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提升高职院校内部监察审计机构效能研究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2期   作者:吕铭
[导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的历史进程,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普及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的历史进程,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普及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而基础建设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必要保障,随着生源的增加、校舍功能的丰富、广大师生需求的提高,对于各所高校的基础建设提出了新的考验和要求,这也是从高校基建供给侧层面发起的新一轮改革。无一例外的,各所高校都将基础建设列为重要风险点加以管控,特别是在当下巡视全覆盖、常态化的背景下,各所高校这就要求工程项目立项设计、招标采购、财务审计、交付使用等部门在工程预算概算、清单招标、施工签证、完工验收、审计结算等环节加强协调沟通,也是各所学校优化程序规范,提高综合治理能力,工作效率及服务层次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等教育  高校的基础建设 项目审计
         一、高校基建工程审计现状
         在走访了解本市同类型院校基建审计领域的情况后,可以发现,很多高校基建项目审计监督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人少事多的矛盾比较突出,高校的基建管理和审计工作虽然是各校关注的重点,但是与教育教学的主体工作相比,人员投入、机构设置有着不小的差距,往往与其他工作性质相似的部门合署办公,人手少是常态。二是沟通协调环节较多。基建是个系统性的项目,所涉及的方面和环节较多,既包括了学院内部的工程管理、工程审计部门,又包括了外部服务性质的各种中介机构还有最重要的施工方,由于各方分管领域处于施工全过程的不同阶段,所以沟通协调环节非常复杂,人员素质差异比较明显。三是外部服务质量把控难度高。由于几乎没有哪所高校有资质替代中介机构进行工程设计、清单控制价编制、工程监理、招标代理和审计监督,所以大量依靠外部雇佣军的高校基础建设有着天生的管理弱项,那就是往往依靠外部力量来管理内部工程。从被调查的几所高校中还能发现,其审计监督工作往往集中在财务审计上,对于工程领域的审计监督缺少专业对口人员,从而内部审计这块空白痕迹比较明显,审计监督的力度相对较弱。
     二、基于高校基建全过程审计监督策略
     (一)项目初始规划阶段
项目规划阶段作为基建工程的初始阶段,为整个项目定下基调,在这一阶段,最关键的指标是满足该工程预期使用效益,即基建工程的关键是是否满足使用部门的要求。作为“三重一大”事项,各高校在组织架构中通常是由具体部门组织项目设计并充分征求使用部门的意见的同时,要经过单位决策层的研究讨论。一旦确定,资金落实,不可根据任何人的意愿随意改动。例如:某高校实训楼,原本设计时未考虑大量电脑设备投入后所造成的电力负荷问题,从而导致投入使用后随着大量实训室完工使用,造成电力负荷无法满足需求,短期内进行二次改造,造成了不必要的投资浪费,也给高校带来了极大的风险隐患。因此,在项目规划阶段,要加强项目规划部门、施工管理部门、审计部门及使用部门的协同,确保规划到位,预算合理;不能随意改变使用部门及功能布局,造成资金的浪费和审计风险。
(二)项目清单及控制价编制阶段
项目清单及控制价编制阶段作为前期设计结果的集中体现,其编制成果将成为招标的依据。在这一阶段,需要注重设计是否完成初始规划要求,是否存在超预算设计等。各所高校在此阶段会进行大量关于设计功能的描述和论证,而有可能忽略设计概算与初始预算之间的关系,有时还会出现为了满足领导需求而盲目添加无用功能的设计。在清单编制阶段实际是将设计图纸转化为后一步施工的,这个过程要控制设计单位的设计质量,确保概算金额科学,设计功能满足,否则容易导致施工过程出现不合理签证。
(三)项目招标采购阶段
         项目招标阶段,该阶段主要对应招标文件的产生。目前各所高校基本上都单独设立招投标部门,在启动招标程序,其招标文件通常经过基建管理部门等部门的共同审核,主要关注点在评标办法、主要条款等,对于重要的项目还需更高层次的招投标会议来共同决定。有些高校往往忽略了前期对于招标文件的审核把关,造成招标文件编制不合理,存在漏洞的情况,特别是有些基建管理部门往往缺乏招标管理能力,对于有可能影响到后期施工的招标文件主要条款、注意事项考虑不周全不完善,约定不明确,漏洞大。而在招投标过程中,投标单位为了中标,极少提出异议。

待招标结束合同审签时,由于招标文件与合同不一致扯皮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都给审计监督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并且往往成为巡视等工作关注的重点。例如:某高校在实训楼施工招标时约定由中标总包承担相关装饰建材,并以暂定价的形式约定在招标文件中,但是中标后以种种理由决定不再由总包施工方承担该部分暂定材的施工,从而导致施工方与高校的扯皮情况,导致工程迟迟不能进行施工,延误工期,并给后期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因此在项目招标阶段,要加强招标管理部门、基建施工管理部门、审计部门和高校内部其他部门的协同,重点审核招标文件、工程量清单及限价,确保招标文件编制规范,风险控制条款完善,招标控制价合理,招标过程合规。
    (四)项目建设阶段,该阶段往往由各高校基建建设管理部门承担主体责任,需要审计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协同项目建设相关工作。该阶段主要风险点集中在施工管理过程中遇到相关不确定因素,例如工程变更、签证等,尤其针对重大变更的审核、隐蔽工程的联合验收、材料的认质认价等,对于该阶段往往需要监理与审计部门共同参与,各司其职,否则容易产生争议。例如,某高校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未采用跟踪审计,导致在土方开挖外运的工程量、隐蔽工程,水电费的计量,场地垃圾外运的价格,主要材料价格的上涨,人工费的调整等问题与施工方未能达成一致,在施工过程中没有第三方现场实量实测,缺少鉴证,导致后期审计推进缓慢。由于基建项目建设周期长,用水、用电一般挂表按实计量,但有时由于过程中计量出问题而定期检查落实不到位,最终可能水电费的扣除成了一笔“糊涂账”。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市场价格变化,施工单位由于成本压力,要求建设单位对价格进行调整,但由于高校单位性质特殊,对于牵扯到开学必须投入使用的不能耽误工期,基建管理部门往往为了工程进度,安抚施工单位“先干活,具体到结算审计的时候由审计来定”。但结算时,虽然合同约定不调整,但由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对于市场价格的异常波动,通常不允许建设单位完全转嫁给施工方,因此,因为材料价调差会出现争议和纠纷,导致结算审计成为烫手的山芋。因此在项目建设阶段,要加强工程建设管理部门、审计部门和施工方等外部单位的协调沟通,强化事前控制,形成“先确定,后施工”的管理对策,针对土方量、隐蔽工程(电缆敷设转弯等),建议进行过程跟踪审计。针对材料价格问题审计部门要提前介入,避免后期结算审计产生争执和纠纷。
         三、加快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提高审计效率
         教育部2017年发布《教育部关于推进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是实现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审计监督能力和完善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途径。高校的基建工程审计在借助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发基础上可以从效率效果上取得更好的发展,例如,运用CAD、广联达等绘图及计价软件在基建工程领域,能够精准确认工程量,通过软件对比核对决算报价与投标报价,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针对相关变更签证认价通过与当期市场信息价对材料价、机械台班费等进行实时分析审计。审计结束,对审定与送审造价的差异情况进行动态分析,快速生成审计情况汇总表及明细报表。对已完成审计的基建工程信息进行网络数字化管理,实现不同部门间在线的收集、分析、整理,传递,可为后续工程审计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审前准备、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整改、资料归档、成果利用等全流程管理环节进行信息化管理,满足基建工程审计项目组织实施、业务指导、过程控制和决策支持等管理需要,提升基建工程审计工作效能。
         四、结语
         针对基建工程项目审计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明确工程全过程的角度下,积极提高高校内部各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全过程跟踪审计,借助审计信息化建设和社会力量提高高校基建工程审计效能。制度和技术最终需要靠高素质的人来实现,各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工程审计和工程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只有制度、技术和人员能力齐头并进,才能使高校基建工程审计更好的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