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怀集县生态公益林管理中心 广东怀集 526400 2.广东省肇庆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526040 3.怀集县连麦林业工作站 广东怀集 526400
摘要:白芨作为一种重要的药材,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但野生资源逐年减少,因此,规模化人工栽培与示范已成为缓解其资源匮乏的必然选择。林下种植既保存森林的覆盖面积,又为白芨的生产提供资源。为探索白芨(Bletilla striata)在广东怀集地区马尾松林下的适应性,于2015年从云南、贵州引进白花白芨、紫花三叉白芨、黄花白芨3个品种进行栽培试验,观测其出苗率、生长表现,以评价不同品种白芨在怀集地区引种栽培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在3年的连续种植中,紫花三叉白芨的株高、叶片大小、新鳞茎数都显著高于白花和黄花白芨。表明紫花三叉白芨在怀集地区是值得引种推广的品种。
关键词:白芨;引种试验;生长表现;怀集
白芨(Bletilla striata)为兰科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湖北及广西等地。以块茎入药,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咳血、吐血、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皮肤皲裂、肺结核咳血、溃疡病出血等[1-5],素有“必涩而收,入肺止血,生肌治疮,外科最善”之称。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野生白芨遭到过度采挖,加上其自然繁殖率较低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其野生自然资源急剧减少,濒临灭绝,已被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予以保护[6,7]。
怀集县是广东重点林区县之一,林地面积达35.67万h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5%以上,其中有林地面积达23.2万hm2,活立木总蓄积1212.61万m3,森林覆盖率67.82%,为发展林下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2011年以来,国家、省、市等均出台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因此,开展林下白芨人工栽培,既是解决白芨自然资源匮乏的必然选择,也符合现代林业发展的趋势。本文结合怀集县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特点,于2015年从云南、贵州引进3个白芨品种在怀集地区马尾松林下栽培试验,进行连续3年的出苗率、生长表现的观测,通过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品种白芨在怀集地区的适应性,以期为白芨在怀集地区乃至整个广东地区的推广栽培提供基础依据。
1 试验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广东怀集县林业科学研究所所辖国有林地,位于怀集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部,肇庆市北部(N,23°28′07″~24°23′30″;E,110°52′09″~112°30′49″),位于北回归线北侧,属亚热带气候,夏长冬短,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785.4 mm,累年平均气温20.8 ℃,极端最低气温为-3.9 ℃,极端最高温度为39.4 ℃,无霜期310 d。试验地上层林为马尾松林,树龄为20a,平均胸径15.0 cm,平均树高15.0 m,平均枝下高6.0 m,保留密度600株/hm2。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红壤土。
1.2 研究方法
1.2.1 材料及栽种
2015年10月从云南、贵州等地引进当年所采收的白花白芨、紫花白芨、黄花白芨3个品种新鲜块茎,个头大小中等(统货≤80头),每个块茎带1~2个饱满芽眼,无病虫害、无采挖损伤。林地清理后,以水平带状开垦,深耕25 cm以上,施足腐熟的有机底肥(鸡粪),施肥量为100 kg/亩,再翻地使土和肥料拌均匀。栽植前浅耕一次,把土壤整细耙平。起畦,畦宽约1.2 m,畦高约20 cm,行道宽约30 cm,四周开好排水沟以防雨水冲刷。栽培穴距约15 cm,行距20 cm,穴深 8~10 cm,每穴移栽1~3个块茎,新芽成三角形平放穴中,芽尖向上,种后覆盖3~4 cm厚的细土,稍镇压,使块茎与周围土壤接触,从而保证出苗率。随后进行常规的田间管护。
1.2.2 参数测定
每个品种随机抽样,固定样株30株,每年在白芨生育期末连续3年测定不同品种白芨株高、叶长、叶宽、新鳞茎个数,统计不同品种白芨成活株数和死亡株数。
1.2.3 数据分析
依据白芨成活株数和死亡株数,统计不同品种白芨连续3年的出苗率。应用一元方差(one-way ANOVA)分析方法,比较同一年份不同白芨品种和同一品种不同年份的形态特征差异。方差分析用PASW statistics 18(SPSS Inc.,Chicago,IL)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芨的出苗率
.png)
从白芨出苗率统计结果(表1)可以看出,紫花三叉白芨连续3年的出苗率100%,均高于白花、黄花白芨的出苗率,且白花、黄花白芨连续3年的出苗率也存在差异,随着种植年限增加逐渐降低,但第三年仍大于70%。
.png)
图1 三个白芨品种连续3年生长表现
注:相同物种不同年份间的差异用不同的大写字母表示,同一年份不同物种之间的差异用不同的小写字母表示
2.2 白芨生长表现
从3个白芨品种连续3年生长表现统计分析图1可以看出,不同品种白芨在株高、叶长、叶宽、叶片数、新鳞茎数均存在差异(P <0.05),紫花三叉白芨的长势总体较白花白芨和黄花白芨好。在同一年份中,紫花三叉白芨无论株高、叶长、叶宽、叶片数、新鳞茎数均显著高于白花白芨和黄花白芨(P <0.05);在连续3年种植中,紫花三叉白芨除新鳞茎数和叶宽外差异都不显著,而白花、黄花白芨均随种植时间增加而增加。
3 讨论与结论
生长性状是植物在某一外界环境条件下的直接外在表现,是植物生态适应能力的有效评判指标[8]。不同品种白芨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性[9,10],引种的3个不同品种白芨在株高、叶长、叶宽、叶片数、新鳞茎数方面都存在差异。结果表明,引种栽培的3个白芨品种在怀集试验区均能正常生长,但不同品种白芨的生长表现、适应性不同,其中以紫花三叉白芨品种表现较好,性状稳定,出苗率高。新鳞茎数量的增长速度和最终的增长量是决定不同品种适应性的关键指标,不同品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适应性强的品种,新鳞茎萌发多,增重快,不同品种不同年份新鳞茎的萌发存在显著差异,但紫花三叉白芨第二与第三年新鳞茎的萌发差异不显著,趋于稳定,年均萌发数分别为3.4和3.6个,在三个品种白芨中最高,为初步筛选出的品种。但本文只是对白芨引种后的出苗率和生长表现统计分析,必须通过更长时间的经济、生理、生化性状等系统分析比较,才能为怀集县不同区域推广种植白芨提高更有价值的基础数据。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1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6.
[2]林福林,杨昌云,杨薇薇,等.中药白芨的现代研究概况[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7(7):571-573.
[3]袁宁,何俊蓉,何锐,等.白芨组培快繁育苗技术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9,(3):781-785.
[4]余朝秀,李枝林,王玉英.野生白芨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7(5):36-39.
[5]曹琦,王学平.药用白芨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保护[J].安徽农业学,2015,(18):175-176.
[6]熊丙全,廖相建,张勇,等.四川地区白芨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7,(21):90-91.
[7]万永明,催光教.高山地区白芨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试验[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8,(2):36-39.
[8]段爱国,张建国,罗红梅,等.中国沙棘(♀)×蒙古沙棘(♂)杂种F1重要选种性状表型多样性与选优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12,25(1):30-35.
[9]和志娇,吕丽芬,杨丽云,等.白芨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08,21(4):1081-1085.
[10]徐中志,谭敬菊,陈翠,等.不同白芨种源分析评价与利用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1):90-92.
基金项目:广东省林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林下白芨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2014KJCX019-06、2017KJCX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