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预应力大跨度无梁楼盖结构设计与施工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5期   作者:陈文深
[导读] 摘要:在进行预应力大跨度无梁楼盖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期间,通过预先施加应力的方式,能够对混凝土结构的受力状况进行显著的改善,进而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广东 英德  513000
        摘要:在进行预应力大跨度无梁楼盖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期间,通过预先施加应力的方式,能够对混凝土结构的受力状况进行显著的改善,进而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此外,对于无梁楼盖结构而言,施工期间可以减少了模板、钢筋绑扎工作的人力、物力消耗,并有效降低了施工周期,因而该结构在当前的建筑项目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首先对预应力大跨度无梁楼盖技术特点进行探讨,并进一步研究该结构在工程设计与施工中的应用。
        关键词:预应力;大跨度;无梁楼盖;设计与施工;
        1引言
        预应力无梁楼盖结构的应用,可以增强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使得材料的性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预应力大跨度无梁楼盖结构的使用,还能在确保结构满足使用需求的同时,满足建筑在功能上对大跨度和净高(相同层高情况下比梁板楼盖结构净高更高)的要求。
        2预应力大跨度无梁楼盖的概述
        2.1技术特点
        首先,混凝土属于典型的脆性材料,且抗拉强度低。通过对混凝土结构预加应力,可以使无梁楼盖受到挤压应力的作用,该应力会与外部荷载所产生的拉应力平衡。因而,结构在正常使用的状态下,就会使结构的抗拉能力与韧性得到显著的改善,进而提高无梁楼盖的抗裂能力与整体刚度。其次,随着国内施工工艺与材料领域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经济性等方面有了更多的要求。通过预应力大跨度无梁楼盖结构的使用,使得建筑结构的造价更加低廉、结构体系的安全性、可靠性、抗震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2.2混凝土楼盖体系的分类及对比
        楼盖体系根据楼盖结构形式的不同,可以将混凝土楼盖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有梁楼盖、无梁楼盖;根据施工类型的不同,可以将楼盖细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装配式、装配整体式以及现浇式。装配式楼盖需要在施工期前事先进行楼盖的预制,之后将其直接安装在梁结构上。对于这一形势的楼盖结构而言,虽然有着施工便利、建设周期短、经济效益高等方面的优势,但是楼盖的整体性较差,对于地震等外部荷载的抵抗能力较差。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进行建筑项目设计与施工时,广泛应用到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一些厂房设计标准图纸一直沿用至今。但是,设计时对预应力筋进行了替换,当前普遍用到φ5高强度钢丝等类型的预应力筋。自08汶川地震以来,为了改善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在一些低高度屋面梁结构以及低矢高桁架结构中,也有用到高强预应力筋等相关材料。上述设计方法与材料的应用均属个例。对于装配整体式结构来说,由于在结构的内部配有钢筋网,因而结构的整体性能得到了改善,但同时也增加了结构的造价。总的来说,预应力楼盖结构比装配式、装配整体式楼盖结构具有更好的整体抗震性能;而对比传统的梁板结构来说,预应力楼盖因其楼盖抗弯、抗裂性能的提高使之能实现更大的跨度、更小的裂缝。
        3.1工程实例分析
        一栋高度达到了55.40m的综合楼,结构形式采用的是框剪结构。建筑层数为地上16层。根据建筑的使用要求,将底层层高设计为4.80m,以上各层的层高设计依次为第2层4.40m,第3至14层3.25m,第15层3.50m,顶层层高设计为3.70m。设计初期,计划采用梁板结构形式。具体计算过程中,将框架结构的梁截面尺寸确定为400mmX700mm;另外,建筑的次梁截面尺寸确定为300mmX550mm。应业主方要求,建筑的顶层需要将其设计为大型活动场所,因而对于空间要求比较严格。尤其在净空高度方面,应至少满足3.40m的要求。由于受到日照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对该建筑的总高度做出调整。经过设计方、业主方、施工方等讨论分析之后,最终决定采用预应力大跨度无梁楼盖结构形式。
        3.2结构设计
        3.2.1计算模型
        建筑基本受力板单元如下图1所示,具体设计工作中,楼盖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确定为C40,并使用无梁楼盖结构形式,楼板的厚度为230mm,恒载为9.25kN/平方米,活载为2kN/平方米;计划选用两种不同的布筋方式。
       
        图1    结构基本受力板单元
        3.2.2布筋设计方案的选择
        方案一:设计期间,一向采用均匀布置的方式,而另一向采用集中布置的方式,如下图2(A)所示。在X方向上,预应力索采用集中布筋方式,钢筋主要布设在柱边(柱宽)1.55倍的区间内。Y向在跨度方面与X向相同,因而采用与X向相同的均匀布设方案。在进行钢筋布设工作时,首先要对预应力筋进行估算。设计时,将预应力的损失值设定为30%。根据这一参考值,每根预应力索应分担的有效预应力值应取为127.6kN。在每米范围内,预应力应达到356kN。这样一来,每米需要布设2.8根预应力索。施工过程中,如果以两根作为一束,就要每间隔700mm布设一束预应力索。其次,在进行柱上板带预应力索的布设时,采用集中布置的方式,应确保两个方向上的预应力损失相差不大。同时,还要确保预应力索在两个不同的方向上的跨度、根数方面的比值基本一致。具体计算结果如下:其一,在进行9.75m的跨中跨柱上板带预应力索设计时,其计算方法为26×9.75/8.75=29根;其二,对于边跨柱上的板带预应力索的设计,其计算方法为29/2=15根;其三,在进行7.75m的跨中跨柱上板带预应力索数量的计算时,其方法为20×7.75/8.75=18根;其四,对于边跨柱上板带预应力索的确定,计算方法为18/2=9根。
        方案二:设计期间,主要进行柱中板带以及柱上板带的预应力索的布设,布筋方式如下图2(B)所示。计算时以方案一的计算结果作为参考,对两个不同方向上预应力索的比例进行合理的分配,其中柱上板带占到60%,柱间板带占到40%,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应的计算。
       
        (A)方案一              (B)方案二
        图2    布筋方式
        3.2.3计算结果的对比
        下表1为两种方案的挠度、抗冲切等参数的计算对比状况。
        表1    计算结果的对比
       
        3.2.4方案选择
        从上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方案一与方案二相比有着明显的合理性。首先,按照荷载平衡的原则,为了实现双向板的静力平衡,应当在两个方向上同时布设预应力筋,并将其分为“主”预应力筋和“次”预应力筋。其次,由于“主”预应力筋试用期间会产生向下的力,这个力只有在反弯点间的相对狭长的区间才可能出现,因而“次”预应力筋应该在这一狭长的区间内进行集中的布设。此外,在柱中板带“主”预应力筋中,能够出现向上的力,这个力也能够在柱上板带(不包含柱区域)中的“次”预应力筋中产生。柱区域内,板内能够产生向上的力,并且这个力是相对均匀的。正是由于这个力的存在,使得结构使用期间有着良好的承载效果。另外,上述设计还能为施工提供极大的便利,确保编网工序的顺利开展。对于方案二而言,它的结构性能与方案一基本类似,但是具体施工期间较为复杂,并且不利于施工质量的把控,因而本工程中选择的是方案一的布筋方式。
        3.3施工
        施工时,使用的预应力筋为具有无粘结性质的、型号为Uφj15.24的低松弛钢绞线,其尺寸为A1=140mm²,相关力学参数为fmk=1860MPa,σcom=1960×0.7=1302MPa。在进行张拉工作时,张拉端所使用的锚具为OVM系列。不管采用两端张拉的方式还是一端张拉的方式,都要考虑到预应力的损失情况。在本工程中,采用的是两端张拉的方式,计算得到梁1的预应力最大损失值为1751.5kN;如果采用一端张拉的方式,梁1预应力最大损失值为653.3kN通过过数据对比可以发现,施工期间应当采用单端张拉的方式,进而降低预应力损失值。
        4存在问题
        近年来预应力楼盖工程的施工现场反映出一些问题,如张拉完预应力筋不久,张拉端或固定端的混凝土出现爆裂、破碎的情况。此种情况出现主要原因是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设计值,导致混凝土抗压极限承载能力不足,在建筑荷载尚未加载的情况下,预应力筋使张拉端或者固定端的混凝土被压碎。
        5结束语
        大跨度预应力无梁楼盖结构的使用,可以满足不同建筑对于空间的要求,并且可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耐久性与整体刚度。结构设计与施工时,应优先考虑“一向集中、另一向均匀的”预应力索布设方式,进而为后续的施工提供便利;施工时应注意确保混凝土的强度达到设计值。
        参考文献:
        [1]钱永久.分批张拉预应力损失的空间简化计算方法[J].公路交通科技,2016(4):23-26.
        [2]龚模松.上反柱帽的无梁楼盖设计[J].工业建筑,2018(9):233-235.
        [3]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4]现代混凝土基础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