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双修”理念下的滨江地区城市设计策略——以广州珠江为例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5期   作者:刘梦妍1 雷阳2
[导读] 摘要:继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后,“城市双修”的设计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1.中建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00;2.中都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继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后,“城市双修”的设计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2015年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文章以广州珠江两岸城市景观设计为例,从城市功能、生态景观和经济文化创新激活三大层面探讨“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城市设计新思路,以期为相关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双修;一江两岸;景观带;设计策略
        Abstract:Following the announcement of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pilot cities,the concept of "Renovation and restoration" was Officially entered the public eye.At the end of 2015,the Central City Work Conference also proposed to strengthen the urban design,to promote urban repair,to strengthen the control of the detailed planning of the open and mandatory.To strengthen the city's three-dimensional space,graphic coordination,style integrity,contextual continuity and other aspects of planning and control,to retain the city's uniqu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cultural characteristics,architectural style and other "genes." Taking the urban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Pearl River in Guangzhou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explores the new ideas of urban design under the concept of "city double repair" from the aspects of urban function,ecological landscape and economic and cultural innovation,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relevant planning.
        Keywords:Renovation and restoration;a river on both sides;landscape belt;Design strategy
        引言
        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城市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重点任务。会议指出,城市工作要树立系统思维,从构成城市诸多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入手,对事关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周密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将“城市双修”作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补足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治理“城市病”,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城市双修”概念即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对城市转型发展和人居环境提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实现城市发展模式和治理方式转型的重要手段,是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过程中必须坚持的理念。
        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心,三江汇流,是泛珠地区入海门户。珠江广州河段穿城而过,是城市功能布局的核心纽带,广州的城市魅力和活力、集聚力和辐射力与珠江密不可分。在“城市双修”的理念指导下下,以珠江为纽带,串联沿岸重点发展地区整体进行优化提升,构筑独具特色、国际一流的经济带、创新带和景观带,带动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和城市环境品质,为广州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实现广州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贸易中心、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大局,巩固和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地位。以《珠江两岸三带工作方案总纲》为引领,高标准优化提升一江两岸景观,在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过程中,做好历史风貌保护利用工作,传承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岭南建筑风格,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加强珠江沿岸生态景观建设及提升城市绿化水平,打造先进、现代、绿色的滨江慢行系统,构建多样化、便捷舒适、具有岭南特色的滨水公共空间,形成兼具连续性、共享性、开放性和景观性的高品质生态文化岸线,提升城市品位和市民幸福感。
        一、珠江两岸与“城市双修”
        (一)设计背景
        珠江,又名粤江,是东、西、北三江及下游珠江三角洲诸河的总称。广州市境内的主要河流水系有珠江广州河道、流溪河、白坭河、东江北干流、增江和番禺区内的三角洲网河以及虎门、蕉门、洪奇沥三大入海口。珠江全流域范围水道总长约373公里,划分为北段:流溪河,即流溪河水库至老鸦岗沿岸地区,水道长约156公里;中段:老鸦岗起至南海神庙的珠江前航道及后航道沿岸地区,水道总长约67公里,其中老鸦岗至白鹅潭为西航道,水道长约16公里;白鹅潭以东至黄埔为前航道,水道长约23公里;白鹅潭以南至黄埔为后航道,水道长约28公里;南段:南海神庙至南沙龙穴岛的滨江沿岸地区,水道长约60公里;东段:东江、增江沿岸地区,水道长约90公里,其中东江30公里,增江60公里。
        珠江全流域两岸现状景观资源、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较丰富。其中北段流溪河两岸以山水景观为主,自然风光秀丽;中段前后航道人文景观丰富,历史文化纷呈,反映了广州江城一体发展的时代魅力;南段流经番禺和南沙,湿地、岛屿与港区景观相结合,视野开阔;东段增江、东江沿岸农田、乡村景观较多,绿道完善,有“增江画廊”的美誉。
        (二)问题与挑战
        1.景观特质与各区段功能属性未完全匹配
        在总规“一核三带”的产业空间布局下,珠江功能纽带已初具雏型。北段流溪河以空港、生态、旅游产业为主;中段前后航道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南段以港口、物流为主;东段东江增江以高新技术、知识经济为主;各区段错位发展,已初步形成聚集效应,但各区段景观特质特征不明显,未能与功能属性完全匹配,景观环境未能很好地满足区段功能以及不同生活的需求。
        2.景观品质与国家中心城市形象未完全匹配
        城市风貌保护利用与新建建筑风貌、天际线控制等未达成价值共识。有广州特色的风貌、核心价值观未达成统一,缺乏稳定、长期的实施管理导则,品质化、精细化的城市设计运营管理理念尚待建构。
        3.生态维育与生态文明城市要求未完全匹配
        珠江是贯穿全市的水生态本底,是建设山水城市、宜居宜业人居环境的基础。珠江两岸经过多年高速建设后,存在珠江水质受污染的情况,生态环境受到威胁,城市生态廊道不够连续,城市生态格局不够完整,保障珠江两岸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也不够健全。珠江流域及两岸地区生态维育建设与生态文明城市的要求未完全匹配。
        4.文化名片与世界文化名城目标未完全匹配
        广州因珠江而生,城市的历史与文化跟珠江密切相关,珠江也是广州的名片和窗口。珠江沿岸文物、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丰富价值较高,但缺乏深度挖掘利用和整体策划推广。城市滨江文脉未得到深入挖掘传承,未能充分体现广州多元的城市文化特征。珠江文化活动 珠江沿线生态环境。
        二、滨江地区城市设计案例分析——极具魅力的世界名河
        (一)极具魅力的世界名河
        泰晤士河:“一部流动的历史”,是英国母亲河,全长346公里,流域面积1.3万平方公里。在伦敦上游沿岸有许多名胜之地,诸如伊顿、牛津、亨利和温莎等。景观特色:沿岸的名胜古迹众多,风貌完整;区段景观主题突出,整齐划一。
        塞纳河:“文化元素聚集地”,是法国北部大河,全长780公里,包括支流在内的流域总面积为7.87万平方公里。巴黎就是在塞纳河渡口上建立起来的。景观特色:建筑风格古今相融,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与再生。
        莱茵河:“一条静谧浪漫的河”,发源于瑞士,流经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国、法国、荷兰等国。全长1232公里,流域面积超过22万平方公里,是德国的摇篮。有“200年莱茵浪漫”一说。景观特色:注重保留景观原貌,几百年历史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浑然一体。
        新加坡河:是新加坡32条主要河流之一,总长约3.2公里。河从西部的金声桥源起,向南倾入滨海湾蓄水池,是贯穿于整个城市的生命之河。景观特色:河流两岸景观风格协调、繁荣具有活力,极具现代都市气息。
        (二)对国外名河设计的借鉴与启发
        纵观全球,泰晤士河、塞纳河、莱茵河和新加坡河等世界名河的魅力都与其所根植的城市文化分不开、而城市发展则又与名河河流文化紧密相联。
        珠江自古以来都是南中国的一个耀眼的明珠。珠江的港口及其延伸到全国的往来贸易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珠江与广州相生相荣,蕴育了优秀包容的多元文化,与其他世界名河的河流文化共同构筑了世界河畔文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战略的提出,重新擢升了广州珠江在世界版图的地位,并对珠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何全面打造国际一流的精品珠江,成为新时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三、广州珠江两岸城市景观设计策略
        (一)设计理念
        1.文化激活策略
        对接建设岭南文化中心的发展目标,加强珠江沿岸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挖掘,激发滨水地区文化活力,提升景观品质。激活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整合沿岸文化资源,打造珠江文化品牌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深挖及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彰显广州“四地”(岭南文化的中心地、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文化底蕴,培育世界文化名城。挖掘、串联、整合散落珠江沿岸的文化遗产,梳理现存的各级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历史水系、港口码头、工厂旧址等工业遗产,讲述广州城市故事。注入场所精神,营造场地新的活动,重组旧场地空间,适应新的功能,并处理好新旧关系,使新旧相互融合相互协调。注重工业遗产的合理再利用,尊重历史,强化建筑的工业美学。以本土文化为渊源策划城市节庆活动和大型赛事,充分利用沿岸良好景观空间丰富市民滨水活动体验,打造珠江文化品牌。发展沿江文化产业,带动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提升珠江沿岸地区的活力和魅力。
        保护与挖掘历史文化遗产,挖掘、串联、整合散落珠江沿岸的文化遗产,梳理现存的各级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历史水系及工业遗产,讲述广州城市故事,营造岭南山水老城区。加强文化游憩设施建设,加强完善珠江沿岸文化游憩设施建设,营造多样性的水景观,丰富多元化的岸线空间,提升广州水文化内涵,提升公共空间和桥梁景观品质,结合广州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风俗和岭南地域特色,提升珠江沿岸公共空间及桥梁景观品质,完善观光休憩等公共功能,重塑滨江整体形象。策划国际级城市节庆和赛事,以本土文化为渊源,策划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节庆活动和大型赛事,打造珠江文化品牌,带动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提升珠江沿岸地区的活力和魅力。
        2.生态提升策略
        坚持节约优先、绿色发展,加快推进珠江两岸生态文明建设,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精神,坚持节约优先、绿色发展,加快推进珠江两岸生态文明建设。采用节约型城市绿地园林理论,引入构建绿色基底的生态基础设施(EI)理念,应用低影响开发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加强珠江水系在生态反馈、防洪防灾方面的功能和服务,强化山、水、城、田、海的生态格局,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提供重要保障,建设舒适宜人的两岸生态人居环境。
        为建设美丽广州,保护珠江城市核心生态廊道,推进珠江水生态修复,加强生态景观建设,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引导绿色出行。加强水环境治理,加强珠江水环境治理,重点保护城市饮用水源。注重流溪河、白坭河、增江等生态岸线维育,逐步调整污染型、生态破坏型岸线利用方式。构建网络化生态休闲体系,强调珠江城市核心生态廊道的作用,构建从珠江渗透辐射到城市腹地的生态景观廊道,形成网络完善的生态休闲体系。注重岛屿景观生态化设计,在生态保护前提下,适度开发长洲岛、海鸥岛、大吉沙等沿江岛屿的滨水旅游功能,通过景观生态化设计,增进岛屿特色。构建绿色低碳慢行系统,构筑珠江沿岸低碳节能、健康安全、生态良好、衔接方便的慢行系统,丰富滨江慢行活动空间,引导绿色出行。提升沿岸绿化水平,提升珠江沿岸城市绿化水平,打造符合亚热带气候特征、独具亚热带花城、绿城、水城风情的岭南生态水岸。
        3.根据各区段功能定位塑造景观特质,使三带相互融和、互为支撑
        以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贸易中心、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大局出发,确定珠江各区段的功能定位。以此作为塑造各区段景观特质的依据,使景观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创新,使三带的内涵相互融和、互为支撑。以景观服务功能需求的理念,把握珠江两岸地区发展的时间脉络、空间背景和场地禀赋的线索,以营造珠江景观带为契机,匹配城市各种功能要求、满足市民日常生活需求,营造景观友好、生态节约、文化活跃的珠江两岸城市空间。
        (二)核心段景观“双修”设计策略
       
        图1珠江沿岸4个区段示意图(图片来源:自绘)
        “双修”设计范围:白鹅潭至南海神庙的珠江前航道两岸地区,水道中心线总长约34公里。西起珠江大桥,东至南海神庙,横跨荔湾、越秀、海珠、天河、黄埔5个行政区。滨水岸线约100公里,涉及桥12座,岛9个。根据广州沿珠江的发展脉络,分为历史段、建成段、在建段、发展段四个区段。(图1)以面提升——实力景观带整体谋划,重点建设,快速提升珠江景观效果。
        4.优化景观品质
        江城一体,连接滨江景观要素,打造主题鲜明的城市公共空间,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覆盖率;以地标-节点-通廊-轴线构筑珠江景观框架。珠江全流域拥有丰富的景观资源,规划以景观节点-视线通廊-城市轴线构筑珠江景观框架,并针对珠江四区段提出相应的策划:北段——山水景观风貌区,中段——大都市景观风貌区,南段——滨海景观风貌区,东段——田园景观风貌区。围绕沿岸公共服务设施集聚区域形成商业公共空间,在城市核心区或景观节点处设计大型城市广场空间,依靠公园、码头、桥梁等沿江景观要素设计滨水游憩空间。根据珠沿岸的不同特质,规划各具特色的功能纽带。根据珠江沿岸现状及规划功能特质,归纳多元主题,规划生态旅游发展带、空港经济与先进制造业发展带、现代服务业发展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高新技术与知识经济发展带及湾区经济发展带六大功能纽带,引领珠江发展。
        5.修复生态网络
        基于珠江核心段水系条件和绿地现状,蓝绿串联,将珠江串联城市的生态绿核,形成连续完整的生态网络。广州市自然生态资源良好,基于珠江全域优越的生态基础,形成“点、线、面”结合的、连续完整的生态网络,并针对珠江四区段提出相应的策划。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基质——廊道——斑块”网络型生态用地空间模式。以生态基质为基础、以珠江水系廊道为依托,纵横打通绿色廊道,串联具有生态功能的绿地斑块,有机构建绿色生态网络体系。
       
        6.进化基础设施
        引入构建绿色基底的生态基础设施理念。大力推广再生水、废弃雨洪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提升本地水资源供应和应急保障能力。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模式,建设“海绵型”城市。结合“城市双修”理念对主要河涌进行水质净化,修复和建设水体周边绿地植被建设。
        7.激发文化效应
        借用城市历史景观理念,将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背景和地理环境结合考虑,以珠江滨水景观改造为契机,梳理沿江文化资源信息。通过旅游、商业用途以及土地和房地产增值等途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城市文化面貌,创造出可持续的、富有生命力的历史文化景观。
        文化相融,把广州蕴含的多种珍贵的文化与珠江相融合。珠江串联众多历史文化资源,根据其区位、特色、核心价值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山水格局,突出城市发展脉络,体现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中国革命策源地和改革开放前沿地的文化底蕴,构筑“五类特色区域”。
        8.完善交通体系
        集约为本,实现轨道交通全覆盖;生态优先,强化两岸慢行交通联系。推进建设4条地铁、1条有轨电车线及6条慢行专用过江桥,并结合新建沿江道路设置慢行通道,合理组织,打通微循环系统;区域分流,构建外围通道缓解交通压力。
        9.提升土地价值
        通过功能调整、景观提升、交通水平提升、生态环境强化等规划策略,珠江核心段土地价值将得到巨大的提升,同时土地资源分布情况向平衡化发展,土地开发潜力得到有力的强化。
        结束语
        打造精品珠江正是广州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抓手,设计以保护珠江流域的生态资源为目标,研究珠江流域的景观风貌特色,针对现有景观环境进行优化提升,利用“城市双修”建设思路,解决生态带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带动区域价值的整体提升。广州珠江两岸城市景观设计要结合“城市双修”的新要求,通过建构全市管理部门和全市民统一的价值观去规划、建设、管理和爱护珠江,共同约定遵守,形成社会共识。通过建构岭南特色的滨水景观审美标准,形成政府规划建设的管控导则和市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从而使这套标准从规划理想贯穿到建设实施,再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实现珠江全流域覆盖,系统布局各区段景观特质,促进城市规划、园林景观、建筑设计、文物保护、项目策划等全方位多专业协同参与,使景观带与经济带、创新带相互融和、互为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5-12-23(001).
        [2]王澍.隔岸问山—一种聚集丰富差异性的建筑类型学[J].建筑学报,2014,(01):42-47.
        [3]王澍.造园与造人[J].建筑师,2007,(02):174-175.
        [4]晓宇.“城市双修”加快推进生态修复市场开启[J].经济研究参考,2017,(12):34.
        [5]杜立柱,杨韫萍,刘喆等.城市边缘区“城市双修”规划策略——以天津市李七庄街为例[J].规划师,2017,(03):25-30.
        [6]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 [S]建规[2017]59号,2017,3.6.
        [7]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催化与转型:“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8]刘怀宇.紧抓“一带一路”机遇 实施“一江三带”战略[N].南方日报,2015-07-22(AA2).
        [9]毕征.优化提升珠江经济带创新带和景观带 完善城市功能布局 建设幸福美丽家园[N].广州日报,2015-03-16(001).
        [10]雷阳,黄道沸.广州“一江两岸三带”城市新格局探究——基于绿道、步道、公共交通三网融合的视角[J].中国市场,2017(14):156-1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