解周总理不为人知的生活细节,包括周恩来侄女周秉德所撰写的《我的伯父伯母周恩来邓颖超》、当代诗词大家、外交家厉声教的五言古诗《癸丑年九月怀周总理》,让学生进行细细的品读,增加他们的情感感受,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周总理对人民的热爱和广大人民对周总理的崇敬。使学生能够在背景材料中,实现由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把学生引向更加丰富和广阔的情感世界。使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课文阅读和课外阅读的联系,具备更加深刻的阅读感悟。
二、在分析比较中培养感悟能力
在对阅读材料的分析中,学生需要掌握对阅读材料的对比分析,树立敏锐的洞察力。其中,不但包括对语言字词的分析,还包括对文章内涵情感的对比分析。在阅读教学中,每一个词汇都代表了一定的情绪和感受,引导学生参与对比,从中领略不同的文学价值能够让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分析更加透彻,进一步拉近学生和作者之间的距离。
以阅读课文《雨中》为例,这篇记叙文来自儿童作家王玉昆的代表作,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教师可以将汪国真的《雨的随想》、沈从文的《雨》、巴金的《雨》中经典语句摘录出来。对于不同的作者来说,他们眼中所见的雨具有不同的景象,也具备不同的感受,因此雨的呈现也各有特色。通过不同形式的文章描写,教师能够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纯真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会珍惜美好的亲情,让学生能够在耐人寻味的词语中,学会平等待人,让学生保持心灵的纯净。让学生借助于文章中的语句,抓住重点词汇、加强情景联系、引导学生深刻分析和比较文章中的内在情感,让学生具备对语言认知让他他们能够在对比学习之中,学会敏锐的观察生活、洞悉世界、感悟生命、尊重让人,在阅读比较之中树立更加健康的思想感情。
三、在自主探究中培养感悟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有着充沛的精力、好奇心、表现欲和求知欲,这些也是孩子进行阅读学习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的时候,应该充分满足学生的各项心理及需求,促使学生能够具备强烈的自主能动性,能够主动在文本之中探索自己的感知和领悟能力,通过积极的阅读思考,实现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有效结合,让学生能够局别更加宽广的发展视野,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朱自清的《匆匆》的时候,为了能够让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导入文章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从中领会到诗人的仿徨和不甘。从小学语文教材的组织程序上,《匆匆》这篇文章被安排在小学六年,属于高年级阅读教材,在这一教学层次之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所以教师应该从多个方面,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索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驱动的形势,为学生布置以下几项任务:1.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所经历过的和时间有关的故事。2.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说明《匆匆》中: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3.让学生寻找作者其他同类型的文章,更好的理解作家对于不同事物、不同字词的解读。帮助学生更好的感悟文章内涵,学会珍惜时间、珍惜生命,达到对文章思想的全面探讨和深刻感悟。
四、在课外阅读中培养感悟能力
小学生作为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需要良好的启蒙,才能将达到阅读教育的终生收益。借助于适量的课外阅读,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针对一些优秀的文字,进行深刻的探索,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延伸课外阅读的覆盖面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使他们在知识的武装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师应该改进传统的教学思维,通过开放式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推进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明白创作这篇课文的意图,把自己的信息更好的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在日积月累的阅读中,感悟生活的价值,给自己以准确的成长定位,为学生积累更多的文学素养,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碎片阅读活动”,将碎片时间整理起来,每天坚持利用二十到三十分钟的时间,阅读一些精彩的文章片段,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主要定位为书本阅读,以便于学生养成记笔记、写日记等习惯,使学生在回顾书籍的同时,获取强大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
五、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感悟能力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价值,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该通过多个方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自控能力,帮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实践活动,通过组织“讲故事比赛”“阅读材料分析”等活动,让学生增强对自己的认识和定位,帮助他们在阅读课程中感悟更多的生命价值,达到对课外阅读的深刻思考。
参考文献:
[1]张林贵.试析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速读(中旬),2018,(11):151.?
[2]王丽.试析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神州,2018,(33):204.?
[3]杨艳.有效提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质量方法探究[J].中外交流,2018,(47):262.?
[4]毛艳秋.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感悟能力的对策[J].科学中国人,2015(2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