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代的教育已有了新的要求,即增强课程改革力度、对素质教育的质量进行整体的提高。小学时期作为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品德、个性等各方面养成的重要时期,学校必须在该时期注重对小学生德育教学的开展工作。基于此,本文以小学德育教学为研究的对象,探讨并分析了其在新时期下所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其有效性的策略,希望能给相关教师一些借鉴。
关键字:小学德育;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
从古代到今天,教育领域的任务都是以立德和树人为主。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就已经认识到“国无德则不兴,人无德则不立”的重要意义,如今,人们则会以 “德育为首,育人为本”作为一个主要强调的目标。党的十九大中已经提到:立德树人是当今教育领域的根本任务,而学校的德育教育活动是把立德树人任务进行落实的一个重要载体。所以,一个学校对于自身德育教学实效性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其有利于使学生的良好品德、个人修养、正确的理想信念、个人责任感以及民族情感等得到有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出符合当今时代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
一、小学德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1.1 德育教学过于形式化
当前,即使许多学校都能够认识到德育教学的重要性并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但是由于升学制度的影响,在实际的德育教学中重视理论、轻视学生德育教育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许多学校往往只是把德育教学活动以一种形式化的眼光去看待,这样一来德育教学的作用并不能被得到有效的发挥。而且很多学校也总是会把德育教学工作之前的众多事项先计划好,因此每个年级所开展的相关教学活动也是具有普遍性和统一性的,如此导致了德育教学创新性的缺乏。这种死板的教学活动不但会使学生的课堂参与性降低,还使学生的品德无法得到有效培养,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1.2 教师缺乏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但是目前看来,很多小学的德育教学活动往往都是由其他文化课的教师同时进行任课的,其也并没有去挑选具备专业能力的德育教师去进行德育教学活动,而且兼任该项教学活动的文化课教师往往也都是没有经过专门的德育培训的,因此他们的专业能力与德育教学并不能相匹配。另外,德育教师如果缺乏专业能力,其就不能够去对自身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及解决,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还严重影响到了德育教学的质量及效率。
二、新时期提高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 合理安排德育教学
在开展德育教学活动时,相关教师必须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前提,并要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从而使自身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展开:第一,开展以德育教育为主题的相关活动。比如,教师在进行《让家园更美好》这一部分的授课时,可以举行保护大自然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对花草树木的浇水活动以及打扫学校、家里或者社区等,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这样一方面不仅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爱护自身的家园,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第二,注重德育教学氛围的营造。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各种设施去进行德育教育知识的传播和宣传,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教学氛围,在无形中使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得到提高,教师也能更加有效地开展德育教学活动。第三,注重德育教学课堂时间的合理性。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接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长时间对他们进行德育教学可能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因此相关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教学的课堂时间,注重课堂的高效性而非时长性。
2.2 创设教学情境,实现德育教学内化
当前,很多教师在进行实际的德育教学时,往往不注重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将德德育知识内化于心进而展示在自身的实际生活中,这样一来教学就失去了有效性。因此,相关教师在德育教学中,必须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去进行教学内容的转化,并能够充分运用生活素材去进行课堂相关情境的创设,以增强学生对所学的德育知识的认同感,从而实现德育教学内化。例如教师在进行《我和规则交朋友》这一部分的授课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规则是我们必须要去遵守的,然后用多媒体展示马路上红绿灯的图片以及学校的图片等等,让学生回答马路上和学校中又有什么规则是要我们遵守的,这样学生能够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去思考和回答问题,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同感以及生活体验感,深化对本节所学知识的印象,还可以有效实现德育教学的目标。
2.3 加强课堂实践,实现德育教学外化
德育教学的教师还应该深刻认识到课堂实践的重要性。课堂实践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体验、感悟进而促进自身的成长,从而指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出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锻炼出坚定的意志、修炼出优质的品格。因此,教师在实际的德育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注重对所教的德育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同时还应充分挖掘生活实践的资源,引导学生能够通过关心时事、时间调查、案例分析等多种实践性活动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并树立起一个正确的理想信念以及道德准则,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例如,教师在进行《关心你,爱护他》这一部分的授课时,可以举办相关的实践性活动,带领学生去敬老院关心和慰问老人,帮助孤寡老人进行卫生打扫等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中逐渐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又比如,教师在进行《走进大自然》这一部分的授课时,可以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们去户外欣赏大自然,使学生们能够对大自然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在学生欣赏大自然的同时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讲述大自然的重要性,从而激起学生们爱护大自然的责任心。最后,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就自身在生活实践中的心得去进行交流和讨论,其中的生活实践可以包括为孕妇和老人让座、扶老人过马路、不乱扔垃圾、不大声喧哗等等,通过这种交流活动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德育观念,进而提高他们的德育素养。
结束语:
总之,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不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它既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也是学生能否提升自身思想道德水平的关键。因此,德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对其进行合理安排,同时还要注重教学环境的创设以及课堂的实践性。只有这样,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也才能得到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谭遇芳. 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8):182-183.
[2]骆国权. 新时期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策略[J]. 课程教育研究,2017(16):83.
[3]卓伟良. 新时期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相关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18(1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