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学习策略,提高童话阅读教学实效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2期   作者:陈艳
[导读] 童话是将现实生活逻辑中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摘  要】童话是将现实生活逻辑中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按照内心愿望或者幻想逻辑,用散文形式写成的故事。纵观小学语文教材,童话这种文体占有重要比重,于此同时,童话情节结构大致有三种:反复叙事结构、按“原因、经过、结果”叙事的因果结构、按事情或者事物的发展过程来叙事的结构。而在每个阶段教学大纲都规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也有所不同。所以对童话的解读和教学,教师也应该采取不同的手段与方法,在分析了每个学段的学习要求,学生学情和文本特点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小学中段童话教学点:巧用学习工具,提高反复递进类童话阅读教学实效。“解结构-用结构-化结构”的思路设计,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读故事、讲故事、编故事。
    【关键词】学习策略       提高     童话阅读教学
    
    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应现实生活,抑恶扬善,起到育人的目的。对于处于人生早期的儿童来说,童话犹如他们爱不释手的玩具。
    翻开人教版现行语文教材,童话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比例是相当大的,整个小学阶段的课文中,童话就有36篇,特别是在小学低段、中段选文中占有较大比例。童话反应了儿童生活中面临的主要冲突,与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相符合。再加上童话故事中丰富大胆的想象,清新纯美的语言,质朴简单的道理,都深深吸引着孩子。因此在童话教学中,应该遵循童话的文体特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一、发挥课型整体功能,读故事
    童话不同于其他题材的文章,作为一种特殊题材,具有想象、夸张、象征、拟人等特征。童话故事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想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回到相应的情境中。创设童话的情境,童话中发生的一切才是真实的、合理的,才是能够为小学生所接受的。在教学学中,我们如何创设童话情境,营造童话氛围呢?
1、学生感情朗读
童话精彩纷呈的内容,让孩子们乐于读童话故事,童话故事中节奏鲜明、清新纯美、感情真挚特别适合孩子们阅读。在阅读时,教师应该充分解读文本,寻觅童话中那些充满童稚又符合学生语感期待的语言。这样的课堂朗读才不会在朗读时出现干瘪无力的“美美读”三字,取而代之的是学生饱含真情的朗读,这样有理解,有共鸣的朗读自然情感充沛,感情真挚。
2、教师范读——将学生引入童话
 教师的范读,对学生的朗读起到一个示范作用,起到一个引导作用,教师饱含感情的朗读,可以出神入化的引领学生神游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眼神和动作与学生进行交流,让语文更加贴近学生,更有魅力。
二、抓情节,开发运用工具,把握内容,体悟情感
    童话作为叙事类作品之一,把握童话故事的主要内容,应当从童话特点入手。故事情节是儿童最关心的内容,也是教学设计的关键。
1、抓主要情节。
  不同年龄段段对主要情节把握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设计应该灵活。
2、抓情节结构
 常见结构有三种。一是反复叙事结构,如《七颗钻石》以水罐的变化来推进情节发展。而是按照“原因、经过、结果”叙事的因果结构,其最为常见。三是按事情或者事物的发展过程来叙事的结构。
根据不同的结构,可以按照“解结构-用结构-化结构”的思路进行设计,开发学习工具。而在三种结构中,反复叙事结构占一定的比重,接下来以此为例,说明如何开发学习工具。
例1、《卖火柴的小女孩》
    
   通过梳理小女孩在划燃的火柴里看到的不同幻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并一步一步体悟小女孩的处境的困苦和悲惨。

例2、《七颗钻石》
     师:故事学到这里,让我们再来看看这张学习单。我们先竖着看,水罐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吗?(水罐材质越变越珍贵,水越变越多)哦,原来故事的情节不是简单地在重复,竖着看是有规律的呢!再看看这一列,你发现规律了吗?看看最后一列(爱越来越大)是啊,由孝到怜,由怜到慈,由慈到仁,爱,在生长。
     师:我们发现了单列的规律,现在横着看看,(你发现横排与横排排间有什么联系吗?)爱越博大,水罐的变化就越大。对呀,故事的情节在反复中又不断地推进,一层比一层深入,一层比一层深刻,这叫做情节的递进。(板书“递进”)
     
                 涌出清泉
通过抓住水罐的几次变化,梳理课文,并体悟小女孩爱的博大。
3、抓情节里的人物
      在童话里,情节里的人物孰轻孰重,要因情况而定。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人物大于情节,通过开发学习工具,学生能够梳理课文,而学习工具的开发则是为揭示小女孩人物命运而服务的。
三、关注表达,举一反三
    通过对具有同一特点的一类文章进行工具的开发,策略实施,学生掌握运用工具的方法,便可以以此方法对此类文章进行自主学习。接下来继续以反复情节的童话为例,进行说明。
    童话故事中回环反复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情节类似、写法相同。童话往往是运用这种回环反复结构的特点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蝌蚪找妈妈》《小壁虎找尾巴》都是反复讲述了小蝌蚪和小壁虎找尾巴的相似经过。《去年的树》写到了小鸟反复寻找大树的经过。所以学生可以利用回环反复的结构,进行方法学习,进行运用。
    学生有了反复结构这一发现之后,可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模仿学习同类文章或者创编一个相似的段落,这样的学习和训练,学生感兴趣、易上手、有内容,并且能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和创编能力。
    综上所述,童话是学生喜欢读的故事,只要在教学中选用有效策略,定能让学生走进童话,享受到童话的乐趣,真正地感受童话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2):3-86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23-42
    3.何海勇.这些阅读的“拦路虎”当消除【N】浙江教育报,2017-3-15(2).
    
    陈艳,女,汉,重庆人,小学二级教师,本科,重庆市大渡口区育才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