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小学德育“生活化”策略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2期   作者:李辽林
[导读] 教育改革像一阵春雨,让教学工作变得焕然一新

         摘要:教育改革像一阵春雨,让教学工作变得焕然一新。我国教育部门目前对教育的要求是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向学生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对小学生而言,他们自身正处于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重要阶段,在此时渗透德育教育非常关键。乡村小学的道德教育不应仅以教材为基础,而应与小学生的生活方式相结合,此次主要探讨农村小学德育“生活化”的策略,即教师应树立德育教育生活化的意识,然后善于利用生活现象营造德育教育氛围,学校应积极开展多种时间活动,促进校内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字:农村小学;德育;生活化;策略
        
前言
         近些年来教育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成为教学工作的核心思想,学校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门的教学要求,在德育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实践者,对学生的影响最为深远,因此德育教育中教师应发挥积极作用促使学生理解并接受德育理念。由于小学生自身人生阅历浅薄,他们认知世界的方式主要就是学校教育和生活教育,因此德育教育生活化具备一定可行性。本人将在下文中谈谈小学的德育教育生活化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增强德育生活化策略教育意识
         少年强则国强。作为国家未来的核心力量,小学生的能力发展对国家未来建设至关重要。道德教育作为国家长期发展的基础,为了充分丰富小学生的精神世界,避免在这个迅速发展的时代陷入知识两极分化的边缘,学校和教师应该树立新型教育理念,即创建有利于教育进行的环境,坚持教育创新,帮助小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指导生活和生活目标,现已成为教育的主要目标。
         德育生活化是指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将德育的相关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互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发现生活当中的德育素材,进而利用生活将学生带到德育工作中。老师可以摆脱枯燥的理论知识,将其用学生可以理解的方式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对道德教育进行解释,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从课堂中、校园内、家庭等多个渠道汲取知识并逐渐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念。德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教育,自小学开始即实施德育,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他们形成独特的个性和良好的品质,另一方面有助于指导学生理性看待日常中的现象,促进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
         自从课程改革以来,国家一直鼓励学校要注重日常生活教育,学校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师的教学方法,增加道德教育课程,并要求教师将生活内容引入道德教育课堂。然而当前依然有部分学校教师没有对德育提起重视,他们继续延用以往的德育教育方法,从而导致学生的德育教育质量并不理想。同时有些教师认为德育教学的创新意味着自己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能会因为这些事项忽略家庭,因此也不愿意深入探究。此外,一些年纪太大,不能在课堂上充满热情和活力的道德教育教师不想学习新的教学方法,认为这些方法比较复杂,而且没有得到学校的足够重视,同时,农村教育本来就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因此,农村小学道德教育更加得不到发展。
    学校和教师均需要重新审视德育存在的重要意义,进而将校内学生的德育质量和教育部门的指示紧密结合起来,必须明确德育并不是课堂上的理论传授,更是生活习惯、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渗透。
         由于学生主体差异较大,开展道德教育时必须引起注意。为了适应不同的学生,教师们应该确定每个学生的道德素养,并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必须达关注农村儿童,以环境和经验为基础,建立起他们的道德知识。教师必须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状况,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作为陪伴学生共同成长的教师应主动了解农村儿童的生活条件,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并通过互联网等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广阔。
二、营造德育生活化策略教育氛围
         德育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在课堂上积极创建对应的话语环境,让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生活实践理解德育理论,并且能够自主评论生活现象,帮助学生实现生活与德育教育的有效衔接。德育教育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借助德育生活化教育氛围,道德教育的重难点均能得以直接展现。学生可以融入道德教育环境,使他们能够获得真正的情感经验,并将他们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以深化他们的学习和理解。教师可以创造一种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通过生活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道德教育知识。
         校园是学生收获知识、获得成长的重要场所,营造与教育相关的环境,进而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所在。学校可以对校园文化进行精心设计和形象推广,身处这样健康的学校环境当中,相信学生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课下休息,均能感受到浓郁的德育氛围。

例如,提出有象征意义的口号,如“诚实和勤奋、文明统一”;代表某些思想的雕塑或绘画;尊重老年人等道德教育概念。小学生可以通过教育标志、故事、小启示等学习到团结友谊互助等内容,这些都具有教育意义。所有这些都可以默示地教育学生。因此,学校负责人要把重点放在道德教育上,从规划到设计,到为学生提供道德教育,为学生创造绿色的树木、教育墙壁和美丽的校园,激发学生对道德的感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健康成长。
    道德教育课程是以生活为基础的,教师不能只理解教科书的内容。小学生没有足够的能力与理论相联系,教师必须帮助他们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在道德生活教育中,教师应当利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提供持续的活力与动力,丰富教学内容。道德教育教师可以用心找到各种生活材料。首先,道德教育教师可以从本地或人文技能开始。像一些父母在外工作,自己与爷爷奶奶留在农村的儿童,教师就可以将其视为德育重点,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学习。
三、注重在实践中活动中开展教育启迪
(一)开展感恩教育主题活动
         对学校来说,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越早越好,学校应该将德育教育视为与智育相同的存在,并对德育予以应有的重视。首先,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纪和年龄制定对应的德育方案,并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进来。其次,教师应发挥榜样作用,在学生面前注意个人的言行举止,在学生在无形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此外德育教育主题活动是非常有用的方式,学校可以定期开展感恩、守法等教育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进来,深入认识德育教育的作用。
         针对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可以重点采取主题活动与主题课程,教师与学生之间就感恩道德问题交换意见,表彰那些帮助和积极照顾他人的典型人物,通过感恩为主题的课程,学生们将提高了对感恩道德的认识。
         道德的概念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它必须在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小学的道德教育必须鼓励学生从周围的小事物开始。家庭生活是一种道德资源,父母抚养子女,祖父母照顾子女,让学生从身边的亲人开始,对他们充满感激之情,让学生们懂得感恩。
(二)鼓励中小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
         校园文化艺术节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教育的道德教育中起着关键作用。小学阶段所涉及的德育教育包含智力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教育工作者旨在培养学生道德的活动。道德教育主要是向大批学生灌输社会意识形态,如政治见解、意识形态、行为守则等,这些都反映出具体的生产关系。将其转化为具体的经验、质量、标准、行为和习惯。这些观念和标准往往可以与某些形式的文化结合起来。如果将包含文化观点、敏感性和规范的观点纳入某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则可以通过积极和有益的文化活动提供道德知识教育。
         在如今的教育环境之下培养可靠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需要将充分重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借助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的机会传播社会主义思想,让小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感悟,即自身是社会的一份子,是国家的一份子,因此必须明确自己的时代责任和历史责任,努力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价值和道德观念。

结语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已然成为教育改革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以多种活动为基础开展德育工作,会让更多学校、教师和学生参与进来。然而,日常生活教育的概念、教学工具和实效仍然不足,许多教师仍然缺乏运用这一概念的技能。对此应进一步加强全民性教育改革,创新学校和教师对德育教育生活化的认识, 并且定期组建渗透德育思想的教育活动。农村学生的学习资源不及城战学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为了让农村学生在未来更加适应社会生活,教师务必要加强农村小学生的社会教育、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冯兆雄.浅谈农村小学高年级段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20(04):74.
[2]蓝兴纯.学生德育生活化教学实践探究[J].华夏教师,2019(22):94-95.
[3]刘鹏义,王丽娜.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20):57.
[4]徐静. 谈小学实行德育生活化的意义与价值[C].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七).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153-154.
[5]刘海明.小学德育生活化教育对策[J].中国农村教育,2019(15):4.
[6]康亚峰.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小学德育生活化研究——以缙云县长坑小学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8(50):79-80.
[7] 史明星.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价值与实施策略[J].亚太教育,2019(10):77-78.
[8]周爱华.论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价值与实施[J].中国农村教育,2019(24):1-2.
[9]田甜.浅谈在艺术节活动中渗透中学生德育[J].才智,2018(23):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