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美术课堂管理中教师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2期   作者:杨兰
[导读] 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和主体意识
         摘要: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和主体意识,提高教师组织活动的效率,促进孩子身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本文从美术教师这一个维度分析了造成管理中问题的原因,并结合现状与原因分析,提出了改善中职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策略:转变教师传统观念;转变课堂中教师权威的角色;培养教师课堂管理技巧;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关键词:中职教师;课堂管理;存在问题;策略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环境达到最优化的状态,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增进师生情感,提高教师上课的效率,促进学生身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相反教师不当的课堂管理行为不但会妨碍课堂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还会影响正常学习和社会交往,造成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适应困难。
         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低下,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等特点,因此中职教师更需要通过课堂管理创设有秩序、积极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身的优缺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保证课堂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二、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管理行为片面及管理技巧缺乏
         片段一:在学前教育专业课堂中,美术课上老师正带领学生学习手工纸贴画,有个别同学就拿出了手机听起歌来,这时老师看见了立刻停止教学并训斥该同学“再听歌我就把你手机收了,这一周都别想从我这里拿到手机”。
         教师就是通过威胁的方式,达到控制纪律与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的目的,虽然只能在短时间内起作用,但对教师而言,这种方式立竿见影,所以经常使用。
         (2)控制倾向严重,缺乏引导
         片段二:简笔画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创作风景画,很多同学都以蓝天、白云、太阳、小草等景物来进行创作,老师一看所有的画面都大同小异就说“所有的画面都不准画这些东西,你们就知道画这些简单的东西来敷衍我,只要画面出现这些物体都全部重新给我画”。听了老师的话,同学们都有了抵触情绪,课堂闹闹哄哄的,有几个同学当场和老师争执了起来,老师一气就是说“这是我的课堂,听我的,我怎么说你们怎么做”。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管理控制倾向严重,缺乏引导,要求常会随具体情境、个人意志等变化而变化。由于经常变化,孩子们学会了察言观色,而不是按照规则行事。同时要求的不确定性,必会给学生造成迷惑,不知道到底怎样才是正确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课堂的混乱将不可避免。
         在这两个个片断中,教师事先没有意识到引导的必要性,都用强势的方式来控制纪律,这种方式虽然暂时有用,但是却让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越来越低,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远。


三、影响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主要原因
1、教师数量少,工作量大
         由于近几年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扶持,中职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使得教师人数跟不上学生人数的增加。尤其是民办中职学校,由于待遇低下,教师难聘,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使得教师的工作量大,很多老师身兼数职,既是任课老师,又是班主任。超负荷的工作量使老师在教学管理中缺乏耐心,喜欢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进行课堂管理。
2、年龄、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
         从本地区民办职业学校教师年龄、学历、职称结构调研分析,30岁以下的教师所占比重较大,30至45岁的中年教师和45岁以上的教师比例偏低的不合理结构。从学历和职称分布情况看,学历和职称总体偏低。初级职称和大专学历的比例较高,高级职称和本科学历以上的教师较少,目前中职学校专业教师一部分毕业于师范和一般的工科院校,一部分是属于企业专业岗位技术人员转型而来,很多教师缺少管理能力和管理技巧。 
四、改善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策略建议
(一)转变教师传统管理观念
         传统的课堂管理倾向于行为控制和程式化的问题解决,注重课堂秩序和规定性。比如在课堂中有的教师提到“这是我的课堂,听我的,我怎么说你们怎么做”。可这种管理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在课堂管理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身体力行的去实现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理论,即“解放眼睛,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嘴巴,解放时间,解放空间”。教师要改变以往课堂上强势的管理观念,要尊重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
(二)改变课堂中教师权威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应是引导者、监督者、促进者,而不是权威的命令者。在与幼儿的互动中,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的,教师不能为了自己方便管理就对学生发号施令,那样孩子并不理解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是一味的听从教师的安排;久而久之,这种管理模式下的学生缺乏自己的思想,只会僵化的按照老师的意旨行事,只会服从不会创新,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可悲的。
         因此,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的管理中,让管理的规则及管理的意义渗透到学生的意识当中。
(三)培养教师课堂管理技巧
         现在很多教师特别是刚毕业的新教师,缺乏管理技巧与经验,面对层出不穷的课堂问题不能及时的做出科学的决策。因此,应将丰富课堂管理理论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反思能力等课堂管理理论的学习纳入到教师职前职后的培提高教师课堂管理技巧是改善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必要途径。
(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一个合格的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教学规律,还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帮助教师做出科学合理的课堂管理决策。要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爱岗敬业。其次,在理论学习中深刻理解教师道德规范和要求,明辨是非,提高遵守师德规范和要求的自觉性。最后,应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教书育人的本领。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http://www.edu.cn/20011126/3011708_2.shtml
[2]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1916
[3] 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4] 杜萍.课堂管理的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