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普洱分局 665000
摘要: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人口密集,财富集中,一旦遭受洪涝灾害,将造成重大的政治影响和经济损失。本文通过对思茅主城区防洪排涝现状调查分析,提出工程措施及非工程措施建议,以进一步提高主城区防洪排涝安全标准、达到人水和谐的目的。
关键词:思茅;主城区;防洪排涝;建议
1.主要概况
1.1城市概况:思茅主城区是普洱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是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省属三个重要对外商品集散地之一,是东南亚连接内地的纽带,也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故乡。城区包括思茅镇、南屏镇,2012年末常住人口20.23万人,占全区人口的66%,占全区城镇人口的94.4%。
1.2水文概况:思茅河是贯穿思茅主城区南的一条河道,也是城区防洪排涝的唯一通道。思茅河属澜沧江水系,发源于普洱市思茅区山神庙大尖山,河源海拔高程1745m,自河源起由东北向西南流经大尖山西麓后,转向西北,河源段称信房河,往下进入信房水库,出库后由南向北沿主城区西部边缘穿越思茅坝区,区间分别接纳曼连河、梅子河、农场河、老杨箐河、洗马河、石龙河、石屏河及机场左河8条支流后经石龙过峡于三棵桩下游汇入普洱大河。思茅河全长57.5km,径流面积293km2。坝区(思茅河水文站)以上河长26.8km,径流面积133.4km2,河道平均比降17.1‰。思茅坝区内主河长14.9km,河道平均比降8‰,主河宽15m~20m。详见图1思茅河流域水系图。
图1思茅河流域水系图
1.3地形概况:思茅主城区位于思茅盆地,思茅盆地为山间盆地,长约8km,宽2.5km~5km,呈南北向展布的半封闭式断坳盆地,地形平坦,略向北倾,高程1290m~1320m。盆地四周群山环抱,地势总体呈南高北低,山脉走向主要为南北向,山峰以浑圆型为主,北部主要为中低山斜坡至陡坡,南部地形较缓。
1.4气象概况:据实测资料统计,思茅坝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534.4mm,年际变化小,年内分布不均。每年5~10月为雨季,占全年降水量的87%,其中6~8月雨量为全年雨量的56.8%;旱季11月~次年4月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3%。
1.5水利工程概况:
1.5.1水库:目前,思茅河上游现已建成了38件中小型蓄水工程,其中信房、野鸭湖、梅子湖、洗马河、纳贺和团山水库,蓄水总量达4100万m³,对城市防洪起到了较大调节作用。
1.5.2管网:普洱市主城区按排水体制及开发先后可大致分为两个区:以白云路为界,北部为北部新区,纳污面积为12.79km2,现状已为分流制。老城区现状为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管网分流与合流制管线共存,大部分区域的雨水管与污水干管无序相连排放,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排水系统。老城区目前只有在2000年后新建的北部新城、茶城路、茶苑路等路段布置有分流制雨水管,其余老城区均为雨污合流的排水管渠。这些管渠将雨水顺地势就近排入思茅河及其支流中。老城区(部分)及新城区的污水均通过现状东岸d800-d1000截污干管收集至下游的第一污水处理厂及第二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2.防洪排涝现状
近年来,中心城区河流沿线及地势低洼地带受洪灾危害频繁,有的地方年年淹,而且一年要淹几次,严重制约城市建设和发展。每逢主汛期来临(6~8月),前期降水使土壤达基本饱和,后期雨强大于30mm/h时几乎每年发生不同程度被淹情况。中心城区上游的信房、洗马湖、梅子湖等水库,对城区防洪安全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3.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
3.1自然因素影响:思茅区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暴雨主要受西南和东南暖湿气流影响,多集中于6月~8月,具有明显季节性。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有切变、低涡等,普洱分局思茅雨量站实测最大24h降雨量为189.4mm(1982年8月6日)[1]。
3.2工程影响:由于历史欠账过多,没有做过系统治理规划,城区防排工程布局欠合理,以前建设的公路桥涵、排水管网、沟渠堤防等防洪标准低[2]。
3.3人类活动影响:根据《云南省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划(复审)》(2001年)的要求,思茅河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水质标准。而目前监测到的水质为Ⅴ类~劣Ⅴ类标准。污水处理厂截污干管建设滞后,造成普洱市中心城区生活污水大量进入思茅河。据普洱市自来水总厂提供的数据,目前,普洱市中心城区产生的总污水量为3.7万m3/d,能排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的污水量为2.6万m3/d,占生活污水产生总量的70%,还有约1.1万m3/d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思茅河。
4.城市防洪排涝应对措施及建议
4.1适当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城市防洪排涝标准是城市防洪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的一项重要依据,标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城市安全与否。防洪排涝标准的确定必须综合考虑城市的位置、规模、发展速度、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特征、河流湖库的分布等情况,既要在技术上有可靠性,又要在经济上有合理性[3]。
4.2加强和完善行政管理措施:市政建设要处理好城市建设发展与防洪排涝规划的关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创造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环境[4]。因此防洪排涝工程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步验收。失而淤堵管网,淤塞河道,降低行洪能力,造成洪涝灾害。
4.3加强蓄滞洪区建设:增加雨洪利用设施,有效推广城市雨洪资源储备和利用。充分利用停车场、广场等大型场所铺设透水性地面并建有渗水井,使雨水尽快渗透到地下。
4.4加大工程治理:进一步加强防洪河堤的提升改造建设,使河道防洪标准得到有效提高,有效抵御洪涝灾害。扩建和改造城区排水管网,增大管网直径,实行雨污分流制,所有污水排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以净化水质。对重要水库、大坝及城市外沿修建截洪沟渠并延伸到思茅坝区外或坝区下游。实行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减轻下游河库的洪水承载能力从而减少城区洪涝灾情
4.5加大非工程措建设:合理布设洪涝灾害水雨情监测、监控站点,完善预警预报体系及时、准确的预报并发布水雨情及洪涝灾害信息,及时提醒城市居民注意自己身边可能发生的灾害情况[5]。
4.6完善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目前,许多地方建设资金可足额到位,但运行管理和维护资金却无法保障,往往形成许多工程因重建轻管而毁坏,最后又要重新建设或修复。因此在安排防洪排涝工程建设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对运行管理、维护保养等的有效投入。
参考文献
[1]姚炜.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进展[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9(21):40-41.
[2]李娜,胡亚林,张念强.我国城市防洪体系建设与成就[J].中国防汛抗旱,2019,29(10):20-24.
[3]吴春.城市化地区防洪排涝规划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4(03): 13-16+5.
[4]邓敏.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水资源保护及利用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9, 31(04):204-205.
[5]陆赛凤.城市防洪排涝水文水利计算及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科技资讯,2014,1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