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境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对课堂进行较好的规划,促使学生可以经历在实践中学习的过程的一种方法。这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熟悉教材,创设与学生学习主题相关的逼真情境,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更形象生动地呈现化学知识,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导他们探究,接受学习上的历练。
关键词:初中化学;情境教学;有效性
从当前阶段的情境教学创设来看,已经逐渐在课堂中运用开来。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还未完全成熟,没有形成良好的积极主动性,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缓解这一现状。而创设一个具备形象与情感的化学情境能够满足这个需求,它不仅能够有效的激起学生对于化正好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还能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除此以外,它能够高效的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游戏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初中化学教师可以针对部分学生缺少化学学习兴趣和热情的现象,为其创设游戏情境,利用该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保证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初中化学“灭火原理”的内容,教师在讲解时就可设计“消防员”这一小组竞赛游戏,把全班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一个小组经过讨论之后选派代表走上讲台,用教师提供的仪器、药品,利用不同的方法使桌子上燃着的5支蜡烛熄灭,并在黑板上写下所用方法,用时最短的一组获胜。在游戏情境的调动下,课堂氛围瞬间活跃起来,各小组纷纷商量方法,各组代表在讲台上演示时学生们也目不转睛地观察他们是如何熄灭蜡烛的,思考还有什么样的方法。在游戏结束以后,教师与学生们一起评价,并对各小组成员提出疑问,明确其所用灭火方法蕴含的原理。通过玩游戏,学生们在趣味盎然、气氛和谐的课堂上学习,灵活掌握化学知识,逐渐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针对情境教学方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教师除了引入游戏,还要从现实生活中积累情境素材。
例如,在教学“蛋白质”的知识,大多数初中生都已经知道蛋白质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牛奶不适宜长时间高温煮,教师就可根据该生活事件创设教学情境,引导他们联系生活经验及已学化学知识展开交流,探讨不能长时间高温煮牛奶的原因。在学生自主探讨之后教师总结牛奶里面有很多蛋白质,蛋白质被加热到60~62℃时会自动脱水,成为凝胶并出现沉淀,营养成分流失,所以不能长时间高温煮牛奶。
三、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化学的实践性较强,很多知识都需要通过实验操作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接受实践锻炼。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提高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度,创设实验操作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化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中“燃烧的条件”的内容时候,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入操作情境,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先分别将小石头和小木块用镊子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片刻(如下图1所示),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接着得到结论:燃烧的一个条件是要有可燃物;从乒乓球以及滤纸上分别剪下大小相同的一块,将其置于薄铜片两侧,对铜片中部进行加热(如下图2所示),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得到结论:燃烧的一个条件是达到着火点;点燃甲、乙两支蜡烛,在甲上盖上烧杯(如下图3所示),观察实验现象,得到结论:燃烧的一个条件是要有氧气。之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迅速记录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情况,并把信息传到大屏幕上,组织学生讨论实验操作情况。通过操作这三个简单的小实验,教师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猜想,体会化学实验的魅力,进行对比,从而激发探究欲望,知道探究学习的方法与步骤,更详细、更全面地了解燃烧的知识,并在操作情境中提高实践能力,掌握实验知识与技能。
四、生活式的化学教学情境
在实际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实际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申到化学课堂教学中来。例如:为什么家里的铁锅用久了会生锈呢?为什么下完雨后会出现彩虹呢?另外,教师还可以列举生活实例来创设化学情境,如教师可以介绍生活中最常见的一氧化碳中毒的事例为出发点,来指导学生对一氧化碳形成初步的认知与理解,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内容以及有效避免该类事件发生的措施。学生可以从实际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意识到化学学科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价值,除此以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有效的结合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加强理论的实践。如:借助碳酸盐的特性除去水壶中的水垢、自己制作除味剂来消除冰箱里散发的异味等,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通过实际生活来增强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的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水平。
总而言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们不再为了学习而机械接受知识,能够真正参与课堂活动,经历学习过程,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实用性,循序渐进地提高学习效率,最终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鞠君超.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策略的分析[J].教育观察,2019(02):111-112.
[2]贺辉,杜华.初中化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J].华夏教师,2018(23):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