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过度挖掘闯进深度学习误区——例析初中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5期   作者:方燕红
[导读]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深度学习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主要方法,能够全面、强化学生学习知识和阅读文本的能力。
        【摘  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深度学习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主要方法,能够全面、强化学生学习知识和阅读文本的能力。由于过度挖掘文本、课堂容量超限、学生热烈发言等原因,造成教师针对深度学习走向很多的误区。通过列举课堂中常见的教学案例,分析深度学习为何不能掌握其真谛,避免教学中闯进深度学习误区。
【关键词】语文教学;深度学习;误区;真谛
        语文教学中深度学习是重要环节,然而很多教师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掌握深度学习的真谛,走进进深度学习的误区,导致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没有得到显著性提高,也影响了他们的文化课成绩。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准备适量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鼓励学生敢于发表对文章的观点和个人分析,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能力、文本阅读能力和情感感悟能力。
一、深度挖掘文本,是不是深度学习?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应当对文本解读有较强的深度,但是教师解读文本需要适当的控制深度,以便于贴合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比如杨绛先生1984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老王》,不仅在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出现,也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中出现,那么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如何对文本进行解读呢?我们可以先对比一下“两篇《老王》”的课后习题。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老王》一文其中2个课后练题:
        1.文章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试着找出相关的语句,想一想:“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了什么作用?
        练题1:作者杨绛先生在“文革”时期经济拮据,整体收入相比老王却不算非常贫困,文中“我”敬重老王的人品,也同意老王的不幸,愿意尽自己所能的照顾老王的生意,不肯让老王吃亏(不让老王车费减半,不能让老王白送钱钟书先生上医院看病,不白拿老王的香油和鸡蛋)。“钱”在作者的角度上不仅是“我”尊重老王诚实劳动与表达谢意的方式,也是对于生活窘迫的老王表示同情和关怀的物质手段。
        2.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字词表情达意的效果。
        (1)我们当然不需要他减半收费。(一般什么情况下说“当然”,“当然”用在这里,流露了“我们”什么样的心理?)
        (2)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从”和“压根儿”强调的是什么?“大概”同“压根儿”是否矛盾?)
        (3)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一一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我”为什么这么说?)
        试题2:以上三句都是考查学生对人物性格和心理特征的掌握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考查学生是否具有较高的语言文字功底,让学生体会文章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中《老王》的课后练题:
        1.杨绛写老王:“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课文中还存在相似的描写,请分析这些描写与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什么样的联系。
        练题1:考查学生对写文章的描写方法的掌握程度,主要让学生分析文章中有什么不同的描写方法,同时理解不同描写方法的具体作用。
        2.文章中“人力车夫老王”和“鞋匠格斯拉”按世俗观念都属于社会底层人物,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两篇作品的人物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谈谈人物描写过程中格斯拉和老王的环境有何异同。杨绛作品《老王》文末“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愧怍”,请问格斯拉和老王是不是“不幸者”?
        练题2:考查学生对于“老王”为典型代表的社会底层的认识和关爱,表现了一定的人文关怀。


        由此可见,不同年级的同一文章作品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高中版《老王》注重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而初中版《老王》比较注重课文本身,包括分析“老王”人物形象、遣词造句等。
        有深度的语文课非常鼓励师生能够个性化深度解读课文文本,语文教师在深度解读文本时需要以学生的的深度阅读为基础,在课堂教学里适当的挖掘与拓展文本,同时保证没有超出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接受范畴,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避免其学习思维出现“休眠”状态[1]。作为有深度的语文课,语文教师解读文本要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确定“思”的种子能够洛在学生能接受的土壤上,让其能够真正包揽干里之外无限风光[2]。
二、课堂容量超限,是不是深度学习?
        一堂没有达到一定容量的语文课,的确不能让学生做到深度学习。语文教师通过听课观看执教教师由浅到深的教学设计,了解到根据三大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有很多补充课堂内容的方式[3]。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语文教师带着学生走马观花,对上述各个目标浅尝辄止,而且在执教者洋洋自得自己终于完成具有深度学习理念的课时,学生们仍然在文本的门外徘徊[4]。同时,有不少语文教师认为大量引用课外材料就能够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生深度学习能力。跳出文本补充材料是否能让学生的认识更深刻、深更广,一味添加内容是否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这些在课堂教学中应格外注意。例如,在王荣生老师《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提到《中国石拱桥》的教案说课设计,教师需要举例子说明帮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在文中的作用。在教学环节中,根据课文中举的赵州桥、卢沟桥两个例子,对中国石拱桥的特征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不能目标冗杂,不能过度添加材料,保证学生学习目标明确。针对学生不理解的、模糊的说明文,详细介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课堂中的深度学习是指课堂容量大,而不是容量越大学习越深刻,要保证容得下足够的知识和对知识的拓展。语文教师需要发挥点拨学生、引导学生的作用,创建简约又有深度的课堂,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深人开展语文活动,通过明确教学目标继续具体地深究文本。
三、学生热烈发言,是不是深度学习?
        学生思维活跃,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同时语文教师能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及时讲解点拨,这是课堂深度学习的重要特征。可是发言很热烈是不是表示学生做到深度学习了呢?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某个教学片断:
        教师:《大道之行也》一文在那几个方面描写“大同”社会的特点?
        学生:三个方面。能够人尽其才和物尽其用;每个人都安居乐业;社会能够关爱每一个人。
        教师:你在文中哪里发现的呢?
        学生:就是从文章中“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男有分,女有归”,“人不独亲其亲”的句子了解到的。
        学生的回答非常踊跃,而且答案也符合教师的期望,就像一下就掌握了课文的深刻内涵。可是,当课后我询问学生如何理解“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或者“人不独亲其亲”等句子时,很多学生显得有一点为难。由此说明,学生在文字的表面和教师认为的深度学习相去甚远,教师没有在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文章情感,导致学生只得到模式化的解读。鼓励学生深度参与,自信的在课堂上表达观点和个人理解,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学习。就学生的发言内容而言,需要在有个人观点的前提下,既有观点又有分析,展示自己的文本理解能力,教师也需要发挥“传道受业解惑”的职能帮助同学补充观点、解决困惑。  
四、结束语   
        “深度学习”的主要意义就是转变学生过去相对陈旧的学习方式,给予一定的自我学习的空间,能够深度理解课文文本,同时拓展思维空间和发展思维能力。语文教师实践深度学习理念的过程中,需要多学习和多思考,防止教学过程中走进深度学习的误区。
参考文献
[1]朱文辉,李世霆.从"程序重置"到"深度学习"———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深化路径[J].教育学报,2019,04(2):41-47.
[2]姜宁兵.“深度学习”背景下“优学课堂”的思考[J].江苏教育,2017,02(19):36-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