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步法”实现课堂有效翻转 ——“翻转课堂”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6/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5期   作者:赖艳玲
[导读]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强调动手能力的课程,但传统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使其课堂效率不高
        摘要: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强调动手能力的课程,但传统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使其课堂效率不高。翻转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翻转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本文结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际,将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检测、协作探究、成果交流、反馈评价五个步骤,用“五步法”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应用。
        关键字:翻转课堂   中职   计算机基础课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日趋完善,移动学习、微型学习、碎片化学习等新型学习形式受到更多人的青睐,个性化、便携式的翻转课堂作为时代的产物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课后练的被动式学习做了翻转性的变化,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在本期,笔者尝试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浅谈如下:
        二、解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学生在课前通过视频讲座、阅读电子书、上网查资料、与同学合作交流等方式,结合老师所提供的“学习任务书”进行自主学习。这样,在课堂内宝贵的时间里就能更多的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探索学习中的疑点和难点,有利于学生思维深化、创新发展。
        三、中职计算机基础课中应用“翻转课堂”模式的必要性
        1、计算机基础课堂现状呼唤“翻转课堂”模式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强调动手能力的实践课,在当前教学领域成为主流的仍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操作”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课堂上常常是老师讲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乏味,课后知识内化又苦于自身能力不足且无人指导。笔者以问卷调查方式访问了本校学前专业19级秋季班同学,30%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讲课内容与幼儿教师实际工作联系不大;65%的课堂教师留给学生提问、发言、做作业的时间大约只有12-15分钟;92%的学生渴望计算机操作能力有较大提高。以上问题的解决,都呼唤学生和教师教学相长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2、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的特殊性适合“翻转课堂”模式
        从学科特性来看,计算机基础教学相对更强调与生活实际运用相结合,其知识点比较明确,教师能较容易地将知识的重难点制作成微视频,供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该课程对知识与能力的检验也并不拘泥于零散知识点的、量化的测试,而是对学生团队协作、审美能力、数据分析能力、项目操作能力等的考查,而开放性、创造性的翻转课堂便能很好适应计算机基础课的这些特性。
        四、“五步法”翻转课堂模式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强调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颠倒,老师的身份从原来的知识传播者变为学生的引导者,而每一个学生也有机会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因此,教学的结构模型和设计方案也需要有质的变化。结合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的特性,我将课前学习及课堂活动划分为五个步骤,以实现翻转课堂。
        1、发布学习资源,课前自主学习。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等微教学平台已经逐渐走进校园,其中,微信是一款支持多人群聊的即时通讯服务软件,是一种全新的深受中职生喜爱的沟通方式。通过微信平台,老师把制作好的微视频教材发送到微信群里,同学们可以一起预习,一起讨论,老师也可以在线实时指导。课下观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而不必像在课堂上集体教学那样神经紧绷,或因为理解不到位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微视频的特点让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真正实现分层教学,有助于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在这一阶段,需注意以下问题:
(1)微视频可以自己录制,也可以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微视频控制在8分钟以内,其中只涉及到本节课基本知识点的讲授,否则,学生会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去看冗长的视频,增加学生负担。


(2)微视频需要有吸引力,并设计目标明确、内容有趣的“学习任务单”有效督促学生学习,以克服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的问题。
(3)对于没有实现教学区域WiFi覆盖的学校,可以在课外活动和晚自习时间开放电子阅览室,供学生课下学习。
        2、课堂检测,落实基础。
        课堂检测是指进入课堂教学活动时首先检测学生自主学习成效,答疑解难,把课前自学知识落实。检测的难度与自主学习任务单相当,检测内容应针对来自于学生的“真”问题,这些问题可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过程中微信平台交流及“学习任务单”反馈情况获得。通过课堂检测,学生既能体验学习成就感,又可以查漏补缺,巩固基础知识。但是,课堂检测未涉及到知识的深度拓展,知识内化和拓展的过程在协作探究环节完成。
        3、任务驱动,协作探究
        “翻转课堂”下的最佳课堂组织形式,是分组合作、任务教学,小组成员之间协作探究,通过同学之间的信息分享、成果借鉴、思想碰撞,从而形成有发现、有深度的学习。在该环节,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组织、引导、咨询和控制的作用,保证小组活动的有效开展。在该环节,应注意:
        (1)任务设计应该体现“最近发展区”的思想,针对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难度比课前“学习任务单”递进增加,尽量联系所学专业及生活实际。
        (2)分组合作学习效果取决于小组文化的建设,教师在分组时做好小组成员的分层搭配、小组团队精神的激发,避免小组成员在学习活动中的“搭便车”现象。
        4、成果交流,展示释疑
        学生经过任务驱动,协作探究后完成了任务,接下来各小组代表展示本组协作学习成果,小组交流可以是成果的评价,对结果的质疑,困惑的解开,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成果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报告、比赛、展览、辩论等。
        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扮演导演角色,把舞台交给学生,作用重在科学地确定展示和交流的主题,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和解决,适时点评和评价,让学生通过成果交流,加强口头表达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5.反馈评价,拓展升华
        在评价阶段,通过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由老师、同伴、学习者共同参与,对学习过程、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水平及贯穿其中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客观的判断。评价对教学过程有监控作用,对教师和学生是一种促进与强化,是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五、“翻转课堂”教学反思
        1、让“翻转课堂”比传统课堂更高效、更具吸引力的不仅仅是学习活动的前移和微视频的加入,而是综合的翻转设计,“翻转课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必须转换成“活动设计”、“任务驱动”才更具智慧,才更吸引学生投入学习的兴趣,在潜移默化的探究活动中发现和顿悟。
        2、采用“翻转课堂”模式是一种教学策略的选择,并非适合每个学科每一节,没有一种策略是万能的、绝对的,只有在适合的课堂上采用翻转,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
        六、结束语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教育改革的一个新方向,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优越性日趋明显。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大胆尝试,翻转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将翻转课堂模式有效应用于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为中职计算机教学开辟新的视角,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借鉴美国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高职课堂教学方法的浅析,开放教育研究,2013
        [2]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
        [3]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Z].2012-03-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