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三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天津 300000
摘要: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推动我国整体经济建设发展迅速,同时带动我国其它行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基坑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的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地下水的危害和事故数量不断增多。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选择科学合理的降水技术,对基坑挖掘的安全性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建筑施工;基坑降水施工工艺
引言
我国建筑行业自改革开放发展至今,其建筑技术已经遥遥领先其他发展中国家。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中,需要以有效的基础施工操作为标准,注重基坑降水施工管控,明确施工工艺、施工设计标准、施工过程、施工降水效果等因素。依据综合建筑工程施工的技术要点,注重施工基坑降水技术模式的分析,选择合理的施工作业方案,加强基坑施工作业调控,有效的调整降水技术模式,拓展建筑工程施工的技术要点,实现有效的技术应用和技术操作模式的提升。
1建筑基坑降水施工设计的目标和基础方案
建筑基坑施工设计作业分析中,以准确的施工作业模式,注重基坑地面以下空间的设计分配,结合建筑地面施工作业面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坑井位置,加强建筑基坑作业面的施工,确定作业设计的空间和设计标准。依据建筑施工的整体过程和作用水平进行分析,确定排水法、堵水法等模式。按照必要的降水操作方法,加强对地下水面的整体效果处理,加强建筑基坑施工作业的整体操作模式应用。建筑基坑降水设计的目标是满足作业施工开挖范围内的必要含水和排水,避免出现流砂或渗漏现象,尽可能的满足基坑开挖整体作业的操作需求。基坑降水测试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使用电渗透确定井点位置,但费用较高。一般不适合普通基坑的设置,适用于淤泥、黏土材质的测定。2.轻型的井点测定,可以有效的降低水位。按照其深度,调整深挖的比例关系,确定基坑的位置和外侧标准。根据有效的加固土体模式操作,加强测定效果,但不适用与黏土层。3.喷射井点的测定,一般适用于加高的土层,特别是砂土层,但出水量一般,适用于辅助性的降水效果操作。
2工程概况
某建筑项目工程建筑用于民用建筑,配套商业楼。用地面积113600m2,占地面积108000m2,建筑地下面积128826.1m2,建筑地上面积57345.9m2。基础形式采用桩基础,本工程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作为主体结构形式,使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平屋面作为屋盖结构形式。基坑长85m,宽60m。
3建筑施工中基坑降水施工工艺
3.1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案
本工程围护工程中的钻孔灌注桩采用600、700、800、850mm的桩径。本工程钻孔灌注桩的成桩工艺采用正循环成孔、泥浆护壁及导管法浇筑水下混凝土。该工程在施工时严格遵循钻孔灌注桩施工要求和设计要求。泥浆基本保证每天外运。1.埋设护筒,采用厚度为4mm的钢板作为保护管。由于保护管的内径大于桩的直径,且至少保持了100mm的差值,为防止钻孔施工中由于保护筒外环注浆而引起的套管塌陷和脱落,保护管应埋在土中20cm,保护筒中心与桩心之间的误差应控制在20mm以内,且保护管的垂直度和水平度应按施工要求严格把控。2.成孔工艺,钻孔灌注桩全部采用正循环回转钻进成孔,自然造浆护壁,正循环两次清孔工艺、导管法灌注成桩。(1)钻进技术参数。根据试桩施工经验,暂定钻进技术参数为:压力500-1500kg(自重加压),转速30-100rpm,泵量30~108m3/h。在桩孔内钻取大于12m的孔段时,泥浆比例应大于1.30,泵排量应控制在1/3,以保证快速通过的方式,尽量减少桩孔的收缩。(2)桩孔质量检测。本工程项目成孔质量检测数量应为总桩数的20%,小应变及试压检测由业主负责委托有关测试单位进行。孔深:钻孔前需先行确定护筒的标高,并在后续以此为起点按照设计要求的孔底标高确定孔深,以钻杆长度测量孔深。(3)护壁与清孔。依据地质资料,该地区的泥壁保护以地层自然灌浆为主,并根据不同地层的地质特征,调整泥浆性能,确保泥浆能充分承载砂,减少井底泥沙,保持井壁稳定。3.施工作业顺序(1)钻孔施工顺序应当遵循下述原则:相临两孔施工应当保证两孔的中心距至少为4d,或者最少的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48小时。(2)为便于施工尽可能减少搬迁时间和辅助时间。
图1桩施工顺序图
3.2施工工艺设计分析
按照基坑边坡的位置,调整开挖的沟槽,确定布局。按照层位置,确定井点标准,开启必要的真空深井选配标准,确定运行模式。地下一层施工中,需要选择合理的布置点。按照井点的管道长标准,确定过滤长度。管道长为7m,过滤管为1.5m,二者间距为1m。布置沟槽内的深度为1.5m,轻型井点的降水是采用总标准集水处理的,需要确定开挖的自流井深度,确定内部的支架排水管控标准。按照轻型井点位置,确定负一层的土方开挖模式,确定边坡的设置井点位置,确定抽水内的链接性,确定地下室后续的填土处理标准。按照土方开挖的情况,对地下一层、地下二层进行井点作业面的操作,确定区域布置下的坑边位置,确定管井的降水操作模式,做好点位的抽水处理,保证不间断,保证负二层浇筑效果。
3.3积水井排水建设方式与改进创新
如今,基坑建设的深度不断增加,已经可以达到20m。通常情况下,基坑的深度小于20m时,可以采取积水井和排水沟相结合的建设方式。在基坑底端设置积水井,利用水泵等抽水装置将坑内的水抽取到外部的排水沟中,以此来降低基坑内部的水位。这种降水方式相对容易,使用的设备也不复杂,成本低,设备的维护也比较容易,实用性好,在日常建设中使用比较广泛。需要注意的是,积水井和排水沟的建设距离应该最少在40cm,排水沟的高度也要比积水井高出50cm或者更多。积水井的设置也需要根据建设地点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井间距离一般在20~40cm,以此确保排水效果。另外,在积水井的底部,需要铺设一定深度的碎石层,以此过滤积水中的土壤颗粒,避免抽水导致土层结构被破坏。为了避免积水井的渗漏,现阶段很多基坑建设时都开始尝试和采用钢管焊制的积水井,这样的积水井密闭性更强,能够很好地避免渗漏。
3.4降水结果的分析
降水操作过程中,需要及时调整井口、地面的高度位置,确定静态水的位置和测定模式。按照有效的抽水配置设备标准,确定试运行的操作电缆系统和管道位置,确保抽水系统整体的正常运行。按照抽水和排水的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采集系统,逐步提高现场排水、过滤的效果,尽可能的避免水从局部渗透出去,对降水造成影响。尽可能的减少雨水将入深坑的情况,减少大气降水渗透的处理过程。基坑开挖前,需要确保10d左右的降水。降水需要保证正常的基本顺序,注重基坑开挖的整体数据操作,密切做好数据的监控分析,确保水位开挖的作业面合理性。基坑开挖操作过程中,需要调整降水的间歇性,逐步增加泵量和井位标准。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施工中基坑降水技术可以有效的保证建筑施工空间的模式,调整建筑地上、地下的基坑降水设计效果。调整建筑工程设计标准,确定工艺设计模式,施工过程和降水效果,不断完善降水方案的合理调配,提升混凝土预制下的地基处理。通过有效的水压力作用,合理的调整施工现场的地质水平,确定地下水的实际情况,做好合理科学的配置,确保施工模式的可靠性应用。
参考文献
[1]伊永强,郁勇,雷少华.基坑降水回收再利用技术[J].工程技术研究,2016(7).
[2]张忠阳.建筑工程施工中基坑降水技术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7
(17).
[3]陈向.基坑降水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