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师融合德育理念的根本策略,对学生的文化学习和渗透能力,继而提升其道德文化素质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中就有很多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本文以此为例进行如下分析,希望能为各位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德育和智育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密切,小学语文作为语言类科目,不仅需要学生学习我国的语言文化知识,同时还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事业的接班人。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古诗古文都蕴含着深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是同学们积累提升道德文化素养的根本途径。
一、传统文化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学经典、书画艺术更是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再侧重于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应对开放、多元文化对小学生思想的影响,要以语文教学课堂为主阵地,立足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本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从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能够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素材,另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的文化眼界,对优化教学内容作用甚大。同时,学习传统文化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审美能力,体味我国古典文化的意蕴之美并树立正确的文化艺术欣赏心态。总的来说,传统文化渗透进小学语文课堂,能够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兼顾德育,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兼顾智育,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二、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部曲”
(一)渗透文化强调真
“真”指的是真理、真感情,也就是说,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其次是让学生保持一颗“求真”之心,不虚伪、不做作,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满怀真情去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积极学习做人做事的真理,做明白人,行明白事。
(二)渗透文化强调善
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点在一个“善”字。何为善?善即善良,即能够善待自己、善待生活,能够平等、和谐地对待其他的人事物。小学生年纪尚小,心灵至纯,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善念为,继而引导他们结善缘、植善根,必然就能为其精神世界涂上温暖的色彩。
(三)渗透文化强调美
所谓美就是指人世间的一切美好,主要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外在美,即文化教育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爱美之心,提升其艺术审美眼光,第二层是内在美,即文化教育要注重塑造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其认识到何为真正的美。以文化促品德,让学生形成爱美求美之心。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石灰吟》——理解忠贞不屈、清白自持的为人道理
《石灰吟》以物喻人,集中阐述了诗人于谦的思想感情,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需围绕诗文内容认真研究学习,特别是对文章中的一些传世名句的理解更要具体深刻,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于谦从忍耐寂寞、无畏锻炼、敢于牺牲、清白自持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大丈夫、真君子。
对于石头变石灰的过程,教师应当引导小学生从生活入手进行感受,何为忍耐寂寞,就是要耐得住学习的寂寞,努力学习;何为无畏锻炼,就是要勇敢面对困难,百折不挠;何为敢于牺牲,就是要坚守做人做事的底线,不能为了蝇头小利而丧失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何为清白自持,就是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保持一颗宁静清白之心。作者写《石灰吟》以物喻人,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背景下,能够对学生做人做事提供基本的准则和方向,培养学生忠贞不屈、清白自持的高贵品质。
(二)《伯牙鼓琴》——理解何为真正的友情
《伯牙鼓琴》讲的是被人尊称为“琴仙”的俞伯牙和知音钟子期在山中相遇,俞伯牙一曲高山流水被钟子期完美诠释,最终两人结成好友的故事。文章除了表述俞伯牙“巧遇知音”的快乐心情之外,也表现了俞伯牙的择友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原文内容中摘取对俞伯牙和钟子期两人的描写,从而引导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何为真正的友情以及应当如何珍惜宝贵的友情。
《伯牙鼓琴》一文中写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俞伯牙弹奏的高山流水仿佛就在钟子期的眼前,两人一弹一听,相得益彰,勾勒出了一幅堪称完美的美好画卷。通过分析对俞伯牙和钟子期两人的描写,教师就能引导学生理解友情,提出问题:“俞伯牙乃是被人称颂的伟大琴师,而钟子期只是一乡野村夫,为何俞伯牙要把钟子期当成朋友呢?”根据这个问题,学生开始分析友情是什么?什么样的两个人才能成为朋友?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明白和自己性格、脾气相投的人才是自己的朋友,也只有平等的对待他人,他人才会和自己做朋友的道理。如此,学生就建立起了基础的友情观,懂得了友情的伟大和朋友的珍贵。
(三)《铁杵成针》——理解锲而不舍,终能成功的道理
《铁杵成针》讲的是少年李白看到一位老妇人在河边磨一根铁杵,询问得知老妇人要把铁杵磨成绣花针,李白渗透其信念,遂发愤图强,终成一代诗词大家的故事。故事的中心思想非常明确,那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只要能够锲而不舍,就一定能取得成功。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从故事的立意入手,教育学生做一个有志气、肯努力的人。
首先,从《铁杵成针》中看李白的心理变化,首先是嘲笑老妇人非常蠢,认为这是白白浪费时间,李白此时的想法或许不错,因为从性价比来看,买一根针要比磨一根针更加容易,但是是什么让李白改变了原来的想法呢?这是教师渗透德育理念的关键点,即李白体会到了老妇人顽强的毅力和精神,这是无价的,不可替代的。反映到现实生活中,教师需要从“做作业”“读书”“练字”等方面阐述《铁杵磨针》的道理,比如现在的科技很发达,用电脑打字就可以,为什么大家还要练字呢?原因大家要锻炼契合不舍,努力进取的精神,而这种精神重要在何处,又要通过社会上的好人好事进行分析,借助“榜样”激励学生形成契合不舍,努力进取的精神。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多接触、多学习内涵深刻,内容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非常重要。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立足教材,从阅读材料中提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渗透德育理念,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当然,上述分析只是笔者的个人浅见,文中尚存的不足之处也请各位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戴菁. 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构建策略[J]. 考试与评价, 2015(5).
[2] 张宏. 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构建策略初探[J]. 速读旬刊, 2017(8).
[3] 甘永艳. 浅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9(5):98-99.
[4] 徐保华.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我见[J]. 新课程研究, 2019(22).
[5]梁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和策略[J]. 教育(文摘版):00250-00250.
[6]赵玉芳.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 青海教育, 2017, 000(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