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同伴违反规则下幼儿的行为反应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5期   作者:范萱萱
[导读]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会出现违反规则的行为,本文研究幼儿在发现同伴违反规则后的反应及其动机
        [摘 要]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会出现违反规则的行为,本文研究幼儿在发现同伴违反规则后的反应及其动机。通过观察法收集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案例,对幼儿的这些反应做了分类,并通过案例分析了幼儿这些反应背后的动机和影响因素。
[关键词]幼儿; 规则; 行为反应
一、问题的提出
        在幼儿园会发现在“一日活动”中幼儿时常会违反规则,同伴也会对这一行为采取一定的反应,如报告老师、制止违规行为等。这些行为称为维护规则行为。那么幼儿维护规则的动机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才会维护规则?维护规则的方式选择背后的原因又有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探究。
二、行为动机
1.涉及自己的动机
涉及自己的动机指违反规则的行为涉及到这个幼儿的利益,所以他要做出维护规则的行为;幼儿维护规则的动机实际是维护自己的利益。
案例一:
        班级的图书馆区域跟益智区是连着的两个区。教师有规定:“在图书馆是不可以玩益智区的游戏的。”这天,晨晨是图书馆的管理员,但是却在益智区玩起了游戏,晨晨拿了阳阳想要的玩具,阳阳对晨晨说:“你是图书馆的,不能玩我们益智区的。老师,他不可以在这边玩的。”我问:“为什么不可以啊?”阳阳说:“老师说过的,玩图书馆是不能再玩益智区的。”
案例中,幼儿对违反教师制定的日常规则作出的反应。幼儿行为反应的出发点是维护自身利益。案例一中阳阳在发现晨晨违反规则后,并没有立即制止,而是在晨晨抢了自己的玩具后,才进行制止。采取主动劝阻晨晨的方式,提醒他“你不该在这个区玩的”,也同时向我反映:“老师说过的,图书馆的不可以到益智区玩的”。阳阳的行为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维护规则本身,一是出于涉及自己利益而采取的维护规则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开始,阳阳并没有阻止晨晨,直到晨晨抢了他的玩具后他才有所行动。说明他的动机还是出于自身的利益,只不过用了规则的借口。
2.涉及他人的动机
涉及他人的动机指违反规则的行为涉及到他人利益、伤害了他人,这个他人可能是该幼儿的好朋友,这叫做特殊他人,也可能只是他人,与该幼儿无特别亲密的关系,叫做一般他人。对这不同的两种人的利益的维护的动机属于不同层次,前者低一些,后者高一些,因为后者是真正从规则角度采取行为;
        案例二:
        班上的捣蛋鬼黄黄今天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图书馆的管理员。他在小图书馆里看着自己的图书。在游戏过程中,他跑来跟我说:“老师,豪豪跟亮亮跟佳佳妹妹抢书。不该跟妹妹抢书。”我问:“图书馆管理员因该做什么呀?是不是不该在图书馆抢书?”。他说:“我是图书馆的管理员,我忘记提醒他们了。”我说:“你做的非常好。”他听到后笑着满意地去了图书馆继续当值去了。
        这是涉及他人、而且是一般他人的行为反应。在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小小管理员对同伴违反游戏本身的规则和教师规定的日常规则的反应行为是向教师告状。而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人,希望他人摆脱困境。
        他今天同时也是图书馆的管理员,角色的认知可能也是其会有这样的反应行为的重要原因。
        同时,他希望从中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和认可。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里面有对尊重的需要,每个人都需要,包括幼儿,“心理学的研究资料表明,标志自己是‘好孩子’、‘表现好’的孩子的一朵小红花、一个五角星等往往孩子们最珍贵、最值得炫耀的东西。”[]幼儿对教师的赞赏和认可的心理需求也可能是影响其行为反应的因素。
3.涉及集体的动机
 涉及集体的动机指幼儿意识到违反规则将损害集体的整体利益,比如大家都玩不成游戏,或都要受到老师的批评,为维护集体利益而做出维护规则的行为。这种反应的层次也比较高,因为规则本身既是为了个人利益也是为了保证集体利益;
案例三:
在玩建筑区的游戏时,首先要做的就是选择要搭建的场馆的类型,如停车场,机器人馆。

然后搭建好建筑,在搭建好建筑之后才可以将玩具模型放在搭建的场馆内。小朋友们一直保持着对模型的好奇,所以每次都不搭建建筑,光顾着玩模型。主班老师看见后,说:“如果建筑师们再不搭建筑,那我要把模型先收起来,等你们搭好建筑后,我再请它们陪你们做游戏。”在之后的游戏中,情况有所好转,只有果果一个人在玩模型,阳阳看到后大声说道:“我们要先搭好建筑,才可以玩模型。不然老师要收了我们的玩具的。” 果果还在玩着自己的汽车,没一会,自言自语地说:“建筑工人怎么可以玩模型,房子都没搭好,怎么玩。” 但是,他还在玩着自己的汽车模型。
        在这则案例中,同伴违反的是教师规定的游戏规则,阳阳对同伴违反规则的反应是主动出言制止,目的是维护集体利益,同时也维护自己的利益。阳阳意识到同伴们的违反游戏规则行为,会让这个小组都没有模型玩具玩,所以出言制止。这种对违反规则的反应行为上升了一个层次,是为了集体的利益而维护规则。
        但是在这则案例中。晨晨的反应也是让人惊讶。他知道建筑工人要搭好建筑才能玩模型,可是却没停下手里的游戏。这种“言行不一”反应出了其规则认知发展的年龄特点。这个阶段的幼儿还不能讲规则内化,所以才会出现案例中的萍萍的“明知故犯”的现象。虽然他知道只有搭好建筑后才可以玩汽车,但是他还是在玩汽车,这种“明知故犯”不是幼儿故意违反规则,而是他还没有将规则内化,还不能理解规则的意义,只知道要遵守,这是典型的“他律道德阶段”。所以由于幼儿对规则理解的程度不同,其对违反规则行为的反应也会不相同。
4.涉及规则本身的动机
涉及规则本身的动机指幼儿对违反规则行为的反应不是仅仅因为自己或他人或集体利益受损害,而是基于对规则与集体的关系的认识,这属于最高层次的动机,因为这种动机超越了具体人与具体利益的问题,关注的是规则存在本身。
案例四:
        区域游戏中有个游戏是玩陀螺,老师在游戏开始前提出要求,玩过陀螺后要把他送回家。糖糖到盒子里拿起陀螺,玩了一会后,看到有飞行棋可以玩,就放下陀螺走向了飞行棋那,走了几步后,听到另一个小朋友提醒说:“要把陀螺送回家的。”糖糖回看了陀螺一眼,便径直去玩飞行棋了。,并有理会地上的陀螺。建筑区的园园看到后,把陀螺送回了家。我问:“你为什么要把它送回家?”他回答说:“老师说要送回家的。”
        在案例中,园园在发现陀螺没有回家时,就主动把陀螺送回来,自发主动的维护了规则。
         幼儿维护规则的动机都是围绕规则本身,关注的也是规则的本身,是最高层次的规则维护行为。这反应了幼儿的规则意识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在案例中,糖糖的回答给我的信息是教师的权威是影响其行为反应的因素。幼儿在幼儿园所习得规则都是由教师教给幼儿的,对幼儿来说教师的要求都是规则。从糖糖的反应中可以看出,幼儿对教师说的话‘坚信不疑’,更加反应了这个年龄阶段幼儿的规则认知的发展特征,“规则是由权威来定义,而且必须遵守。”[]幼儿对规则的认知水平会影响其对同伴违反规则行为的反应。
三、小结
        在同伴违反规则的背景下,幼儿做出涉及自己的动机所占比例最高,余下依次是涉及他人的动机,涉及规则本身的动机以及涉及集体的动机。每种动机都反映出幼儿内心的规则意识的发展。从中而总结的影响其行为反应的因素包括幼儿规则认知的发展、幼儿角色认知的发展和对教师赞赏和认可的心理需求以及对教师权威的服从。这些因素可能直接作用于幼儿,也可能间接影响幼儿,正是在这些因素作用下,幼儿对规则行为的反应才得以产生和运行。

















参考文献
[1]赵琳,但菲.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1)
[2]陈佩红.在幼儿园游戏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J],文理导航,2011.(8)
[3]程瑾.对幼儿园区域活动规则的几点认识[J],都市家教,201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