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新彩意境营造散谈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5期   作者:许兆剑
[导读] 摘要:意境是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话语,屠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抒情文艺创作和欣赏规律的一种审美把握,具有普遍性与时代性。
        山东忆艺坊传统文化研发有限公司  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  262509
        摘要:意境是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话语,屠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抒情文艺创作和欣赏规律的一种审美把握,具有普遍性与时代性。现代陶瓷综合装饰中的意境研究,不光是对现代综合装饰的艺术特征与创作理念的深刻探讨,更是一种在西方艺术理念的影响下,中国现代陶瓷艺术对民族文化做出反思与回归。
        关键词:文人意境;禅境;自然之境
        0引言
        中国陶瓷艺术具有上千年的历史,各时期的装饰风格迥然不同,宋瓷素雅洁净、元青花的青白相映、明清的浓艳多姿都在历史舞台上熠熠生辉。瓷上绘画代表形式——新彩,在19世纪末从西方传入中国,在一百年的历史中迎合中国的审美,吸收浓郁的传统美学而不断地发扬光大。陶瓷的装饰艺术表达同样源自于客观万物,结合实的形象、虚的联想,让人见其物想其意,营造能寄情的“意境”。
        1素静、平淡的文人意境
        新彩以瓷作底、以色作画、以油调色,材料看似与纸、墨相去甚远。但油色的流动、晕化却极似水墨的晕化,此特点恰恰如同中国画一般。陶瓷新彩作品结合人文意境的用色,单纯、简素,或清新如蓝,或淡墨如空,很容易营造出如诗如画的素静、平淡的中国画般的人文意境。
        实用与装饰于一体的陶瓷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件,在生活中扮演营造生活氛围的角色,它是体现主人品位的工艺品。在现代经济快速发展,浮燥、功利的当下,人们向往“淡是一种心灵味觉,淡里自有佳境”的静谧生活。苏东坡云:“凡字少,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绚烂之后归于平淡,而至极的陶瓷新彩作品能更好地、更符合如今“詩和远方”的期盼。在陶瓷新彩装饰作品中基于个体生命之美,表现有无相生、虚实相济、去繁就简的美,营造出素静、平淡的文人意境,使之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嵇锡贵的新彩作品“海棠春晓”用柔和的色调、温润的粉色表现春花繁茂的晓春时节,素洁、雅逸。画面单纯但不简单,星星点点的墨叶点缀于恬淡的海棠花簇中,休憩于树枝上回望的一对鸟儿似在等待同伴的到来,又似在享受春风拂面的惬意,营造出了使观者如置身与其中的意境。以无我之风表达出了春的恬静自然,正如苏东坡云“乃造平淡,绚烂之极也”,这正是艺术表现的顶峰之象。
        荷花天生丽质,自古以来就为文人墨客所喜爱,历代画家也对荷花情有独钟。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张亚林教授瓷板画“莲漪”用笔工整细致,敷色淡雅清新,层层渲染,细节明澈入微,营造出了脱俗的意境美。张教授以写境、造境相融,绘画出了和谐的静态美,用单纯、纯粹,追求静的美感和意境展现了无我之境。她的作品常常通过月朗风清、典淡雅致的画风传达出一种自然之美,在悠然静美、和谐统一的风格中抒发出生活之趣与人生之理。
        陶瓷为用而生、为美而活,具有素净、平淡的人文意境的陶瓷艺术作品入室如兰,能很好地为我们营造出雅静的生活环境。
        2虚缈、空灵之禅境
        清代画论家华琳在其论著《南宗抉秘》中提到:“白,即是纸素之白。凡山石之阳面处,石坡之平面处,及画外之水、天空阔处,云物空明处……,以之作天、作水……皆是此白。夫此白本笔墨所不及,能令为画中之白,并非纸素之白,乃为有情,否则画无生趣矣。……亦即画外之画也……”。这道出了“白”在画面中的作用,对意境“生趣”营造的作用。
        景德镇制作的瓷器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美称。在如玉的白瓷上作画,过满将盖其美,如何运用其白营造美境?我们从禅宗“心”与“悟”中为陶瓷艺术家创作作品时寻求空白意境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留白给人“悟”的留处,将观画者引向通往内心、精神境界的路,以达“象外之象”。
        在瓷上作画,充分留白,一为展示瓷自身的净白之美,二可凸现空灵禅境之美。绘画构图中借“白”表现天空、云霞、雾气、水色等实景的若有若无,更能营造出虚无缥缈的空灵的禅境。在无画之处也能表现出烟云飘动、水流潺潺的美妙之境,展现对自然向往,对田园回归,对宁静寻觅的一种心境;更能引出观者对“白”处的无限遐想,这与西画的写实风的“一览无余”正好完全相反。陶瓷新彩绘画中的“白”使不同观者因“心”的不同而赏到不同的景,“画外之音”的妙用也正在于此。
        3独具肌理的自然之境
        陶瓷新彩颜料用樟脑油调制,在光洁的瓷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其肌理的丰富性表现独特而富有魅力,利用此特点能营造出质朴、灵动、独具肌理感的自然之境,也是现代新彩意境营造的一种绝妙途径。
       
       
        庄子曰: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道家欣赏事物与生俱来,不加人为的本然状态,以自然为美,以悟得自然之道为人生至高追求。在现代美学中,反对单纯地再现物象,倡导借“象”抒“心”。要借“象”需先取之自然,花草树木、山川河流都有内在规律。正如清代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中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景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景也。”取之自然融于内心展示自己的作品是很多艺术家的追求。
        陶瓷新彩绘画中常借山水、草木入画,珍惜生活、自然中最容易忽略的自然美,表达心性,从而达到追求美好的意境画面。陶瓷新彩中利用其特有的肌理来表现朦胧飘渺的山水、树木,借“大象无形”使对象在抽象、隨意中产生真实感,产生意会感。同时借肌理和偶然性增加画面的生动性,视觉的丰富性使作品传情达意,犹如雨后淋漓的黛山,犹如雾中的美景。更借这种特殊的视觉肌理,立于真实山水,却又强调精神世界的物化,在象征与联想中寻找内心深处的共情,从而达到特有的“似真似幻、亦真亦假”的画面效果。景德镇陶瓷大学郭文连教授的陶瓷彩绘作品“小伙伴”背景中的树木用了肌理制作的方法,树木表皮的那种浑厚、粗重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此同时更呈现出了雾霭树林的空间,更展现出了如梦如幻,又不失苍劲自然的画面气势。
        4结语
        古老的陶瓷文化在中国历史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经历千百年磨炼的陶瓷已经是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文化产物,具有文化形态和精神形态的双重性特征。陶瓷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种类之一,展现着人民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轨迹。如今随着陶瓷文化被人们所认知的过程,人们开始评析陶瓷容器的装饰手法,以便进一步的了解和欣赏陶瓷的美感。
        参考文献
        [1]范丽青.传统与现代的碰撞[J].中国陶瓷,2015(6):90-93.
        [2]唐玉玲.中国画“留白”浅析[J].民族艺术,2014(3):160-161,150.
        [3]雷子人.中国画表现、图式及笔墨结构中的文化情态[J].美术研究,2003(1):76-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