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有关《周易》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成果不多。其中有论及《周易》中数对古代建筑的
影响,包括建筑的制式、规模,有论及象对古代建筑布局的影响,比如八卦九宫,还有一些易经符号对
建筑节点的影响。总的来说,一些研究颇具价值,而有部分则有牵强附会之嫌。
关键词:《易经》文化;古代建筑;研究述评
近年关于《易经》的研究渐多,一些研究成果以全新的角度研究《周易》,例如庄慧阳的《64幅无字图
通解<易经>》,以物理学矢量的思维去解释《周易》。但多数相关研究局限于《易经》这本书本身,譬
如关于里面卦辞的解读,并未联系中国《周易》对古代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的影响,笔者认为如此的《
周易》研究过于片面,唯有些许研究跳开了这个圈,譬如《易经》文化和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笔者梳
理相关研究,希望给在《易经》与古代建筑方面提供一些参考。
一、《周易》简述
《易》有三种:周易、连山、归藏,“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2]以
艮卦为首为夏连山、以坤卦为首为商归藏、以乾卦为首为周易,然而连山和归藏均已失传,朱伯崑在他
的《周易知识通览》里面提到:“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周易一种,将其卦象和筮辞编辑成书,即是《周
易》。”[1]所以,现在的《易经》实际是指《周易》,三种易经,“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2],都是以八卦为符号,一共有六十四卦。《易》有象数理三种含义,象为八卦,数为六爻,理是从象
数中阐发的道理,但是象数的源流仍是一个未解之谜,而理最早起源于《周易》中的《十传》。
(一)《易经》源流。关于《易经》源起何人何时这两个问题,众说芸芸。最早的明确记载:
“文王拘而演周易。”作者为周文王姬昌,时间是在商末。而根据南怀瑾先生在他的《易经杂说》里面
的看法,周易应起源于伏羲八卦,经过历代先民的不断积累发展,而周文王在其中应该起到了总的整理
作用,最后在孔子手中完成,这一看法和班固在《汉书.艺文志》的所说一样:“故曰《易》道深矣,人
更三圣,世历三古。”[3]另外,根据出土的龟甲卜辞的内容,例如“吉”“利”“无咎”“大川”等,
都与《周易》记载内容相合,故而在商末周初的推断是合理的,但作者何人,已无法考证,又根据张善
文先生在他所撰写的《<左传国语>中的易经占筮辞》一文中的看法,《周易》的完成并非一人之作,就
更无法考证了。
(二)《周易》经与传。《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其中《易经》为64卦之卦象、卦辞、爻辞
介绍,可以确定的是这是一本占卜用书,“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3],因为它是
一本占筮书,所以它才不会遭受到秦焚书之罪。《易传》共七种十篇,即《十传》。传为经的解释,故
而在《易纬.乾凿度》里面又把它们称之为“十翼”,意为羽翼辅助。“十翼”在不同的方面对《周易》
进行解释和阐发,《彖传》《象传》《文言传》都是对卦爻经文的内涵进行解释,《系辞传》《说卦传
》《序卦传》与《杂卦传》则从《易》的创作由来方面去理解。
二、《周易》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简述
关于《周易》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内容不是很多。笔者在此将之归为三类:一是《周易》
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审美,二是《周易》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形制,三是《周易》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
节点。笔者就此简单分类或有不当之处,还请斧正。
要研究《周易》与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就离不开堪舆二字。徐海涛在《周易象数美学研究》中
提到:“自我国古代以来,我国的治山理水,建造宫殿、城市、屋宅、园林等等都是以堪舆学为思想指
导的,而堪舆学的哲学基础就是易学中的象数的思想。”[4]实际上,《周易》的核心思想应当是象数理
三个层面。
(一)《周易》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审美。在这一方面研究的学者主要有韩林德、赵玮等人,
韩林德先生在他的《<易学>与中国艺术审美》一文中指出中国思想史上有着独特的“圆道观念”,即宇
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具有往复循环的特征,而《周易》是最早用哲学的思维对此进行表述。《周易》的九
六互转,乾坤暗连,二十八对“复卦”等都包含了这一观念。圆道观念对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影响很深,
尤其表现在建筑中群落安排和飞檐斗角。他提出在园林和四合院中,“S”型的进出路线是必备的,园林
风景也是各个景点也是委婉巧妙地连结在一起,而飞檐这种极具中国风格:“屋面反凹呈弧形,屋角翘
举呈弧形。”不仅是出于避雨的实用,更是具备圆道的审美因子。赵玮在他的《从易经中推理出的建筑
空间类型研究》中谈到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布局的时候,则用六十四卦所具备的不同意义来解释中国古
代建筑的布局。
(二)《周易》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形制。数,不仅仅是数字符号或数学概念,它内含了一个
国家民族的哲学观、宗教观,数字和哲学在一起的时候,具有不一样的意义。例如吴慧颖的《中国数字
文化》、张德鑫的《数里乾坤》、窦鹏程的《神游八卦:数字篇》,这几个作者介绍了中国文化里从零
到九背后的文化含义,但也只是谈及了一些较为浅显的民间风俗。而付倩在《中国传统“数”文化在园
林建筑设计中的表达》中对于《周易》的数和建筑形制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研究,她举证了中国传统建筑
——明堂为例,解释其长宽高数字背后的内涵,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制和《周易》数的吉凶、阴阳有着密
不可分的关系。
(三)《易经》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节点。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学者,相对于以上两个方面,更
为稀少,以范剑才的《<易经>文化在传统建筑中的应用研究》为代表作。他认为中国古代建筑的节点的
表现形式都收到了《周易》文化的影响,例如八卦镜的运用[5]。不过殊为可惜的是,一些在《周易》文
化中十分引人注目的龙的形象却在文中毫无提及,实际上龙作为《周易》文化的产物之一,在实际的建
筑运用中很是广泛,譬如故宫里随处可见的龙柱,各种飞龙雕饰。
综上而论,深入《周易》与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研究比较少见。这一现象值得反思,笔者认为
,当今学人,应该不只是拘于文本,应该在文本之外,立足于更多的现世意义做研究。
参考文献:
[1]朱伯崑.周易知识通览[M].济南:齐鲁出版社,1993年,第1页.第3页.第801页.
[2]崔高维.周礼[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52页.
[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01页.
[4]陈碧.《周易》象数美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
[5]范剑才.《易经》文化在传统建筑中的应用研究[J].创意与设计,2010(04):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