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2期   作者:徐跃良
[导读] 数学练习课是以巩固、加深、理解、应用知识、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为主要任务的课型

         内容摘要:
         数学练习课是以巩固、加深、理解、应用知识、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为主要任务的课型,它是新授课的补充、完善和发展。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重视数学练习课的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练习课  练习设计 讲练结合
正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讲授了一个新知识后,往往紧跟着要上一、两堂练习课,其任务是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小学数学大纲明确指出“要认真上好练习课,要合理分配时间,讲究练习方式,提高练习效率,使全班同学都得到较多的练习机会。”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把练习课上成题目的机械重复,使学生毫无兴趣,枯燥乏味。为此,本人谈一谈在近几年教学中的几点想法:
一、明确练习作用,激发练习热情。
         教学大纲指出“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过程,要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练习来加深理解,逐步掌握”。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进行有效的练习,通过有效的练习才能逐步把知识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
         学生的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必须有针对性地上好练习课,使学生中的优、中、差三者各有所得。只有真正认识到练习课的重要作用,那么我们就不会感觉到练习课没有内容可上,反而觉得内容很多而时间不够!
         二、加强练习设计,提高练习水平。
         练习要有层次,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虽然教材中安排了很多练习内容,但要更好地发挥练习的作用,教师要根据班级的不同,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对教材里的内容作适当的调整、组合、补充,使之有层次性、针对性、多样性。
         (一)基本练习。基本练习应紧紧围绕新授课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来设计。如小数简便计算的基本练习,可设计如下题目:
         2.5×4×2.3     2.5×(20+0.40)     0.5×0.27×20      3.29×0.46+3.29×0.54
         4.7×9.9        0.75×2.8+0.75×7.2      0.125×8×3.6      0.78×101
         通过这些题目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定律运用的理解,难度较低,能帮助全体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二)变式练习。变式练习是基本练习的延伸,是由知识变为技能的桥梁。如乘法分配律的变式练习:   1.01×99+1.01   8.88×1.25     4.68×98+53.2×9.8
         这样的变式练习较之基本练习有了一定的难度,但这种练习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综合练习。综合练习是把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练习。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在学了分数除法应用题后,练习课中安排这样的题目:猜一猜乒乓球的个数,第一个盒子里有6个乒乓球,第二个盒子乒乓球的个数是第一个盒子的2/3,是第三个盒子的2/9,猜一猜第三个盒子里有多少个乒乓球?先运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算)”,再运用“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算)”。

这样的练习,既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综合运用的能力。
         (四)辨析练习。帮助学生从事物的各种外在形式和不同的情境变化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对概念的理解更概括、更精确、更深刻。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分数解决问题教学后,以下习题在学生的练习中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分数练习题,学生解答时也无从下手,且容易混淆。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在习题讲评过程中设计了以下“多题一问”的习题,以求异类习题辨析讲。
         1、两根同是4dm的丝带,第一根剪下,第二根剪下dm,剩下的部分(????? )
                   A.第一根长??? B.第二根长???? C.一样长???? D.无法比较
         2、两根一样长的丝带,第一根剪下,第二根剪下dm,剩下的部分(????? )
            A.第一根长???? B.第二根长???? C.一样长???? D.无法比较
3、一根长4dm的丝带,第一次剪下,第二次剪下dm,剩下的部分长(???? )
A. dm??????? B. dm??????? C. dm?????? D. dm
         通过这样对“剩下部分的长”进行同一问题的讨论解决,分析其中的异同点,明确解题的关键之处:两根同是4dm的丝带、两根一样长的丝带、一根长4dm的丝带三个看似联系不大的条件,但其都决定了最后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特别是对两根一样长的丝带,当告诉学生具体长度时与没有具体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区别进行深入详细的对比辨析,掌握其解题的重点与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五)发展练习。前苏联心理学家赞柯夫说过:“能力和肌肉一样,如果不给以适当的负担,加以锻炼,它就会萎缩、退化”。发展练习是把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新的学习情境中,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促进新知识的学习,解决新的问题。如在学完体积、容积这部分内容后,让学生练习下面一道题“在一只圆柱体的水桶里,放入一段底面半径为5厘米的圆柱形钢材。把它全部放入水中,桶里的水面上升了7厘米,如把水里的钢材露出水面15厘米,这时桶里的水面就下降3厘米,求这段钢材的体积。
         练习这道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钢材放入水中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此钢材的体积(这是第一次体积的转换)。钢材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放入钢材后,引起桶里水的体积的变化(这是第二次体积的转换)。圆柱体水桶的底面积可由钢材露出水面的体积求得。这样进行逐步的转换和知识的迁移,一道复杂应用题就可化难为易,迎刃而解了。
         当然,不一定每堂练习课都安排这样五个层次的练习,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
         三、注意讲练结合,提升练习效果。
         练习课固然是以学生练习为主,但不能一个劲地练习。“练”要与“讲”、“评”有机地结合起来,“讲”和“评”都要为“练”这个中心服务。一般地说,每一个层次练习的程序都是“讲--练--评”。练习前要适当讲解,讲清概念和算理,用概念和算理指导解题,有时教师作必要的示范。练习后要讲评订正,只练不评,会使练习只图形式,效果不好。
         练习课的设计要合理地选择范例和练习题。一要典型,有助于巩固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助于提高解题的能力。二是难度要适当,选题难度太大,超出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承受能力,将影响课堂教学的进行,过多不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动力。
总而言之,一堂好的练习课,教师要成为一位有经验的“舵手”。我们要充分利用练习课形式上的灵活性、层次性、多样性的特点,来弥补它内容上不如新授课那么“新”的不足,使学生通过练习课有新的收获,把知识、能力、智力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