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藏区发电企业区域和谐文化建设实践思考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6期   作者:黄超 张永红 冯鲲 李磊 张平
[导读] 摘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和谐”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累计13次提出“和谐”,和谐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正日益深入人心,成为人们行为规范的准则。
        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乌弄龙•里底水电厂  云南维西  674606
        摘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和谐”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累计13次提出“和谐”,和谐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正日益深入人心,成为人们行为规范的准则。乌弄龙•里底电站地处云南藏区,藏族、傈僳族、纳西族等26个民族聚居,主要负责水电站建设及管理运营工作。在水电开发的背景下,乌弄龙•里底电站以华能“三色”文化为引领,本着“惠民、便民、为民”的原则,以推进电站和谐文化建设为目标,践行华能“三色”使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
        关键词:和谐;三色使命;文化
        乌弄龙•里底电站地处云南藏区,藏族、傈僳族、纳西族等多民族聚居,该地区既有浓郁的各民族自己的特色,又有高原形态的地域特色,既有水电开发包罗万象的外来文化的包容,又兼有华能“三色”文化的吸引和熏陶。在电站建设和运营管理过程中,电站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践行华能“三色”使命,主动融入高原民族文化,将使命文化、责任文化、民族文化融为一体,逐步培育形成独特的区域和谐文化,丰富了华能“三色”文化内涵,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繁荣,有力促进了工程建设和生产运营顺利推进。
        一、区域和谐文化建设背景
        (一)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客观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的变化,并号召“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电站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把构建“和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将公司“三色”水文化融入地方特色,融入民族文化,打造具有乌弄龙•里底特色的和谐文化。构建的和谐文化,丰富了公司“三色”文化精神内涵,使和谐文化成为沟通左右、联系内外的重要载体,达到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目的,同时和谐文化也成为电站与地方政府、周边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
        (二)维护民族地区多民族团结进步,增强沟通,化解矛盾的需要。
        电站地处边疆多民族地区,民族多,信仰的宗教多,民族禁忌多,风俗习惯各异。电站以推动和谐文化建设为纽带,紧紧联系各民族群众,紧紧依靠各民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进步,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化解矛盾纠纷。
        (三)践行公司“三色”水文化,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企业软实力的需要。
        公司“三色”文化的本质内涵,要求企业要力所能及的履行社会责任。电站立足边疆多民族实际,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以和谐文化建设当头,以履行社会责任为润滑剂,大力开展道路硬化、路灯照明、村容村貌整治等工作,将央企的责任担当、“红色”形象彰显在多民族地区,进一步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实现企业、政府、移民和周边群众的互利互惠,提升企业软实力。
        (四)加强员工队伍和谐建设,促进企地和谐、企业内部和谐的需要。
        电站员工来自五湖四海,工作经历各异,也存在有大学生到社会人转变的学生,年龄结构差异、学历差异等因素,需要发挥“三色”文化汇聚人才、凝聚人心的作用,需要和谐文化的引领和示范,践行和培育和谐文化,是让员工尽快融入集体、融入环境的需要,是电站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全面提升综合实力的举措,促进企业内部和谐,企地和谐,为电站和谐企地建设和“软硬”实力建设提供强有力保障和动力。
        二、主要做法
        (一)以加强党的建设为统领,实现思想上的统一和情感上的共鸣。
        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以电站建设为依托,以企地党委共建为纽带,以落实央企社会责任为抓手,全面贯彻落实从严治党要求,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促进企地和谐共赢。通过双方党委开展党建共建,进一步提高组织生活、丰富活动内容、增强活动实效,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努力形成互动互促互信互助共享共赢的企地党建共建新格局。电站党委先后联系维西县委、巴迪乡党委、叶枝镇党委,联合开展企地党委合作共建活动。具体做法是以党建工作为统领,推动各项工作;以党委结对共建为纽带,促进企地互学互帮、互通有无、信息共享、共同发展;企地协同推进工程建设、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电站周边群众和移民群众逐步提高生产生活水平,实现三方合作共赢。电站党委积极构建工区“大党建”工作格局,加强党支部与周边乡镇及施工单位的工作联系,通过采取“4+N”模式,即共同开展一次理论学习、共同开展一次党课活动、共同开展一次党支部工作交流、共同开展一次警示教育和“N”个自选动作,强化沟通联系,增进工作共识。例如办公室党支部与维西县巴迪乡真朴村爱群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将产业扶持工作列为党员攻关项目,通过“企业+政府+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五位一体产业扶持方式,扎实推进企地扶贫协作活动,成绩得到迪庆州委政府的高度赞扬,并作为企地和谐共建先进案例在全州推广。通过党委结对共建,电站党委与地方党委政府之间搭建了良好的沟通桥梁,地方党委政府也逐渐认知认同公司“建设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保护一片环境、造福一方百姓、共建一方和谐”的社会责任理念,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实现企地互信互促、目标统一、共同发展,彰显企业责任风范。
        (二)以履行社会责任为载体,强化国有企业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
        培育和谐文化建设,履行央企社会责任是重要载体和抓手。在推进电站建设和生产运营的同时,电站党委牢记央企社会责任,把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哺农惠民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持续实施“扶贫援助”,做好云南省“兴边富民”对口扶贫。
        一是把履行央企社会责任与地方政府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确立了“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从‘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帮扶转变,促进矛盾纠纷化解为主”的工作思路,使新农村建设项目落地生根。按照“扶贫援助”项目实施计划,在迪庆州共实施扶贫援建项目77项。“扶贫援助”受益面包括维西县的叶枝镇、巴迪乡和德钦县的燕门乡、云岭乡、佛山乡等5个乡镇,受益群众近十万人。
        二是积极开展“圆梦工程”。为维西县教育综合改革助力,以实际行动支持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累计“精准圆梦”贫困大学生156名,结对帮扶中小学生383名,组织60名乡村教师参加了希望工程华能教师培训班。通过捐资助学活动,有力支持了维西县、德钦县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三是组织开展“授渔工程”,为当地群众拓宽致富渠道。按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路,组织开展“授渔工程”,组建了“维西旺森劳务咨询有限公司”。对地方村社进行产业扶持,帮助组建了巴迪乡姑布蔬菜种植合作社、帮助组建了巴丁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收入。件件实事,惠及百姓,效果显著,得到了广大移民、当地百姓和地方政府的高度赞誉,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三)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推进绿色发展、和谐发展。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在水电开发中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资源,在施工区内组织开展保护澜沧江环境保护工作。
        一是倡议并组织实施“守护澜沧江 心系老百姓”工作。创新工作思路,以落实“两水一尘”治理工作为根本,以“守护澜沧江、心系老百姓”为主题,把“走出去,倾听百姓心声”及“请进来,共建绿色家园”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协同地方党委政府建立环保工作沟通协调机制,广泛听取群众对环保的意见建议,主动接受监督。通过开展“守护澜沧江 心系老百姓”工作,当地群众的环保意识显著增强,参建单位环保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带动整个工区环保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是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及时开展施工迹地绿化、优化施工方案等扬尘控制措施,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加大在水土保持、污水零排放、环境绿化美化、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投入,推进“花园式”电站建设。
        (四)以维护地方稳定为手段,加强当地和谐稳定建设。
        与参建单位联合开展“平安和谐工区”创建活动,签订了《创建平安和谐工区目标责任书》,根据工程建设影响区域情况,确定结对帮扶联系点,参建单位积极与联系点开展帮扶共建活动,定期走访联系村社,力所能及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联系参建单位党组织,与电站党委共同开展企地党委共建。参建单位具有在施工区域分布广、与当地村社联系紧密、与当地群众接触多等特点,将参建单位纳入企地党委共建,有效的将参建单位与地方政府、当地村社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共同解决在工程建设当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共同解决当地村社存在的实际困难,更加有效地化解矛盾,助推工程建设有序平稳推进。通过开展平安和谐工区创建活动,拉近了电站、参建单位与移民群众的距离,融洽了企地关系。
        (五)以双方文化交流为纽带,构建包容互信的和谐文化。
        电站党委高度重视和加强和谐文化建设,以电站建设促进周边地方关系和谐、人文和谐、经济和谐目标,将建设社会与经济、生态与效益、人文与自然兼顾的和谐电站作为企业的不懈追求,以央企的良好形象面貌带动和辐射地方和谐社会建设。工程建设地处多民族聚居地区,民族节日、兴趣爱好、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图腾禁忌、伦理道德等都有所不同,电站党委根据多元民族文化的差异和特点,融入并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努力建设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企业文化,凝聚社会正能量,使之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辐射力。电站党委与叶枝镇党委开展联谊活动,共同研究傈僳族语言文字、民风民情、民族文化的历史传承和未来发展,帮助建设了傈僳族文化馆。企地开展文化交流,和谐文化凝聚了区域整体的精神力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
        (六)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为抓手,汇聚人才凝聚人心构建内部和谐。
        由于电站职工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实现“融入、提升、安全、和谐”目标,电站组织开展了系列主题活动。一是开展“双促双增”活动促融入。“双促双增”主题活动作为强化和提升员工队伍业务素质、岗位技能、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力的载体和平台,紧扣“爱岗、敬业、奉献”精神实质内涵,开展“促进员工爱岗敬业、促进个人技能提升,增强集体凝聚力、增强团队战斗力”活动,通过持续开展系列学习讲座、主题活动、技术比武、岗位践行、选树典型、文化熏陶和氛围营造等方式,让“双促双增”成为广大员工的职业习惯和价值取向。活动期间,发起了“高原有约”征文,累计收集文章119篇。二是开展“双学双比”活动促提升。围绕电站“1221”管理体制和机组无缝交接目标,深入开展“双学双比”主题活动。通过开展系列“学榜样、明制度、赛安规、抓党建、竞技能、比业绩”等活动,提升员工的各项技能,培养员工团队协作意识。广泛开展“高原逐梦”征文,累计征集文章139篇。三是开展“双树双创”活动促发展。以深入开展“双树双创”主题活动为载体,通过持续开展系列“讲道德、重修养”“爱学习、敢创新”“勇争先、树品牌”“勤奋斗、创一流”等活动,培养员工的争先意识与和谐理念,促进电站树立云南藏区品牌形象。通过开展“双促双增”“双学双比”“双树双创”主题教育教育活动,达到了汇聚人才、凝聚人心、构建内部和谐的目的。
        三、取得的效果
        民族自治地区水电开发中培育和践行和谐文化,发挥了央企的龙头和示范作用,通过提高企业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繁荣,促进了社会和谐、企地和谐、人文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达到“外无干扰、内无忧患”的目的,营造电站建设及生产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营和谐的内外部环境,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和谐文化的引领和服务,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
        历时三年建成的长达240余公里的维德二级公路、援建当地村社建设了50余公里“村村通”公路和先后建成通车的里底水电站大桥、永春河大桥、姑布移民大桥、尼农大桥、溜筒江大桥等桥梁,极大地方便当地群众的出行,造福了当地群众。累计缴纳各类税款28931万元,有力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并带动电站周边群众逐步脱贫致富。如:帮助组建成立的维西旺森劳务咨询有限公司,解决当地群众临时劳务用工1000余人次,村民每人每月临时收入3000余元。26户村民参与“巴迪乡姑布蔬菜种植合作社”,通过蔬菜种植实现每户年收入增收6000余元,极大地提高当地村民经济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
        (二)营造了良好的和谐氛围,促进了社会和谐。
        通过和谐文化创建等系列活动,营造了电站施工区和谐、有序、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和工作、生活环境,确保了一方和谐,为工程建设和生产准备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基础。通过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地方政府参与项目协调,双方定期会晤、共同联欢、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项目,同时,电站建设大力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就业及带动村民致富,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做法,有效融洽了企地关系。和谐文化建设,弘扬民族文化,为边疆建设、民族团结、文化繁荣做出了贡献,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赞赏和充分肯定,赢得了当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三)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促进了企业生产经营健康发展。
        民族地区水电开发中的和谐文化建设,使企业形象面貌焕然一新,大大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央企品牌形象和美誉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民族地区水电开发中开展和谐文化建设,对于今后我国各流域水电开发中进一步履行社会责任,构建和谐电站、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大繁荣,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和示范性。同时,少数民族地区的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创新,促进了企业科学发展、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
        结语:在云南藏区开展以“三色”文化为引领的区域和谐文化建设,发挥了央企的龙头和示范作用,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繁荣,促进了社会和谐、企地和谐、人文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营造电站建设及生产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营和谐的内外部环境,为电站健康、稳定、有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文化助力和组织保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