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根本,也是各个民族的道德传承,各种文化和思想的主题,是国人修身养性的行为典范。传统文化的范围广泛,比如说节日、古诗词、古文、国画、乐曲等都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他们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改变人们的一言一行。将语文阅读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加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可以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上一层楼。本文旨在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价值渗透,并提出了相关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传统文化;渗透:思索
前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有之义。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语文教师应当具备传统文化的渗透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与理解传统文化,这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但从当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问题,如部分语文教师缺乏传统文化的渗透意识;有一些教师有这方面的意识,但方法比较陈旧;课堂教学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大多数语文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也不高等,这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在当前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要素,是每个语文教师需要思考与探究的重要课题,下面我们主要谈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价值和渗透策略,旨在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价值渗透
(一)有效保护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随着几千年历史沉淀,传承下来的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每一位中国人引以荣耀和自豪。但近年来,外来文化逐渐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在享受外来文化带来的新鲜感的同时,忽略了我们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小学阶段是学生教育的初始阶段,是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能够很好地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道德品质。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将我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在课堂上充分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传统文化的兴趣,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共同保护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财富。
(二)有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在语文教材上不乏有古诗或文言文之类的文本,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向学生单纯灌输知识点,机械地理解文意,这样是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们,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如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是重中之重。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语文的教材在内容上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尤其在改版之后,教材中传统文化的部分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内容也更丰富多彩,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因此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找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切入点,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文化故事、脍炙人口的经典诗句、感人肺腑的爱国事例,感受我国作为文化大国,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帮助学生更好、更健康成长
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蕴涵在语文课本中。
学生阅读文化经典、感受传统文化,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思考能力,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先人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这是一笔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学生在诵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能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社会责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民族骨气和浩然正义的象征;“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表达对亲人的思念......通过不断地学习传统文化,能够规范学生的基本言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更好、更健康地成长。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策略
(一)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是老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使学生感受传统美德,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优化教学模式是当下重点。在教学中导入情景模式,借助多媒体来开展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陆游的《示儿》时,可以先图片展示岳飞庙进行导入,通过介绍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了解当时南宋沦丧的国土,更好地感受到陆游收复国土的决心和那炽烈的爱国情怀。“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九州同”的含义,合理利用多媒体工具,通过展示禹贡九州图,了解九州是中国的代名词。在诵读古诗时,介入古典音乐,图音结合,引领学生去感悟古诗词中的韵味和内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爱国诗人陆游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教学中在每个单元课后穿插古诗词阅读
《课标》总目标指出,学生要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学生在每个单元课后,对这部分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随之,教师可以在每个单元课后穿插古诗词阅读,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一份灿烂的瑰宝。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学习古人的高尚情操,感受古诗词中蕴含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三)在语文课文学习中穿插语言和历史故事教学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将传统文化渗透于教学中去,穿插语言和历史故事教学,可以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也可以鼓励学生课下鉴赏更多的传统文化。例如:在教学《梅花魂》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课下收集更多赞美梅花的诗词;在《将相和》一课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更多关于蔺相如的小故事;在《三顾茅庐》中,可以借助小视频让学生了解刘备和诸葛亮所处的时代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中心。基于我国传统文化蕴涵丰富的语言知识,传统文化的作品更饱含文化底蕴!阅读文化经典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学生的情操以及对他今后的人生具有重要影响!
结束语
总之,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需要语文来传承。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传承文化的责任,让中华传统文化这朵熠熠生辉的精神之花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得以绽放、发光,扎根于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深处!
参考文献
[1]姚文琴.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巧妙渗透思索[J]. 学周刊,2020(12):138-139.
[2]南海英.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策略[J]. 中国农村教育,2019(03):79.
[3]郭天华.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及策略分析[J]. 课程教育研究,2019(3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