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探索研究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5期   作者:陈斌
[导读] 在小学阶段,学生们的智商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摘要】在小学阶段,学生们的智商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可是有些同学认为学数学非常简单,而有的同学却认为非常难,这是完全是因为没有数学思维。那么,什么是数学思维呢?就是学生在学习了大量数学知识后通过做题得出的经验和获得的技能与素养和就是数学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探索
        【正文】有很多人在调侃“我数学不好怎么了,我上街买菜也用不到二次函数”,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生活中用到数学的地方并不仅仅是算数,而数学的学习也不仅仅是算数。无论是农业、工业还是生产业都用到了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小学时期,是一个人接受知识最快的时期,也是奠定基础的时期所以在小学时期培养数学思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适合要注意给学生适当的鼓励,运用多种方法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一、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意义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数学思维的一个关键时期。当今时代,世界发展迅速,中国也需要不断发展,这就离不开新一代青年的不断创新。中国坚持自主创新,坚持科技强国,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只有注重人才的培养,国家才能不断发展。小学数学是一个基础阶段,老师应该重点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目标不仅仅是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所以老师应该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培养适合国家发展现状的人才。
        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2.1注重“一题多解”
        数学题与语文题最大的不同就是:语文注重过程而数学注重结果。一道数学题只有一个答案,但是它可以有不同的过程,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有不同的想法,可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成立数学小组,同学们积极在组内互相讨论解题方法与思路,积极分享,共同进步。
        例如,小学数学课本中最经典的追及问题:有A、B两辆车,同时在一条路的两端相对开出,A车的速度是45千米/小时,而B车的速度是55千米/小时,五小时后A、B辆车相遇了,求他们之间的距离。这类题有很多种解法,老师往往会告诉学生:这道题有很多种解题方法,你们写出一种正确的就可以了,写多了错了是要扣分的。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在平时练习中,做数学题注重的应该是解题的过程,而不是答案,这么一说会限制学生们的发挥,达不到做题的真正目的。正确的做法是告诉学生:这道题有很多种解法,你们试试看能用多少种不同的方法解出来。这道题在解题时可以先算出A车走了多远:45×5=225(千米),再算B车走了多远:55×5=275(千米),最后再算这五个小时A、B两车一共走了多少千米:275+225=500(千米),所以可以得出A、B两车相距五百千米。第二种方法:先算出这两辆车一小时一共走了多少千米:55+45=100(千米),因为它们走了五个小时才相遇,所以也不难得出这两辆车的距离:100×5=500(千米)。这两种解题方法不相同,但结果是相同的,所以数学题的结果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过程。从不同角度考虑这道题,还有很多不同的解法,所以老师应该让学生注重一题多解,体会数学带来的快乐,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数学思维。


        2.2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中有很重要的一个题目叫做:根据生活实际解决问题,可见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联系生活实际的重要性。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抽象思维还不是很好,所以运用立体可见的实物来解释问题比较好接受。同时,将数学知识联系生活,可以让学生感觉数学无处不在,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从而重视数学,重视数学思维的培养。
        例如,计算加减乘除混合计算时,有很多学生只是一个没有感情的计算机器,并不能体会到其中的含义,老师可以给同学们布置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能够理解其中含义在计算。比如计算1.5×3+7=这道计算题时,很多学生能正确地得出答案,但是,把它联系生活实际,改为一道应用题:妈妈去买菜,黄瓜1.5元/斤,买了三斤,又买了七块钱的苹果,一共花了多少钱?很多同学就会犯难,这道题该怎么解,用乘法还是除法,加法还是减法?只要稍微动动脑筋就能得出答案,将生活与数学结合起来的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创新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养成推理问题的好习惯。
        2.3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对新知识接受能力不同,要学会肯定学生的一点点小进步,鼓励他不断进步,不断学习,相信不断的学习累积终会成功。每个学生都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尤其是老师这些权威人物的,所以老师要学会夸奖学生,鼓励他们不断进步。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像语文背诵课文,背完马上就能默写正确答案这样立竿见影。这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只有慢慢积累才能厚积薄发,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在做数学题时应该注重解题过程,加强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从中获得经验,从而达到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老师和学生的不断努力,不断思考,不能因为短时间没有效果就放弃,应该不断学习,能力是慢慢培养出来的,切忌操之过急,否定学生,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4鼓励学生勇敢质疑权威
        在做一些习题时难免出现答案印刷错误,老师讲解错误的情况,学生们可能会盲目相信权威,即使感觉错了也不敢向老师提出质疑,改掉自己的正确答案。这种行为是错误的,老师应该鼓励学生给练习题找问题,在老师讲错时勇敢提出质疑,认真去琢磨题目,认为准确无误后坚持己见。这种制度会使学生们爱思考,因为他们可以质疑权威,有一种快感,同时不断探索可以学习到很多知识,让他们受益匪浅。
        【结束语】总之,老师应该坚持一个想法——培养人才。在小学阶段培养数学思维对一个人有很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以后的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世界飞速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也不能落后,应该不断培养人才,为国家做贡献,所以老师对中国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老师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提倡一题多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种思维的培养是漫长的过程,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切忌操之过急。老师应该适当给同学们鼓励,促进他们不断进步,慢慢培养出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陆鹏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J].名师在线,2020(10):29-30.
       
        [2]李清明.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学周刊,2020(11):43-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