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水利局 323500
摘要:河湖是水资源、水环境、水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源泉。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需求的提高,人类对河湖的干预不断增强,河岸植被急剧减少、河湖空间严重占用,河湖生态系统遭受的威迫也日益严重。在以往的河湖整治工作中,人们更多注重的是对于水安全的提升,对于水生态领域缺乏科学、系统的思考,这对河湖整治目标的实现产生消极影响。本文以生态视角对山丘地区美丽河湖建设展开探讨,为山丘地区生态优势维护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建议措施。
关键词:美丽河湖;山丘地区;生态保护;生态修复
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把我国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浙江省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美丽浙江建设行动,全方位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开展美丽河湖建设是深入践行“两山”理论的具体行动,也是助推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通过美丽河湖建设能保护与修复生态环境、彰显河湖人文历史、提升河岸景观品位、增强河湖管护能力,特别是对发展相对滞后、河湖生态逐渐遭到威胁的山丘地区,立足生态优势,系统推进河湖综合治理,能避免经济发展示范区域出现的河湖突出问题,有效实现将优质河湖生态资源转化为绿色发展新动能,以构建人水和谐的关系,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治理总体思路
美丽河湖建设是融现代水利工程、景观生态、环境生物、信息工程等众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措施。美丽河湖创建的目的是以保护河湖系统中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创造和谐的自然景观为前提,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和社会效应,构建起一种既适合人类生存,又能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适合自然生存的状态,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根据河湖生态治理的思想,在进行美丽河湖建设时,要坚持 “回归自然”和“以人为本”相结合的思路,既要保留河湖周边原有的水草、礁石等原生生态环境,恢复河湖原有的排洪、蓄水、航运等自然功能,保持河湖原有的自然特征和水体流势的多样性,建设仿自然型的河流,还要处理好人、水关系,建立起亲水、安全的人水和谐环境,满足人类活动对河湖的要求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针对山丘地区美丽河湖建设的生态治理应以问题为导向,根据河道管理范围线以及生态保护红线确定美丽河湖建设范围线;以生态调查与评价为基础,结合区域上位规划,确定生态保护需求与目标;在此基础上,根据河湖具体情况,分区域分河段实施相应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
图1 河湖生态治理总体思路图
2 生态保护与修复要点
2.1维护和恢复河湖空间形态
河湖空间形态从表观层面反映河湖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河湖受自然和人工干扰的程度,一般可从纵向连通性、横向连通性、垂向连通性三个方面进行考虑,着重解决河湖水系的破碎化、硬质化、渠道化等问题。(1)纵向连通性,纵向连通性是指生物、物质、能量在河流纵向上运移的通畅程度,可用单位河长上断点或节点障碍物(如闸、坝)数量表征。山溪性河流由于特殊的水文环境,河流沿线一般会设置多处闸、堰、坝等水工建筑物,用以蓄水、灌溉等生产生活所需。由于这些水工建筑物多在早期就已建成,缺乏生态友好设施的设置,往往在布局上将水系完全隔断,造成河流廊道的破碎化,阻隔水生生物的洄游等生命活动,妨碍生态系统正常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流,破坏河湖生态系统。针对山溪性河湖纵向连通性的问题,重点应从河湖生态需求方面考虑:位于主要生态廊道的河段,不宜新建拦河建筑物;对于已建工程,阻隔洄游性水生生物洄游通道特别是鱼类“三场”时,应提出适宜的过鱼或补救方案,保证河湖水文及生态的畅通。此外,还应该重点关注河湖的蜿蜒性,可通过构造河心洲、深潭—浅滩序列等提升河湖的自然形态。(2)横向连通性。横向连通性是指主河槽与滩地、河岸带之间的相互连通。随着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河湖水位的变化,各介质之间完成营养输送的同时,部分水生生物可利用岸带、滩区进行生长、发育、繁衍、避难等行为。因此,河湖横向连通性承载了植物演替、生物迁移、泥沙运移、地形地貌变化等多项功能。然而近年来过度的人工干扰(筑堤、建坝),造成岸带渠化、滩地淹没频率降低等现象,影响生态系统与外界以及自身内在的交流。在美丽河湖建设中,对于横向连通性,首先应保证河道的合理宽度,确定河道堤距,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应尽量保证一定的浅滩宽度和植被空间;而对于河湖岸带,驳岸、护坡、护脚宜选择透水性强、耐水流侵蚀的生态材料,以塑造生态系统发展所需的空间载体。(3)垂向连通性。垂向连通性是指河湖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水流、生物和溶质的运移连通程度,取决于地表水—地下水交换条件、生物地下栖息条件以及水体环境的差异性等。山溪性河湖水位水量季节变化显著,汛期雨量较大、水位涨落明显,河床底部容易产生局部冲刷或淤积等情况,影响河湖的垂向连通性,可通过生态清淤技术、河床底质改善技术等对河湖底质环境进行优化。
2.2推进河湖生态修复
河湖生态修复主要针对关键生态节点、生态退化河段、水库消落带等区域,其修复步骤为生态现状调查与分析—胁迫因子提取—生态修复措施,通过问题导向按需修复破损水域,全面恢复河湖生态健康。(1)关键节点修复。关键节点除上述生物保护源地、缓冲区、战略点等,还应包括河流交汇处、河流进出水库位置、重要河滩湿地等。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植被恢复、生态补水、微生境重塑、水生生物群落修复、退耕还湿等修复措施。植物种类选择应优先考虑耐性较强、同时具有生态景观效果的本土物种。(2)退化河段修复。山溪性河湖中含有大量的砂石基质,由此引发相关的采砂采石行为,再加上滩地围垦、岸带侵占等现象的存在,局部河段生境退化,生态功能有待提高。对于退化河段的生态修复可从河床与岸带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针对河床受破坏区域,应尽量恢复与原有底质相类似的河床结构,可采用采砂废弃石块再回填、砾石群构建等手段,营造适宜土著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栖息地条件;二是对于河湖岸带,原则上可借助近自然工法,使河湖接近于原本的自然状态;对于需要修建护岸的区域,应以生态型护岸为主,并合理设置植被缓冲带,通过乔灌草合理搭配,营造河滨带和湖滨带生态景观。
2.3开发建设智慧水利
推进河湖长制信息化建设,组织开发河湖动态监控通用系统,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开展信息平台建设,实现河湖管护的高效性、便捷性、长效性和实时性。河湖长制信息化建设和智慧水利是紧密联系的,河湖长制信息化建设是智慧水利的重要建设内容,打造智慧水利对于推动河湖长制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以加强河湖动态监控,打击非法采砂、侵占河湖为重点,深入研究分析河湖管理的重点、难点,明确河湖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同时,高规格研发河湖管理动态监控通用系统,满足不同层级河湖管理主体的业务需求。引导各级河湖管理机构积极应用动态监管系统,扩大河湖管理动态监控系统应用范围,提升河湖管理水平。在建设内容上,河湖长制信息化系统与传统意义上的水利信息化系统相比,都需要进行水环境监测、水污染防治、岸线管护等,但河湖长制信息化系统是为河湖长制工作服务的,需要突出河湖管理功能、河湖长的职责等。因此,河湖长制信息化系统建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紧密围绕河湖长制的核心任务。在应用层设计中,应紧密围绕河湖长制的六大任务,打造以“一站式服务”为特征的河湖长制信息化平台。(2)要无缝对接现有各种信息化平台。要在已有的各种信息化系统建设基础上进行规模扩充与内容完善,按资源共享的原则建设和应用,保证现有各种监测和IT资源的充分整合、共享利用,发挥最大效能。(3)要充分体现互联网思维。充分体现互联网思维的“共享性、开放性、网络化、便操作”等特征,建立流域与区域之间、地区之间、行业领域之间的业务处置支撑与议事协调机制,以及河道、湖泊信息公开机制等,打造“互联网+”河湖长制信息化平台。(4)要积极利用人工智能相关成果。利用智能信息感知、大数据挖掘、智能决策等理论技术,实现水质自动评价,水污染趋势预测预警,岸线动态变化智能分析等,打造智慧化河湖长制信息平台。
2.4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美丽河湖建设在保障传统水安全的同时,要积极主动地为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服务,拓展和丰富水利工作内涵,围绕健康的滨水生态、美丽的滨水风光、和美的滨水生活、兴旺的滨水产业、独特的滨水文化五大要素,在水景观、水生态、水文化、水产业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支撑乡村振兴,提升群众幸福感。要立足秀美河川公园创建和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挖掘河湖自身文化,建设优美的水景观体系,沿河湖两岸建设一批休闲公园和亲水平台,打造景观节点,扩展亲水区域,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和河流生态,把水利工程打造成为村庄的景点、乡间的亮点和惠农的支点。
2.6创新建设模式
探索美丽河湖建设模式,深化改革水治理体制,创新河湖生态治理融资激励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美丽河湖建设投融资机制。改革财政预算及公共支出政策以适应河湖生态治理需要,探索以政策性投资公司、专业化担保公司和发展基金等为主要形式的美丽河湖建设投融资新模式,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河湖生态治理。例如河湖动态监控系统开发建设可以利用水利遥感应用需求广泛的优势,优选地理信息服务商,开展PPP战略服务合作,即水利部门提供遥感影像,地理信息服务商提供技术与服务,包括系统平台建设、应用系统开发、数据处理与发布等服务。一是可以保证数据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二是可以充分发挥社会资源技术水平高、质量高、效率高的优势;三是能够调动社会资本进入水利行业,有效降低政府投资压力。
结语
树立牢固生态和谐理念,推进河湖生态治理,是社会系统工程,以生态视角开展山丘地区美丽河湖建设,保护和利用好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宝贵生态河湖资源,推进GDP和GEP规模总量协同较快增长、GDP和GEP之间转化效率实现较快增长,是山区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殷切期望。美丽河湖建设涉及河湖空间管控、水环境维护以及智慧管理等多个方面,内容丰富、措施广泛,本文仅以生态视角对山丘地区美丽河湖建设进行梳理研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应重点针对各项措施的适用性进行专项探讨,保证措施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示范性。
参考文献
[1]8韩玉玲,岳春雷,叶碎高等.河道生态建设:植物措施应用技术.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文局.河湖健康评估技术导则[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文局,2018.
[3]倪建军.智慧水利:水利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路径[N].中国水利报,2018(5):3-8.
[4] http://www.zj.gov.cn/art/2018/6/14/art_13013_297422.html,《浙江省水利厅关于加强美丽河湖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水河〔2018〕14号),2018
[5]夏继红,陈永明,周子晔,等.河流水系连通性机制及计算方法综述[J].水科学进展,2019,28(5):780-787.
【作者简介】 黄美玲(1983- ),女,湖南怀化人。学士,工程师。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水利局。通讯地址: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红星街道复兴西路56号,邮政编码323500。电话:13884399034,电子邮箱:21400023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