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游戏化资源优势,激发幼儿主观能动性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5期   作者:丁海萍
[导读] 幼儿是启蒙的重要阶段,是人感知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
        摘要:幼儿是启蒙的重要阶段,是人感知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对于事物的认知与存在巨大的不同,且对于事物缺乏正确的认知,因此需要成人的良好引导。现如今,我国对于幼儿教育越发重视,如何合理运用教育资源,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成为当地幼儿教育的重点话题。本文将立足于对游戏化教学的思考,探析幼儿教育如何运用游戏化资源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以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游戏化;幼儿;主观能动性

前言:幼儿天性活泼好动,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若运用严苛古板的教育方式,很可能打击到幼儿尝试的信心,进而影响到幼儿持续学习的热情。游戏化资源的运用,能够使幼儿教育迸发出新的活力,构建起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使幼儿能够在游戏中有所收获,在愉悦的氛围中深入思考。由此可见,游戏化是当代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当前幼儿园游戏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游戏化环境相对缺失
        目前,针对《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有明确规定,大型幼儿园不超过12个班,每班不超过40名儿童。但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幼儿园在招收儿童时并未考量园区容纳问题,尤其在部分一、二线城市,由于社区人口密度大,儿童数量多,许多班的人数已远远大于40人,使得幼儿园的环境质量大打折扣。与此同时,幼儿游戏化资源有限,致使幼儿人均分配到的资源减少,许多游戏化合作无法得到有效开展,严重降低了幼儿游戏化教学质量。
        与此同时,幼儿园在游戏环境的布置上也存在诸多问题,各幼儿园未结合幼儿的兴趣爱好与实际需求对游戏区角进行分类,教师只是结合其他幼儿园的经验对园区进行常规分类,大多以实践、科技、自然、探索未参照系,未凸显区域的游戏化优势,致使幼儿的参与兴趣不强,游戏区域更成为摆设。
(二)幼儿主动性缺失
        教师在设置游戏环节的过程中,往往将重心放在安全性、可操作度等方面,且将自己视为游戏的主要决定者,而幼儿的任务则是配合教师完成游戏环节,致使幼儿的参与感较低。大多数教师认为,幼儿不具备规划、选择角色等能力,因此出于对纪律及游戏时间的考量,大多数教师会牢牢把握游戏的主导权,一步一步的引导幼儿完成每个环节。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幼儿往往会在没有弄懂游戏规则的前提下便参与到游戏当中,思维更受到教师的束缚与干扰,这种看似公平民主的游戏实则剥夺了幼儿的自主参与权,也使得游戏的安排失去现实意义[1]。
(三)教师缺乏科学引导
        在幼儿游戏化的实施中,教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多种多样的引导方式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实时关注幼儿动态,也能使幼儿化被动为主动,真正的在游戏中有所收获。然而,大多数教师缺乏对游戏引导的正确认知,往往采取强硬的方式对幼儿进行直接干预,诸如手把手的教幼儿该如何操作,直接严肃的指出幼儿操作上的问题等,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会使幼儿产生厌烦与抵触情绪,甚至对群体活动产生恐惧。此外,部分教师缺乏与幼儿间的良好沟通,未走进幼儿的世界去思考问题,常常站在大人的角度对幼儿的行为做出评判,或过分强调幼儿的独立参与性,在幼儿有需求时未及时的给予回应,致使幼师间的存在隔阂,游戏的进展缺乏协调性。
(四)评价环节的缺失
        总结与评价是游戏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够帮助教师发觉游戏设置中存在的不足,了解幼儿的实际需求,进而对游戏内容加以改进与完善。评价环节的形式丰富,可以以教师点评与幼儿评价的方式展开,也可以采取教学反思的方式。然而,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幼儿园并未针对游戏设置评价环节,教师不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教学反思也存在片面性问题,评语未简单的“好、不好”等,后续也没有提出建设性意见,这种随意的评价方式也使得幼儿园游戏化长期得不到进步[2]。


二、利用游戏化资源优势激发幼儿主观能动性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自由游戏环境,激发幼儿参与热情
        游戏化环境的创设应当是灵活多变的,能够让不同幼儿个体感受到游戏带来的乐趣,并达到自我培养的目的。鉴于此,幼儿园应充分利用有效的园内环境,设置多元化的游戏区,结合气候、季节、节日等因素,对游戏区中的元素进行更换,让幼儿感到耳目一新。与此同时,时间的设定对于游戏的质量也有巨大的影响,对此,教师在设计游戏的同时,应确保时间规划的合理,使幼儿能够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熟悉规则,并能在与同伴合作中有条不紊的完整游戏。
        例如,以“秋天”为主题的游戏为例,游戏时间可设置为30-40分钟左右,教师可带领幼儿收集落叶,用泛黄的落叶装点活动室的墙壁,或将落叶作为学生绘画的道具。布满落叶的活动室增添了秋意,而用画笔在落叶上作画的过程中幼儿发现,夏天的树叶是绿色,到了秋天就满满的变成了黄色。如此一来,在自主尝试的过程中,幼儿一步步突破了自我认知的局限,并掌握了更多的自然规律。
(二)游戏联系生活,引导幼儿自主选择
        陶行知老先生曾说:“知识源自于生活”,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因此,幼儿阶段教育也应当以实际生活为依托,在生活中选择游戏素材,使幼儿收获乐趣的同时,也能实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出于对幼儿兴趣的考量,在游戏设计环节,教师不妨多与幼儿展开沟通,将幼儿的观点与想法融入到游戏当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也能使游戏内容更符合幼儿实际要求。
        以“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为例,最常见的玩法一个小朋友充当老鹰角色,剩余的小朋友排成队,队首的小朋友为母鸡,保护着后面的小鸡不被老鹰捉走。许多幼儿动作不够灵敏,因此提出增加“老鹰”的游戏难度,例如蒙上“老鹰”的双眼,或在抓人前转10圈等,在幼儿的大胆尝试下,游戏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幼儿的参与感也越来越强。
(三)转化教育观念,注重对幼儿科学引导
        游戏化的最终目的是使幼儿能够有所收获,因此,一切关于游戏的建设工作应围绕着幼儿展开,教师应摆脱陈旧的思想观念,学会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到游戏当中,适时的给予幼儿引导,使幼儿在有安全感的同时又不会感受到强迫,确保游戏基调的轻松愉悦。例如,当幼儿在操作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试探的询问幼儿是否遇到问题了,并以同伴的身份与幼儿一同探究,以“这样会不会好点呢?”等句式引导,保护幼儿的自尊心,也能使幼儿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科学运用评价机制,调动幼儿主体意识
        围绕幼儿的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幼儿自评、自由评价等,针对不同教育情境,可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确保游戏的完整性。游戏结束之初,幼儿还沉浸在喜悦中,教师要把握机会,引导幼儿对游戏过程进行回忆,抒发感想,使幼儿的情感得到升华。此后,教师可针对此次游戏设立一场小型交流会,让幼儿就自己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谈谈感想,向其他人介绍自己的游戏任务等[3]。例如,以“超级便利店”游戏为例,一些幼儿担任收银员角色,需要牢记各种商品的价格,负责给顾客找零钱等;导购员则需要对商品进行分类,了解商品的属性及用途等,通过分享,幼儿熟悉了采购的流程,也能掌握大量的生活技巧。在此基础上,教师针对游戏进行梳理与反思,作为日后游戏设计的借鉴与参考,真正的提升游戏化的效果。
结语:综上所述,幼儿游戏化资源丰富,教师却未能做到“物尽其用”,致使游戏成为摆设,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也未得到良好的激发。对此,教师应积极投入到游戏化教育工作当中,汲取优秀教师的教育经验,树立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意识,科学设计游戏内容,使幼儿能积极参与到游戏当中,感受到游戏带来的别样乐趣。
参考文献:
[1]李小艳.倡导游戏精神,促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J].才智,2020(09):174.
[2]徐淑慧.幼儿园游戏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2):129.
[3]陈冰毅.结合幼儿思维 开展幼儿活动——谈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现途径[J].名师在线,2018(35):45-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